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艺术无止境,我们祝愿东泰的珐琅再焕异彩

2015-01-30 20:00:00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主持人: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州民间有两句俗语,叫做“银湖小姐,大吴翁仔”,“银湖小姐”是指银湖的小姐貌美俊俏,而“大吴翁仔”,是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就将带领大家探访大吴村,一起来领略感受大吴泥塑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一、乡土文化浓郁、独具艺术魅力

大吴泥塑源远流长,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773年。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中国三大泥塑。对比鼎盛时期,今天的大吴村还在从事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已是寥寥无几,吴光让和他两个儿子便是其中的从艺者。

吴师傅现是大吴泥塑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大吴泥塑第23代传人,幼年在其父的指导下,坚持学习大吴传统贴塑和雕塑,通过长期努力,掌握了大吴泥彩贴塑艺术的古老制作技法,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创作的泥塑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大奖,在他的工作室,我们亲身感受了大吴泥塑的独特魅力。(接一段精美泥塑镜头+配乐)

C0012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套)节目呢,就是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作品,而这套作品呢,就是出自我身边的吴师傅之手,我们现在来采访吴师傅。吴师傅,我想问一下,这套作品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吴光让:这套作品体现我们潮汕,人生在“奴仔”要成为大人,人们叫做成人礼,我们潮州叫做“出花园”,这个辞别童年时代,走进社会,走进成年时代,这个作品是我们潮州人一生的礼俗中的一种。这是体现我们潮汕人“出花园”的习俗。这个出花园是我们潮汕最古老的“出花园”的方式,//现在我们这代年轻人真的是不怎么了解我们潮汕古老的“出花园”的习俗。是,是,是,这是最古老的。

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其人物特点组合分为五大门类:第一为戏曲故事人物;第二为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为肖像;第四为神、佛像;第五为儿童玩具(也称“杂锦”)。

C0019吴师傅,我看这里各种各样的泥塑,我想问一下这种泥塑一般取自什么故事内容呢?

吴光让:泥塑大体上是取自潮剧,因为大吴传统泥塑与潮剧是息息相关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古时候,老辈人没有现在的工艺这么多,就只有靠看戏这样的文娱,在想象之间来做戏出,这就跟潮剧是完全一样的。这出是“三请樊梨花”,“薛丁山三请樊梨花”。

大吴泥塑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以“压泥成片和褶片成衣”等独特的贴塑制作手法,在中国众多著名民间泥塑中,绽放出亮丽的艺术风采。

吴光让:大吴泥塑的特点就是多层贴,就像人穿衣服一样穿起来,“压泥成片、褶片成衣”,可以说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中最大的特点,哪里都没有,唯有大吴这里有,多层贴(这样的技艺),值得收藏,值得保护。贴塑是大吴泥塑最大的特点。

原来“土瓮仔”也要一层一层地穿衣服,这可真够新鲜的。(读成潮:者真实是过趣味)如此独特的传统技艺,让主持人也跃跃欲试,忍不住上前体验。

2C0001我现在就来体验下做土翁仔这个制作的过程,闻鑫兄,你教教我。教你比较简单的,我们来做“手”做“手”好像很难啊,五只手指。不会不会,像这样。大概需要多少(泥)?就像这样。这样够不够?做大做小没关系,做大容易些,然后这样捏,捏成这样,搓“手指”。为什么要在板上?(这样)搓比较平。好像短了些,需要做得长些吗?不用,就像这样搓,手要这样(平放)。就像这样?是,“手指”要做美就应该是这样。有一个弧度。是,有一个弧度,要做出有弧度。弧度要怎样捏呢?扳起来,//“手指”要翘起,你看,就这样,“手指”一只一只来,(现在)做另外一只“手指”,要注意手指不同大小。好像不怎么均匀。不可以这样做。我觉得非常难,难怪做一身泥塑的作品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单单是做一只“手指”我都觉得好费时。

2C0007主持人:大家看,这只“手”就是刚才闻鑫兄教我做的“手”,兰花指,确实是每一个手指弯曲的弧度都是非常讲究的,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闻鑫兄一直在说的一句话“艺术都是在细节处见工夫”,每一件工艺品的形成,都是需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和技巧,所以真的膜拜。

(下节导视:几多风雨,几多沧桑,泥塑传统制作工艺日渐冷落,传统艺术的未来令人担忧,大吴泥塑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迈出?《厚德潮安》之《走近大吴泥塑  领略乡土奇葩》正在播出。)

