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后郭“土叽咕” 会响又会“如”

2016-03-28 20:00:00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工艺之乡后郭村,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名的传统木雕神像专业村,而且还盛产一种“哙唱歌”的泥塑——“土叽咕”。《厚德潮安》之《后郭“土叽咕” 会响又会“如”》即将播出。)

C0031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有一首潮州歌仔是这么唱的:“土叽咕,土来做,火来烧,它怎么就哙啊哙唱歌”,后郭村曾经就因为生产土叽咕而远近闻名。今天,《厚德潮安》栏目组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去领略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

潮州的土叽咕主要是产自潮安龙湖镇的后郭村,后郭村制作“土叽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兴旺时,后郭村不少人家都从事这门手艺,生产的“土叽咕”远销新疆、黑龙江乃至新加坡等国内外市场。不过,现在只剩下郭文生等几户人家还在生产“土叽咕”。

C0015//主持人:以前村里是很多人在做是吗?(“土叽咕”制作艺人郭文生:)很多,十几二十户。到现在越来越少了,岁数比较大的会继续做下去,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因为这门手工也只能过生活,要发财也不太可能。

走进郭文生的小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他制作“土叽咕”忙碌的身影。郭文生告诉我们,到现在他已经做了五十多年的“土叽咕”,而在他家,“土叽咕”制作工艺已经传了不下五代人。

C0015//“土叽咕”制作艺人郭文生从我老祖父那一辈就开始做,这一个模芯藏在我家楼上有一百多年了,我现在也把它保留下来,不会忘掉。//原先传统的东西不能忘掉,要传承发扬下来,这是我们一种传统特色。

“土叽咕”品种繁多,形态生动,有鱼、虫、动物几大类,大有如鸡蛋,小仅有尾指般大小。因为“土叽咕”能玩又吹得响亮,所以曾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

C0019//“土叽咕”制作艺人郭文生: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比如这种鸟、蚌、鲤鱼、锦鲤、巴西狗、猴子、牛、鸡等等。多种多样,做起来有几十种器型,不过无法全部做完,选些比较新奇、小孩比较喜欢的器型来做。

除了作为玩具外,“土叽咕”在正月里还有另一种喜庆的寓意,那就是上一年新婚添丁的夫妇新年时派发的一种吉祥品。时至今日,潮汕地区的不少乡村还延续着这一习俗。

C0016//“土叽咕”制作艺人郭文生正月初五到十九邻近乡新婚,生小孩都得买“土叽咕”来送人,颜厝、古楼、乐桥、“花宫”、塘东等乡生男丁、新婚都有派发土叽咕,这是一种传统的土叽咕,都有派发的习俗,以前的说法就是天还没亮小孩就来讨“土叽咕”,并说“安仔身来,明年双生两个”,就是这个好意头,新婚夫妇听到这个好彩头也非常高兴,这是一种习俗。//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也有保留下去,新婚生小孩都有买,在正月派发图个好意头。

(节目导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叽咕”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后郭村的“土叽咕”制作艺人们,却仍在维持着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厚德潮安》之《后郭“土叽咕” 会响又会“如”》正在播出。)

后郭“土叽咕”的制作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完全靠手工生产,一件产品要经过炼泥、印制、开声、焚烧、上彩等十几道工序。

C0006//“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全个过程包括上彩等需要十几道工序,包括挖土、炼土、土需炼到有柔韧性,就可以来做了。

郭文生告诉我们,“土叽咕”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工序却是比较繁复,首先是要到田间挖黄泥,然后进行“炼泥”。

C0002//“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炼泥,炼到有韧性才可以做土叽咕,//需炼到泥有柔韧性,搓起来柔软,捏起来不开裂,如果开裂就得继续炼,炼到可以做为止。

炼好土泥只是这十几道工序中的第一道,下来就要开始塑像了。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土叽咕”的造型现在已是五花八门,单从制作这些“土叽咕”的模母就可以看出。

C0006//“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造型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知了、鱼、石榴,各种各样都有,多种多样。

