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一杆传统木秤 称量百年岁月

2021-06-26 09:59:26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木杆秤,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智慧,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延续,还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百年老字号“泰利”木杆秤在潮汕地区享具盛名,曾是民间必备的衡器。《厚德潮安》之《一杆传统木秤 称量百年岁月》即将播出。)

C0018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老一辈在教育孩子时常会引用到这样一句俗语,“不识秤星,难以当家。”作为一种计量工具,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是民间必备的衡器。但随着电子称日新月异的发展,制作木杆秤的艺人越来越少,龙湖镇鹳三村的李锦群就依然还在坚持着这一门技艺。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木杆秤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

木杆秤制作是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木杆秤作为最普及的衡量工具,它携带方便,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被普遍使用。木杆秤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自己制作,表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木杆秤在工业农业中的用途是很开阔的,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谈到历史渊源,据我们祖先所说,木秤是计量学的最基础,最古老的秤是用一根竹子或柴来钻三个孔,然后刻度,一斤半斤的刻度。后来慢慢发展成钉星,下刀,这样灵敏度就又提高了一些,钉秤星使得秤更准确。

木杆秤早在秦朝度量衡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到南北朝时已广泛应用。作为“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的李锦宏,对于木杆秤的历史渊源也是如数家珍。

C0007“泰利”木杆秤第五代传人 李镇源://这是以前我们祖先做秤的地方,主:之前做秤就是在这里是不是? 李镇源:是,之前就在这里做秤,钉秤星,主: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李镇源:当时很多人在做,秤做好后销往前后埠市、市场使用,一些还出口新加波,东南亚,当时开柴就在这里,就是割秤柴,(“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秤杆是一整块的,需要开小,大小的秤杆都在这里开,就是在这个地方开柴,钉秤星就在前厅后厅,//原始我们的老祖宗就在这里做秤。

回忆起当年祖上做秤的繁华情形,“泰利”木杆秤的传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木杆秤制作基于杠杆原理,每一步都严格要求“横平竖直”,这样做出来的木杆秤才能准确、好用。公平的心,精准的秤,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诚信的理念,“泰利”木杆秤曾经备受大众青睐,很多人慕名而来。

C0003“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在附近的乡里,潮汕一带一些市场,如果市场发生瓜葛,会说到“我这秤是鹳巢秤,你不要乱说”,这是普通的俗语,主:是人们公认最准的,宏:“你称得够不够?”“我这秤是鹳巢秤,”俗话都是这样说,市场上很普遍,说明人们认可了,因为有这样的钉工和讲究,所以以前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才有这么高,家喻户晓,在附近的乡里、市场都有这样的说法。

作为旧时商品流通的主要计量工具,手工木杆秤薪火相传。在锅碗瓢盆的琐碎间,人们不断地赋予秤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由于木杆秤应用范围广,其形状像龙,所以还有人视秤为吉祥之物,用于镇邪而供奉于正间堂内。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目前有一些儒家的老人,没有做生意,但家里还放着一把秤。秤就相当于一种无声的家法,秤的话需要衡量,把秤放在家,教育下一代无论遇到什么事都需要先“衡量”,不能乱来。所以老儒家老人家里都要挂把秤,就相当于一种家法,要做一件事不能乱做,要衡量一下。

李锦宏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以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来告诫自己或提醒别人处事时要慎重思考,善于比较,三思而后行。这个“权衡”最初就是从秤演化而来的。“权”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杆。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秤是以秤星为主,普通话是“秤星”,“星”和心脏的“心”是同音,所以又有“称心如意”的意思。比较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就都喜欢收藏一把秤在家里。我们也是百年老店,百年称心。

一把木杆秤,一页文明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作为凝结古人智慧的重要文化符号,钉秤这门独特的技艺,通过一代代能工巧匠之手得以延续传承。

(节目导视:百年老字号“泰利”木杆秤制作技艺古老而独特,木杆秤制作艺人至今还在坚守这一门民间传统技艺,希望这门家传的技艺能代代相传,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迹可寻。《厚德潮安》之《一杆传统木秤 称量百年岁月》正在播出。)

木杆秤制作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定位、画刻度、上秤星等每一道工序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报废。木杆秤主要由秤杆、秤钩、秤盘、秤砣、秤星、秤环、秤纽等部件组成。该手工制作工艺流程为磨秤杆、刨光、包铜、上天平、定位、钻孔、上秤花、磨光、上油等多道工序。

