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007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在我们潮州的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着一段光辉的历史,或表彰科考状元,或赞扬忠孝节义,或歌颂功名,而在我身后的这座“台省褒封”坊,又述说着一段什么样的故事?
“台省褒封”坊,建在潮州牌坊街的猷巷口,它褒扬的是我们潮安鹳巢李氏一族的先贤,提起它,鹳巢人无不引以为豪。
在我身边的这一位,是《鹳巢乡志》的总编,桂庭叔,为什么牌坊上面写着“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呢?
(《鹳巢乡志》总编 李桂庭:)鹳巢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之乡,从1486年大纲公中了举人之后,鹳巢李氏直系六代都是考科举中了举人,中了进士,所以从那时期起,鹳巢就出现了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的盛况),在潮州府那时期是作为乡里的一个传奇,也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台省褒封”坊是写了四代人,从监察御史李春芳写起,到李思寅、李思悦、李思振这三个进士,合起来是四个进士,所以从那时期鹳巢确实是在潮州府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造诣,作为《府志》、《海阳县志》,都写得非常清楚,也对此进行褒扬,里面写到:“标懿于当时,垂芳于千载者”,就是对鹳巢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最大的褒扬、奖赏。
鹳巢,是我们潮安的一座古乡,如今从行政上,已经分为鹳一、鹳二、鹳三、鹳四共四个行政村,行走在这座古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座座学校,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座由当地乡贤捐资兴办的学校,这足以看出鹳巢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而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自从创乡之初就奠定了基础,历史上鹳巢文风鼎盛,人文蔚起,堪称“文化之乡”。
C0057主持人 王漫:鹳巢乡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鹳巢这个名是从何而来的?(《鹳巢乡志》责任编辑 李烈雄:)//鹳巢乡是韩江下游一个比较大的古村落,几百年前这里是海、沼泽地,它的笔名的来源主要是因为这里原来生长一种鸟,叫白鹳鸟,//当时海边生长着鹳木,白鹳鸟利用鹳木筑巢,久而久之,在此生活的人就取乡名“鹳巢”,//“鹳巢”,潮州话“鹳”就是“割”,“割柴”是由“鹳巢”音译过来。
李伯还告诉我们,先祖取乡名“鹳巢”,还寓意定居下来的子孙后代,能像翱翔天际的鹳鸟一样,凌云壮志,飞黄腾达。自创乡以来,鹳巢的子孙后代也是应了这个好名字,学风炽盛,人才辈出,出现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的科举盛况。这座始建于明朝的“五桂名宗”祠,就是为了纪念鹳巢李氏四世祖李大受而建。
C0055(《鹳巢乡志》总编 李广荣:)为了纪念乡里的四世祖,叫桂斋,公讳大受,生了五个孩子,五个房头都通过科举考试得了功名,所以这个祠堂“五桂名宗”是为了纪念大受公而建的。//鹳巢的一门四进士在明朝时期就出现这个祠堂,桂斋公这个祠堂,大儿子叫春芳公,是进士,监察御史,二儿子(春蕃公)当时在家里管理桂斋公系这个大家庭,他本身就是秀才,可以参加考试,(但由于)费用多,(考试机会)让给其大哥,其哥得了进士,//春蕃公的孙子思寅、思悦(也得进士),思寅是刑部郎中,思悦是户部郎中,还有一个进士是第五房春衍公的孙子思振,也是进士,主持人 王漫:这样说,整个李氏都是一个诗书望族,李广荣:在明朝时期鹳巢这个家庭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但从先祖,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一世一世传下来,使到乡里人对教育非常重视,主持人 王漫:从古时候就有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
浓郁的读书风气,使鹳巢村李氏从一个乡村普通家族,变成对当时潮州社会有很大影响的诗书望族,而鹳巢李氏的子孙后代,更因为传承了“诗书望族”的书香而在当地享有盛名,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鹳巢进步青年就组织起教育促进会,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在鹳巢“林氏宗祠”创办了平民学校。
C0055(《鹳巢乡志》总编 李广荣:)//平民学校是在大革命时期,建在埔头祠堂,为贫苦的子弟举办的,由当时乡里的有识之士组织,老师是由乡里的能人当义务老师,专门培养那些务农,无能交学费入学读书的学子。
(节目导视:几百年来,鹳巢同心同德的同心堂精神为后代所传承,“五世同居,百口共爨”的家风为世人所传颂。《厚德潮安》之《鹳巢古乡人文兴诗书望族名远扬》正在播出。)
C0007主持人 王漫:鹳巢有祠堂三十八座,这在整个潮汕地区实属罕见,而在我身后的“世族宗祠”,也是其中的一座祠堂,伯啊,带我们一起来去看一看,我看上面的牌匾写“同心堂”,这里面有什么故事?(《鹳巢乡志》总编 李桂庭:)“同心堂”是鹳巢“世族宗祠”的牌匾,“同心堂”是原来潮州知府王源,看到鹳巢“五世同居,百口共爨”这样一个大家庭之后,看到乡里人非常团结,赐了“同心堂”的牌匾,同时朱鼎也写了同心堂记,挂在这个祠堂,从同心堂之后,鹳巢就形成了文化之乡、柑桔之乡、革命之乡。同心堂的思想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可以用的,特别是里面写到:“盖君臣同心则天下平,一国同心则国治,一家同心则家齐,家齐则父子兄弟夫妇悉得其所。”,对现阶段倡导同心同德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同心堂的故事代代相传,而这块横匾也成了鹳巢人的骄傲,数百年来视若珍宝,大家也希望,这种同心同德的同心堂精神,能永远在鹳巢扎根,村民间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所以,村里还成立了同心堂理事会,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
C0044主持人 王漫:在“世族宗祠”的后面,有一座特殊的古建筑,它的建筑格局和世族宗祠几乎一模一样,建造年代也相近,它就是鹳巢的古戏馆,叔啊,我想问什么时候就有这座古戏馆?(《鹳巢乡志》总编 李映发:)“世族宗祠”建成后,隔了两三年,为了方便外来戏班来乡里劳热做戏,专门建了这个戏馆,供应戏班的演员在夜晚方便住宿,白天可以排练,排练后夜晚上台演出,C0045李映发:两边是给演员休息的,以前非常简陋,铺草席给演员休息,做戏就是这样,主持人 王漫:我看这里还有一些设备,李映发:这是后来弦乐社的锣鼓,这个戏馆实际就是鹳巢的文化摇篮,培养了非常多的文艺人才。
古戏馆功能设置齐全,这体现了李氏祖先的宽厚为人和对艺人的尊重。而昔日戏班子歇宿的地方,如今变成了村里教戏和村民娱乐的场所,走过五百余载的风云变幻,熙熙攘攘的古戏馆在新时代又重新换了一个角色,成了村弦乐组的活动场所,丝竹声中,古戏馆的文化韵味继续延伸。
据李伯介绍,历史上,鹳巢戏馆还曾经成为当地的学堂,甚至是卫生站,可以说,古戏馆曾经与鹳巢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存在,是鹳巢成为“文化之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家同心,合族同德”,鹳巢人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正是秉承着先人的优良家风美德,如今的鹳巢地杰人灵,文化繁荣,学风炽盛,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C0055主持人 王漫:鹳飞高天傲群雄,巢居沃土精英涌。鹳巢文风鼎盛,人文蔚起,几百年来,虽然时代风云变幻,人事浮沉,但不灭的依然是那一脉书香,那同心同德的同心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