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诗杰(1936~1997)中兴社区人。医学教育家,教授。
1961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同年8月至1963年7月在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任外科医师。1963年8月调至汕头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汕头大学医学院)任教师。1974年4月由国家选派参加援助赤道几内亚的中国医疗队,1976年9月回国。1978年12月晋讲师,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2月晋副教授。1987年7月起任汕头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1992年5月晋教授,1995年9月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带1名硕士研究生。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严谨治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注重临床实践的带教。多次被评为汕头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在临床中主持普通外科和胸外科,能熟练处理普通外科、胸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复发病、并对食管外科有精深研究。1983至1993年,对胸外科的食管癌、贲门癌施行外科手术4000多例,总切除率85%以上,5年生存率接近30%。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手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从1984至1988年,经他研究,将贲门癌术式改进为贲门癌切除食管胃斜口吻合术,无手术死亡和吻合瘘发生;1988至1989年对100例食管癌切除患者,施行颈部食管胃腔内植入吻合术。两项技术的改进不仅有效地降低和防止了吻合口瘘并发症,还减少了反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狭窄,使吻合口瘘率降至1%以下。此外,他为肿瘤外科人才梯队建设带起一支包括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的科研论文36篇。主要有:
《食管人工括约肌—颈部食管胃腔内植入吻合术的临床应用》,该文由作者在第二届全国食管癌学术会议上宣读。
《胃术后罹患食管癌的手术治疗—保留残胃的食管残胃吻合术》,1990年发表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外科杂志,1991年在亚太肿瘤学术会议上宣读。研究成果具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文章发表后,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索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口大动脉瘘6例》,发表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2年第8卷第1期。
1983至1993年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省、市(汕头市)科技进步奖。1993年12月26日,汕头大学校长向他颁发了《汕头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者荣誉证书》。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为人稳健,善于思考,待人友善,生活简朴。懂西班牙语,援外工作期间能用西班牙语进行日常生活和门诊会话及阅读文章。业余爱好:年轻时酷爱篮球运动,曾是庵埠“曙光”篮球队主力队员,上高中、大学时则是校队出色球员。一生喜欢养鸽,少则十几只、多则几十只。
1997年5月28日逝世,临终时嘱咐:遗体穿白大衣外套,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