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越,曾用名杨樾、杨浩泉,主要笔名方生、于燕郊。复兴社区人,青年时在家乡组织“火炬”读书会。1937年春到澄海天港小学任教,同年参加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汕头青抗会)。越年春参加汕头青年战地服务团,随军从事抗战宣传工作。1945年底在汕头创办《建国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部主编,发表许多诗文抨击时弊,被当局列入黑名单。1946年6月被迫流亡香港,11月到新加坡,由胡愈之介绍至马来亚森美州芙蓉中学任教,主持该州华侨和学生的爱国运动。1948年6月回新加坡,改名杨浩泉到华侨中学任教。12月,被逮捕逐回香港,在《华商报》任编辑。
1949年5月参加粤赣边纵队教导营,任排长。9月随军进入广州,任《南方日报》编辑,后调广东社会科学院任职至退休,为研究员。
早期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1939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中期以研究哲学为主,发表哲学论文多篇;后期从事文学评论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参加创办《四海》《回音壁》等刊物。先后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为广东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三十年文艺简论》《论当前的文艺口号之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丛书》《新加坡华文小说家十五人集》《青年修养三部曲》《当代文学大视觉丛书》《当你步入人生》《在人生的斜坡上》等书。
1980年初赴美国并入籍,在美国组织“中美文化交流协会”、组建“金山湾区华文文艺界联谊中心”,是召集人之一。
出国后仍关心家乡文化,协助创办“潮之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