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季节的凤凰镇一片繁忙,人头攒动的茶园,挤满汽车的山路,成群的采茶工,无不在提醒我们,又是一个春茶采摘的美好季节。
在凤凰镇,黄柏梓是公认的“茶乡活字典”,不费很大工夫,栏目组便寻找到了黄柏梓的家。进屋落座后,我们的采访便在喝茶聊天中开始。
C0040黄柏梓:我们潮州功夫茶的茶具开头泡的时候要先用开水洁净茶具,用滚水先泡,再放茶。主持人 王漫:(为什么这三个杯要这样摆呢?)黄柏梓:一个杯的杯口像一个“口”字,三个杯就形成三个“口”,就是一个“品”字。潮州功夫茶就是一个“品”字,品茶。//这个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要把茶滴干,茶汁中不能残留茶叶,冲茶讲究四个字“高冲低筛”,递的速度要快,但快中要匀,最后用手腕把茶滴干。//请客人用茶时,手势要向着客人,你是上宾的话,我这手势到,眼睛也就要望向你,如果手眼方向不一致(也不好),就不够诚意,所以这些都是有规则的。
黄柏梓不愧是“茶乡活字典”,看似简单的喝茶一事,在他的眼中尽是门道,尽是文化,对着我们这帮后辈,黄伯如数家珍地传授起茶艺茶道。
C0040黄柏梓://在冲茶理念里面,还有敬,要尊敬长辈,远方的来客,长辈要先喝,多人的话,要客气推托,说“你喝你喝”,这就体现出“和”和“谦让”,“清”和“思”,来,请,喝了再来,这杯茶三到五口要品完,先闻其香,拿起来要深深吸一口,头脑里想这是属于自然花香型的?还是果香型?还是蜜香型的?还是中药材香型或其他?
黄柏梓:(茶进口时)后腭要顶起来,茶水才不会马上吞下去,滋味怎样,品尝后才能吞下去。过喉是否甘滑,有没回甘。主持人:(有一种淡淡的花香,入口感觉非常好。)黄柏梓:三五口喝完之后,还可以闻杯,看看杯底是否有回香,有的话这茶才值(好价)钱。主持人:(确实还有余香在杯底,没想到品茶还有这么多讲究和门道,确实潮州功夫茶,不是浪得虚名。)
作为老茶人,黄柏梓对自己家乡的凤凰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到茶园走访也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必做功课。几杯热茶过后,我们随着他来到茶园。
C0004主持人 王漫:现在正值春茶采摘的季节,作为一个爱茶之人,黄柏梓经常会到茶园走一走,跟农户近距离交流,了解春茶的采摘情况和茶叶的制作,现在就跟随黄伯到茶园看一看。C0007黄柏梓:摘了几天了?茶工:半个月起了,主持人 王漫:已经摘了半个月了,黄柏梓:你觉得今年的茶叶产量怎样?茶工:今年没去年产量高,//黄柏梓:比去年减?那减产啦。茶工:减产,黄柏梓:叶幅各方面生长得如何?茶工:没有去年那么好,黄柏梓:辛苦啦。
C0013黄柏梓:茶叶很雅,摘工也可以,今年的产量如何?茶农:减产啊,黄柏梓://论茶菜来说还是偏嫩些,像这叶就比较好。
黄柏梓出生于凤凰镇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受到长辈良好的影响和熏陶,珍惜凤凰茶,热爱茶文化,对茶事活动不间断地进行调查和记录,收集凤凰茶种植、管理、采制等一些鲜为人知的知识和历史故事。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艺创作中,黄柏梓对茶的痴迷一天比一天强烈,为了提高凤凰茶的知名度,也为了给后世留下宝贵茶乡资料,他萌发了写一部凤凰茶志的念头。从那以后,无论是在乌岽村从事旅游工作,还是担任凤凰茶叶协会秘书长,他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访茶农,察茶树,做记录。
茶农 涂宋高:黄伯对凤凰茶贡献相当大,几十年来,//整个乌岽山,高山不论哪个角落,对名茶的贡献相当大,调查茶树资源,并著作(出书)。//经常过来这里,乌岽,大庵到处都去,//老人七十多岁了,主持人 王漫:七十多岁还到茶园来,茶农 涂宋高:几十年来对凤凰茶的贡献相当大,辛苦,脚行、步行,(我们)认识几十年了,//我与(黄伯)经常互相交流,哪里做不好,他都经常指导,我也是凭自己的经验做茶,我家祖祖辈辈种茶,以前在集体的时候我也是跟乌岽山的老师傅学做茶,我父亲也是做茶高手,黄伯过辛苦。黄柏梓:无、无、无,夸奖了。
凤凰山险峰陡径,单枞茶品种繁多,茶树的分布、生长特性、茶叶种植和栽培技艺都是通过一代代薪火相传下来的。为掌握第一手材料,黄柏梓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地爬山越岭,详尽地记录每个地区、每个茶品种的形状和特性。
2000年,年近古稀的黄柏梓开始将积存的材料去粗存精,反复修改,使散落在民间源远流长的茶事活动逐渐集结成册。2003年,一部有20万字、180幅照片的《中国凤凰茶》顺利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介绍凤凰茶历史和现状的科普专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生产实用价值,为后人研究和传承凤凰茶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凤凰镇副镇长 陈贤欢:(黄伯)他本身非常喜欢凤凰茶,这几十年来为凤凰茶茶产业(的发展)作出非常大的贡献,比如,他自己出资,写了一本《中国凤凰茶》,来宣传凤凰茶,传授茶叶加工、制作、种植等技术,通过办培训班,(把技术)传授到各家各户。