C0019“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做秤的工序有20多种,需经过磨秤杆、钻孔、包铜、定纽、钉秤星、磨光、较准等工序,这是总的工序,都是纯手工的。

出身做秤世家的李锦群,是“泰利”木杆秤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为他做秤打下了厚实的功底。

C0003“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做秤是从我的祖宗,从清朝到现在,传到我这一代,我从16岁就开始做秤,做到现在52岁,差不多30多年的工龄。

李锦群师傅告诉我们,木杆秤看似结构简单,但全是纯手工打造,工序十分繁琐,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木杆秤选材也是很挑剔的,一般需选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的木材,才能保证木杆在使用中不容易开裂。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需要选用好的木材,都是选用上好的木材,//材质好,秤的质量就好,耐用,木材质量不好,做出来的秤就不准。

选好的木材要经过凿、刨等处理,变成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打磨成两头略细,中间略粗的木杆,最后在木杆两端套上铜皮,这样木秤杆才方显其雏形。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做秤头需先钻孔,包铜,先用线扎紧,再投钉,用弓钻先钻好孔,再投钉,用铜丝投质量比较好,不易生锈。

包铜好后再安装秤的头纽跟二纽,秤称有多重,需先定好秤的二纽的点,定的过程需用砝码进行衡量。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这是四斤的砝码,用砝码来定好(二纽)点,(作上记号),还有另一纽,就是15斤,取好头纽的点,就是取好两个纽的点,//再定好零刻度的点,用秤盘和秤砣定好零刻度的点,标上记号,现在就确定零刻度的点就在这里,再用砝码定出秤的最大值的点,标上记号。

做秤最难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钻孔、钉“秤星”:先在秤杆上从前端到末端划一条直线,然后按计量部门规定标准,在直线上钻小孔,在孔上插入细铜丝,用钉秤特用的刀割断铜丝,然后轻轻敲一下,便在秤杆上留下了“秤星”。眼钻不直,钉出的秤星就不直,就会直接影响到秤的准确度,这全凭手工,需一气呵成,每一道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而这恰恰是李锦群最拿手的,李师傅手法之准、速度之快,让我们栏目组甚为惊叹。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秤要做得准,需要用两脚规来定好秤的每一个刻度点,从大到小分好斤两,一两一两,//分好后用小弓钻钻孔钉秤星,//钻好孔后就得来钉秤星,//弓钻最先学得学上一年,才能钻孔钉秤星,难度就在这里,//一开始学的时候弓钻总是倒来倒去拿不稳,//秤星孔要钻得深,秤星才不易脱落,孔越深秤星越牢固。

李锦群师傅告诉我们,一个做秤人的手艺全体现在秤准与不准之间,秤要做得准,秤纽和刀口的位置一定要准,秤星也要钉得准,前面差一线,到后面称下来就可能差几斤。

C0001“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秤是纯手工做的,每一道都得做好,秤星钉好后还得磨光滑,用水磨,//把秤星磨光滑,用磨石磨,//越磨越光滑,越亮越好看,秤也耐用,//做好后还得涂上灰水,让秤变得乌亮,更好看。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做秤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需要细心加耐心,做好的秤还需经过三查四复,反复检查秤的准确度和秤星是否钉错,要求相当严格。

C0002“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群://好后还得检查秤的准确度,首先检查这三把刀是否成一直线,这三把刀成一直线,秤也就比较准,//然后是再一次检查秤的准确度,需重新从头检查,先检查零刻度,像这样秤会平衡说明这秤就会准,再用砝码检查最大值,像这样会平衡说明秤会准,可以使用,这样秤就完成了,各方面检查都合格。

然而,随着计量工具的推陈出新,曾几何时,木杆秤已悄然被电子秤所取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木杆秤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大多不识秤星,而木杆秤制作艺人至今还在坚守这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希望这门家传的技艺能代代相传,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迹可寻。

C0003“泰利”木杆秤第六代传人 李锦宏://秤是计量的文化遗产,是祖宗传下来的,有可能的话还是要教会后一代,尽管工钱再低,不能赚到钱,最起码要学会,要传下去,不能断,//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传了一百多年,来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

C0012主持人: 木杆秤,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智慧,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延续,还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正是像李锦群这样的木杆秤制作艺人,一代代地坚守,才得以让这门独特的技艺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迹可寻。

(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