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今天,厚德潮安栏目组将镜头聚焦庵埠镇文里村。话说明朝正德皇帝年间,文里村一对杨姓兄弟双双考中进士,皇帝龙颜大悦,赞叹说,兄弟连登科甲,堪称文里。自此,村名渐渐易为文里,鼎盛的文风也一脉相承地流传至今。
串词:文里村位于是潮安城区所在地,毗邻汕头市。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姓氏聚居的社区,以杨、谢、郑、蔡、陈、庄、李、柯、许、鄞等十姓为主。文里村始建于南宋,自古民风淳朴,人文鼎盛,英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和印刷包装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去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近十亿。交通路网、商场、酒店、住宅区等社区配套建设一日千里,文明建设再焕生机,一个经济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村落呼之唤出。
(下节看点:祖师爷的金像回鸾巡安,一场跨越国界的民俗文化巡游,宋大峰祖师仁慈博爱的美德代代相传。厚德潮安文化故里话文里正在播出。)
一、祖师爷的跨国巡游
主持人王漫:今年的闰九月十一,文里村有一个重要的节目,为了这个节目,村特地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民俗表演。村内久负盛名的锣鼓队、虎狮队、英歌舞队一一亮相,表演看家本领。那到底是什么重要的节目呢?民俗表演又有多精彩呢?
接一节表演现场
铿锵的鼓声,豪迈的舞步,活龙活现的麒麟,这场民俗的盛会所为何事?
太和善堂秘书长杨林明:今日是文里村委会和太和善堂福利会理事会组织来恭远新加坡修德善堂宋大峰祖师百年金像回鸾巡安,壮盛香火这个仪式,今天参加活动有一千人。
宋大峰祖师是潮汕地区和东南沿海及东南亚诸国人民敬仰的慈善神,一直以来,他的身份极具神秘色彩,民间传说他生于温州,晚年来到潮阳,并在和平潜修圆寂。生平仁慈博爱。清朝年间,庵埠鼠疫流行,大峰祖师派员到此施医赠药,祛病驱邪,使百胜安康。为弘扬大师功德,光绪年间,庵埠派员到潮阳报德堂恭请祖师金像来堂奉祀。潮安地区开始奉祀祖师。今年是太和善创堂110周年,也是大峰祖师从太和善堂分灵至浮洋大吴,再从大吴分灵至新加坡的100年日子。九十九年前,漂洋过海的大峰祖师成为旅居新加坡潮人的信仰,成为他们怀念故土、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新加坡修德善堂养心社理事会顾问林奕光:新加坡有一总会六分会,都提倡祖师圣谕。有三座在新加坡,四座在马来西亚。那么祖师在新加坡华侨心目中地位如何?宋大峰祖师在东南亚区域是受人人敬重的,新加坡每年都有贡奉祖师。
主持人王漫:从九十九年前的出发到今天的回鸾巡安,祖师乐善好施的美德一直被广为传颂,成为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在文里村,这种信仰和追求有了具体的形式,祖师的爱心和善念得到最大的纪念、推崇和弘扬。
一百多年来,文里村的两大善堂,太和善堂和同奉善堂香火鼎盛,各种各样扶危济困的活动从未间断,一批下属的善社和分支的善堂慢慢地扩展到周边县区,又传承到东南亚的马来和新加坡,逐渐形成了遍布潮汕大地,甚至是跨越国际的民间慈善组织。2010年,文里村委会顺应浓厚的慈善氛围,募集500万元率先在全省申请成立首个村级爱心基金会,参与开展多形式的慈善活动。
文里村支部书记谢秋强:这幢楼是文里爱心基金会,2010年所筹集的善款所建的一幢大楼,现在这幢楼就是用于出租,租金的用途是什么?用途就是把租金回传到社会,照顾贫困群体和福利事业。那么基金会的运转就是利用好租金,来帮助(发展)慈善事业。那么能不能带我参观一下呢?