《中国凤凰茶》一书流传甚广,不仅在国内茶叶届颇具影响,还漂洋过海传到了香港、澳门等地,不少专家和爱茶之人,特地跑到凤凰来找黄柏梓,他也因此被称为“茶乡活字典”。可以说,《中国凤凰茶》就是黄柏梓一生最质朴有力的注解。
一生与茶相伴,黄柏梓从一名普通的茶人逐渐成为省茶文化研究专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员,各种各样的荣誉纷至呇来,《中华名人大典》、《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等大型传世典籍先后记载他的传略。
(节目导视:爱茶之心系终生,高山茶树最牵念。茶人黄柏梓几十年风雨兼程,凤凰古茶树的年轮中,同样浸润着他的岁月痕迹。《厚德潮安》之《寻访“茶乡活字典”黄柏梓》正在播出。)
爱茶之心系终生,黄柏梓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茶。而这个“凤凰通”最关注的,则是凤凰山上的古茶树,在黄伯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凤凰镇北的乡村公路盘旋而上,跟他一起到高山访茶农,察茶树。
凤凰镇位于潮安区北部山区,海拔在三百五十至一千四百九十八米之间,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终年云雾弥漫,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里是潮州最大的茶叶产区,出产著名的乌龙茶品种凤凰单枞。
我们在海拔一千多米的中坪村停下,随黄伯去看古茶树,黄伯虽七十多岁了,但脚力犹健,在茶园小道上,跟住他还真有点难度。
C0018主持人 王漫:来走这些山路还是很不容易的,小心,小心。
C0026主持人 王漫:这棵是不是就是古茶树?黄柏梓:是啊,这棵是中坪村张世民的古茶树,这棵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主持人 王漫:这棵是什么香型?黄柏梓:这棵是鸡笼刊,属于芝兰香型。
中坪村出产的鸡笼刊,也是凤凰茶里面的顶级茶品,因为海拔较高,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云雾当中,犹如仙境,山坡上高低错落的茶輋(读“邪”),呈现出一派秀美的茶乡风情。
C0026主持人 王漫:叔啊,黄伯经常都会来宣传古茶树的保护工作是不是?茶农 张世民:有啊,他经常来。//黄柏梓:十几年来,(政府)对古茶树的保护提出了几个措施:茶树上的寄生物,苔藓啊、地衣这些寄生物吸收茶树的水分和养料,所以必须要剖除它,剖除它要在下雨天用竹签来剖除,像这种寄生物,需要剖除它,它原来是一种菌生物,传播附着在茶树上,还有一种叫做蟹目寄,就像蟹目一样一瓣一瓣寄生在茶树上,另一个保护措施就是要加园土,园土里面是含酸性的,是茶树最喜欢的,是茶树的肥料,古茶树不可以施化肥。//茶农 张世民:我们没有施化肥,都是施“豆圈”的,有机肥。C0030黄柏梓:按照现在看来今年(茶树)的长势看起来还是不错,你看,现在这一枝已经开出三叶,里面重叶还没有开好,长势还是不错,阿民管工还是不错,管理来好。
古茶树其实也是茶农最在意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几年乌岽先后不明原因地死去了68株百年以上的名枞茶树,这使得黄伯对古茶树的保护问题更加关注。他意识到这是茶农一笔巨大的、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也是珍贵的凤凰茶文化遗产的损失。他认真分析茶树枯死的原因,寻找对症的办法,到乡村宣传发动、做示范,及时拯救了濒临死亡的老茶树。
茶人黄柏梓熟悉凤凰山的每一片茶园, 每一棵古茶树,几十年的风雨兼程,在古茶树的年轮中,同样浸润着他的岁月痕迹。
歌曲《工夫茶》“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工。风炉仔,大葵扇,朱泥壶中荡春风。品罢岁月品人生,泡尽春夏泡秋冬。欢颜愁绪随云去,一腔热肠天地中。”(没资料的话就删)
“品罢岁月品人生”,“一腔热肠天地中”,在茶乡的“寻访”之旅中,我们品出凤凰茶之真味,更品出茶人黄柏梓一生之真,那是茶乡凤凰独有的山韵蜜味,其味纯,其香远。
C0063主持人 王漫:愿充凤凰茶山客,不作杏花醉里仙。黄柏梓犹如凤凰山上的古茶树一样珍贵质朴,历尽人间沧桑,笑看功名利禄,他毕生所追求是,爱一辈子凤凰茶,做一辈子凤凰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