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庵埠镇库 > 新闻报道

庵埠古海关 海丝新坐标

2021-06-26 16:21:06 来源:庵埠镇人民政府

  2017年,庵埠海关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2018年2月1日,“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授牌仪式暨图书首发式”在潮安区龙湖古寨广场举行。

  一个小镇的海关办事处竟能成为海丝地标,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2月27日,《广州日报》记者走进庵埠镇,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广州日报》发表。我们节录并转载。

  上个月,庵埠海关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一个小镇的海关办事处竟能成为海丝地标,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这还要从400多年前的一个小墟市说起。明朝末年,一个名为“渡头庵墟”的小集市在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悄然形成。

  庵埠古寨的前身便是渡头庵墟,“渡头庵墟,县南六十里,即龙溪都庵埠市,海潮揭澄四邑商贾辐辏,海船云集,逐日市。”原庵埠文化站站长杨启献告诉记者,这是《潮州府志》中的记载,书中虽未明确记载渡头庵墟形成的时间,但据其考究,渡头庵墟极有可能在明朝末期便已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

  当时庵埠寨内商铺林立,米谷、陶瓷、海盐、棉纱等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种类丰富,从庵埠海关进口的就有大米、黄白藤、暹绸、胡椒、木材等货物,潮州瓷器、潮州刺绣、爆竹、生柑、蒜头等也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世界各地,除此以外还有内地转运的药材、兽皮、丝绸和松香等等,交易十分频繁,潮汕各地商船皆云集于此。“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 ——《潮州府志》这样形容繁盛时期的庵埠港。

  走在庵埠古寨街头,可见竹篾街、灯笼街、桶街、米街等路牌。据当地文史爱好者杨焕钿介绍,这些街道多以其当年街道专售的物品得名,如灯笼街便是因新中国成立前沿街多灯笼铺而得名;米街则因昔日曾为米市而得名。如今诸虽街道名称犹存,但沿街的商铺却不似当年专做同一类物品的生意了,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服装、百货、食品店等。

  记者横穿整个庵埠古寨,来到万和桥桥头。万和桥横跨庵埠寨外的庵江,桥的南侧是一个鱼肉菜市场,人来人往。杨焕钿指着市场的位置说:“这里以前便是庵埠海关所在地。”

  清初庵埠属潮州府海阳县,地处韩江出海口,与海阳、揭阳、澄海等地交界。以前的海岸线距庵埠仅咫尺之遥,在庵埠寨往南不远处便立有“去海已咫”的石碑,加上韩江的支流庵江横穿整个庵埠,成为当时潮汕地区商船出海的不二选择,只是后来由于海岸线南移和汕头港的崛起,庵埠港的地位优势才逐渐减弱。《粤海关志》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粤海关设总口七处,其中潮州庵埠海关是继省城大关总口和澳门总口后的第三大总口,下辖汕头、潮阳、海门、澄海、樟林等16个小口,成为粤东“合口之首”。庵埠海关每年约征税银3.3万余两,按季解送广州粤海关。

  1853年,粤海关在汕头妈屿岛设置潮州新关,庵埠总口及其所辖各口均归其管辖,庵埠总口自此变成分卡。直至1931年,庵埠海关才最终被撤销。

  2018年2月,庵埠海关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庵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逐渐被世人所了解。曾经港口的繁荣几乎无迹可寻,只有在亨利路的缅先亭碑廊上,一块刻着“庵埠海关地界”的六字石碑可供佐证。

  据庵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借入选潮州海丝文化地理坐标的契机,计划在庵埠海关的旧址立碑,使其成为庵埠镇的一块新地标,让更多庵埠乃至潮汕人了解庵埠海关的这段历史。

微信图片_20180307172200.jpg

微信图片_20180307172155.jpg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