(下节看点: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潮曲潮音飘扬在文里村的各个角落里。走进潮州大锣鼓训练现场,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厚德潮安------文化故里话文里正在播出)
二、传统文艺焕异彩
主持人王漫:游神赛会是我们潮汕地区古老的习俗,是逢年过节或是拜神祭祖的重头戏。而在整个的游神中,民俗文化的表演、展示必不可少。在文里村,因为善堂文化的流行,各式的文艺活动也因此而红红火火。
夜幕降临,文里村的一处老祠堂里已飘来阵阵鼓乐之声。文里锣鼓队正在这里进行排练。文里锣鼓队始创于清朝,原是村民农闲或晚间聚集于祠堂,吹拉弹唱,久而氛围形成,由乡绅牵头成立。是由大锣鼓、深坡和锣、钹等打击乐器及箫、笛、琵琶、筝、琐呐组成。大锣鼓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就是总指挥,主导着整台演奏。
今晚的鼓手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少年,年纪不大,打鼓的姿势却沉稳有力,尽显潇洒。棰起棰落间,鼓点响起,曲乐倾泻。不仅姿势好看,整台演奏十分动听。
一节现场
王漫:看到他们的表演实在是很精彩,我也很想去体验一下怎么样,我们一起去采访师傅吧。你好,我刚才看你打鼓打得非常好哇,你今年多大?小鼓手:14岁。王漫:哇,14岁,鼓打得非常历害。里面有什么门道和技巧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小鼓手:要用重力的时候不能太轻,起界必须清楚,必须让后棚知道鼓界是要连接什么。王漫:就是力道的把握吧。
少年学习打鼓只有两年,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场合,大鼓手这个角色还得由他的师傅、五十多岁的老鼓手王勇明担任。王勇明接触潮州大锣鼓三十几年,现在是这台锣鼓帮的顶梁柱。他参与演出,教授徒弟,忙得不亦乐乎。
王勇明:请问你今年多大年纪?我57岁,噢,那你练习大锣鼓有多少年了?应该有30年吧//现在重点是培养小孩来接手。那么现在培养的情况怎样呢?今晚打鼓这两个都不错。//不错不错,我觉得还是必须有一个好的师傅,名师出高徒。其实是必须要有好的氛围,从村领导到整个村,把一个小孩培养出来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就可以,是整个村(氛围)。包括领导的重视,锣鼓才能传下去,村民对锣鼓的学习热情如何?应该是非常高涨,因为这是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村的传统文化,谁都不愿它失传。//你看这两个小孩,包括他们的家人,父母和公婆,是整天陪他们来练习的,除了小孩喜欢外,家长付出也多。是的,学锣鼓确实是需要热情也需要坚持的。
新人的培养是民俗文艺活动传承的重、难点,需要经济、心力的支撑,也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文里村,有赖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态势和红红火火举办的民俗活动,也有赖于村民保护和弘扬民俗技艺的共识,新人的培养、新项目的引进长久不衰。锣鼓、舞龙、舞狮、英歌舞、鲤鱼舞、麒麟舞犹如盛开的百花,争奇斗研,装点着文里的无限春色,鼓声、弦声、乐声,斯文的乡韵跨越千载,依然在这片热情、包容的土地上飘扬着。
主持人王漫:行走在文里村,一边是林立的高楼、川流的车龙,一边是古老的善堂、铿锵的鼓乐,经济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浑然一体,让我感受到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正如文里村书记谢秋强和我们说的一样,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反哺,和谐是追求,正是秉承着这个美好的信念,文里村才会越走越好。
文里村支部书记村委主杨谢强:文里村是一个文化积淀比较浓厚、慈善人氛围比较好的村庄,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和慈善事业,这几年,村在抓好经济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使之更好地反哺、服务新农村建设。
告别文里村,我们的眼前似乎还浮现跳跃的醒狮,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铿锵的鼓乐,千年的文明奔流不息。带着寻找潮安古文化的愿望,我们将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