除了单纯用手捏制的外,还有一种“土叽咕”是先用泥土在模子印出了两个不同的部分,然后再进行组合加工的。

C0007主持人:这道工序就是印是不是?(“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是,印后需要晾干,晾一段时间,//才可以扎直孔,如果太过湿直孔扎起来就会歪歪斜斜,一会也没办法开好声。

C0009//“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直孔得像这样扎,需要一定的深度,大概需要这么深,//一定要扎这个直孔,如果深度不够一会也无法开响,土需要炼泥炼到一定的韧性,就像做粿一样,粿皮做得好,粿做起来就好看,泥炼得好,直孔扎起来也不会开裂,如果泥炼得不好,直孔扎起来就会开裂漏气,如果漏气就很难开响,关键是泥需炼好,泥炼得不好就很难做好,响度也不够,土叽咕主要就是讲究响,如果不响也就不能叫土叽咕了。

开声是制作“土叽咕”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只有经过开声处理,“土叽咕”才能吹出响亮的哨音。果然,在郭文生用小竹棍给“土叽咕”扎出直孔和横孔两个大小不同的小孔后,然后放到嘴边一吹,“土叽咕”就发出了清脆的哨音。在后郭村,给“土叽咕”开声可是独家秘技,不过郭文生师傅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点小秘诀。

C0013主持人:听说开声是制作“土叽咕”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不是?郭文生:是,需先扎直孔,再开横孔,主:这样就会响啊?我也来试试,就是在直孔的附近再开个横孔,两个孔都要相连的是不是?为什么还是不会响?郭文生:你看我在开声好像很容易,其实里面是有技术活的,如果风门没讲究技巧是无法开响的,这是一种祖传的秘诀,开声时需先按下土叽咕的风门,按后再开横孔,需要开平,像这样这粒“土叽咕”开出来的声就会响,这就是技巧,//风门需按平,横孔在开的时候需跟风门对直,这样土叽咕吹起来就非常响了,主:我懂了,就是风门跟孔要对直,郭文生:对直起来“土叽咕”的声就非常响亮。

做好的“土叽咕”就可以进行晾晒,然后还要进行烧制处理。像这些新鲜出炉的“土叽咕”就刚刚经过一天一夜的烧制处理。

C0013//“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开声之后就得晒干,晒干后再入窑烧,烧后就是这样,晒干把握得好烧后土叽咕的器型就非常好看,如果晒不干带有水分入火烧就会爆裂,一定要晒干才可入窑,烧起来土叽咕就非常好看。

最后的一道工序就要在陶胚上进行彩绘,为“土叽咕”穿上美丽的外衣。

C0014“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烧后就得上彩,点青红,加上特色,//这样比较有特色,小孩也比较喜欢,易于买卖,//点青红后还得加上明光油,这样就比较好看。

经过彩绘后的“土叽咕”就可以上市出售了。郭文生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同其它很多传统手工艺品一样,“土叽咕”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不再有往日的辉煌。对此,郭文生也感到茫然过,甚至有一度还想到了转行,但对于这种土里土气的小玩意,郭文生心里却有着一种割舍不去的情谊,他希望这门传统的手工艺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C0016//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现在土叽咕市场不是很好,但必须传承,这门手艺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一定要保留,传承下去,如果有人想学做土叽咕,我也可以传授给他,土叽咕是我们的一种传统特色,//希望对做土叽咕感兴趣的可以来我这里学,我会传授技艺,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传统的“土叽咕”造型比较简单,如今的郭文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尝试把“土叽咕”制作成十二生肖的造型,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种小玩意,也希望“土叽咕”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欢乐。

C0015//“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需要慢慢创新,慢慢发挥,慢慢发展,进一步打开市场,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

C0019//“土叽咕”制作艺人 郭文生:(做成)十二生肖,方便小孩记忆,让他们知道自己属什么生肖,所以我创新了这个。

C0035主持人 王漫:土叽咕清脆的哨音曾伴着许许多多人成长,承载着许许多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后郭村的土叽咕制作艺人们为了传承这门家传的技艺,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我们相信,后郭土叽咕会越吹越响,越吹越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