杨启鸿(1934~1987)文里村人,1934年4月出生于香港。父杨秀镇壮年游泳溺水亡,身后萧条。母郑钦娇含辛茹苦,抚养启鸿和弟弟启雁长成,力供读书。
1957年考进中央美术学院。他进京上学的火车票是用平时勤工俭学的积蓄购买的,到达时只剩二元钱。5年的大学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
1962年毕业后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后调广西艺术学院,晋副教授。从教中由于家分两地,每月只剩下10元维持自己的生活。
1986年回到出生地香港,被聘为美术教师。越年又到广西艺术学院复职,由于生活和病魔的双重折磨,1987年3月在南宁逝世。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广西分会第二届理事。毕生致力于美术创作和教学,擅长铜版画、木刻画。他经常深入生活,注重速写、写生。文化革命前,作品常在《版画》等全国性刊物发表。还常见诸《汕头日报》,如《公社农械厂》《旅途上》《学习辅导员》等。代表作有铜版画《早春》《开发地下河》《火烧圆明园》《油香万里》《长江三峡》《北海之春》等。
1981年到意大利米罗等地展出铜版画作品,并参加意大利20多个城市的铜版画竞赛,荣获金杯奖。当时《羊城晚报》在第一版报道了这一消息。《人民画报》还以他赴意大利的艺术活动为专题,发表了他一组铜版画作品。
参与中央美术学院重建铜版画工作室,新中国成立后辅导第一批铜版画研究生广军、白敬周、张骏、李秀等成才。广西知名连环画家雷德祖,也是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