跟很多民间艺术一样,大吴泥塑经历了几多风雨,几多沧桑,过去村民人人会捏泥,家家户户有作坊的状况也已不复存在,泥塑传统制作工艺渐渐被冷落。但大吴村的泥塑艺人们,为了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致失传,依然执着地从事着这种日渐式微的手艺。今年,吴光让的小儿子吴宏城更是把失传的“文寸”恢复出来,这无疑也增添了大吴泥塑传承人的信心。

吴宏城:这种文寸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家中见到一件残缺的,小身的大吴泥塑,经过研究,发现是大吴失传已久的“文寸”,所以今年就以(文寸)的技法,恢复了几套出来看看,试恢复出来。(记者:这个过程困难吗?)这是肯定的,(工艺品)越小越难做,“文寸”在以前也是非常精致的老前辈做的(文寸)看起来非常精致的,以前有“大吴文寸粗”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小身卖不起价,但是难做,所以愈来愈粗,无人要就失传了。

除了吴光让父子三人,大吴村的另一位泥塑艺人吴维清,也带领着儿子吴漫,为传承这一传统技艺而不唯余力。

C0046吴师傅啊,你手里拿的这身是什么?

吴维清:这樽是大吴最传统的贴塑技艺,是属于“老生”,以前做的贴塑的最高特点就是提袍、踢甲。什么叫做踢甲呢?就像这样用脚踢这个甲,提袍、踢甲,裳裤比较飘逸。这些就是大吴泥塑比较传统的表现手法。大吴(泥塑)的表现手法非常多,继承大吴(泥塑)传统的技法,传承下去。

除了制作传统的戏剧人物泥塑作品,吴维清更多的是尝试一些新的表现题材,《弈棋》、《挑刺》、《食茶》等一系列作品,无不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充满生活情趣,形态夸张而又不失神韵。近年来,他在继承其先辈的传统工艺的同时,根据现代装潢修饰的需求,一改传统的泥塑作品模式,创作出泥塑挂幅、挂盘等不同的类型,弥补市场上对不同种类泥塑的需求。

吴师傅,刚才我注意到这里的作品相比传统的泥塑作品,好像表现手法有点不同,是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呢?比如我刚才看到的一些摆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创新(一些)属于民间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题材,包括各个场景,像这些挂盘,用戏剧人物,来创新制作在挂板上,便于安装,摆设。

//创新后发展的前景如何?一定好,收藏家对此的评价还是不错,很感兴趣,便于携带,易包装。

走过几百年历史的大吴泥塑目前暂处于低潮,过去当地百姓有逢年过节买泥塑的传统,但现在这种习俗已被淡忘。工业化的生产无法表现大吴泥塑的精髓,而手工泥塑的市场不大也制约着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积极性,大吴泥塑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C0014吴闻鑫:对于(大吴泥塑)技艺的传承,我还是比较忧虑的。为什么忧虑呢?因为涉及一些现实的东西,要学这种技艺时间长,要几年的时间,要学会自己能独立创作,//所以时间段非常长,但是现在是经济社会,年轻人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像这样十几年来学习,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我的忧虑,但是不管如何,不管境况如何,这种技艺还是要传下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一定要传。

近年来,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吴泥塑,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保护下,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文艺创作者及收藏家的关注。但面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泥塑艺人们还是发出淡淡的忧虑。

C0014对于以后大吴泥塑的发展和出路,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大吴泥塑的)发展和出路,就我个人看法还是不乐观的。怎么会不是很乐观?//作为大吴泥塑,现在这种民俗的东西已经淡化了,作为一种收藏品,它的发展趋势还是令人忧虑,因为如果制作粗糙,卖低价钱,艺术性就要丧失,要受影响,//所以非常矛盾,但是我的观点还是认为要粗幼相结合。两样相结合,保留传统的技艺。做一些低值的(作品),可以销售,可以改善,在经济方面。

C0074主持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经历了不少风雨和沧桑,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像很多民间艺术一样,渐渐被冷落,大吴泥塑的复苏,究竟应该走传统之路,还是迎合市场需要不断创新,在大吴村地采访中,我们感觉到,让大吴泥塑重焕活力的路子还不是十分清晰,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大吴泥塑发展的路子,在这里,我们祝愿大吴村的泥塑愈走愈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