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孚中村:武状元黄仁勇的故里

2021-06-28 09:45:03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作为潮汕最早的古村落之一孚中村,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至今仍保存完好,与状元黄仁勇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厚德潮安》之《孚中村:武状元黄仁勇的故里》即将播出。)

C0006主持人 卢泽华: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汕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而清代武状元黄仁勇的故事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黄仁勇的出生地就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巷镇孚中村。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将走进孚中村,与大家一起探访这座有着近千年沧桑历史的古村落。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潮安区古巷镇孚中村是潮汕最早的古村落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与状元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

C0029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孚中寨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也就是孚中黄氏第八代人带头建的,这个寨大概是一万平方米左右,使寨内村民安居乐业,还有就是防贼,//主:我刚才看这里有两只狮,有什么特别之处?(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这是状元的石狮,这只是雄狮,雄狮戏球,另一只是母狮抱子,清朝有一品麒麟二品狮的说法,二品官就有这么大的石狮,//主:相当于这两只石狮也能体现出当时状元这一种品级? 黄树煌:品级,官做得越大,石狮也就越大。

古巷镇孚中村的孚中寨就是清代武状元黄仁勇的居所,寨门顶石匾刻有“孚中寨”三个正楷金字,寨门两侧则拱卫着一对威武的状元石狮,寨前的旷埕十分宽阔,显示出了武状元黄仁勇当时的气派。

C0030主:听说当时孚中寨最辉煌的时候前面是有11幅旗杆,当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古早科举制度得中举人、进士、状元才可立旗杆,贡生也可立旗杆,//大宗祠前面立一副旗杆,各房的公祠也需立一副旗杆,一个人做官是两副旗杆,因为大宗祠在孚中寨内,所以寨前左边六副旗杆,说明六人,右边五人,总的十一副旗杆。

走进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状元第。这是一座三进阶三座落二天井的一厅两房建筑物,初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座建筑面积408平方米。

C0016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状元第按照清朝的官制,考中状元就在其家乡建状元第,建府第有规定的建筑面积,由潮州知府和海阳县令来监建,不能超过建筑规模,状元第入门有块牌匾,是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加封黄仁勇为状元的,主:我看上面写着天子门生,黄树煌:是,状元就是天子门生,皇帝的学生,两边一边是宗师的名,一边是黄仁勇本人的名,里面还有几块练武石。

黄树煌告诉我们,状元第内至今还保留着几块练功石,据说是当年武状元黄仁勇练功所用,从这几块大石头可以想象,当年武状元黄仁勇练功的过程是多么艰辛而又刻苦。

C0016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练武石从小到大都有,有的50斤,有的80斤,有的100斤,有的150斤,有的200斤,像这一块就是200斤,这块250斤,这都是练臂力练体力用的,这两块是三百多斤,现在遗存就剩下这几块,以前有很多,各种重量,因为练武需要从轻练到重,不可能一开始就练三百斤,//考武科需要考负重,就像这样把石块抬起来的,主:是用双手是不是?我看一边有一个凹槽,黄树煌:就是这样把石块抬起来的,//主:这也表现出状元公当时练武的过程也是非常刻苦的,黄树煌:刻苦,就是刻苦才能考中状元。

黄仁勇与其他武进士不一样,他出身并非将门,他的父亲黄廷毅,是一个老实的普通农民,但是黄仁勇自幼胆大,有勇气,因为家境贫困,一直到了12岁才进私塾,开始读书。虽说人穷,却志向远大,胆识过人,他既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又喜爱练习武艺功夫。乾隆四十六年黄仁勇考中文科举的秀才。

C0009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状元公出生于乾隆二十七年,乾隆时代潮州武术盛行,青少年从十几岁就学武,个个都会。//状元公黄仁勇开头是文科班,后来转为武科班,他从八岁就开始学武,后来常常进修,常常读书,读武科班就得读兵法,《武经七书》、《百将列传》学会观天文察地理,学会《百年经》,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不会看天时,不会看天象就不知道天气变化,排兵布阵也离不开地理知识,//在嘉庆元年丙辰年考中会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的进士,就状元及第。

黄仁勇中武状元之后,不日即授予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之职。在福建金门镇任职达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整顿武备,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外侮,守卫国土,尽心竭力,倾注心血,成绩卓著,屡受朝廷嘉奖赏赐。

C0027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状元公中状元以后就被封为头等侍卫,正三品,主要是在京城紫禁城内在乾清宫当侍卫,//嘉庆九年八月就奉命到福建金门镇做中军游击,主要是要操灭蔡牵海盗集团,海盗集团主要为害台湾海峡、广东东部,到浙江东部,这些地区的商船经常被其劫掠。

黄仁勇自入仕途,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奉公守约。归田后,不忘为桑梓造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皇帝恩赐诰封四世将军。

C0028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黄仁勇五十岁就辞职回家乡养病,乡里北边的水田经常闹水旱灾害,旱天没有水源,下雨又做大水,水排不出去,//状元公就牵头在庵岭设水闸,引西溪的水,//旱天就引水供人灌溉,如是做大水就把闸门关掉,大水就不会流入,内流水又排得出,确保两三千亩田旱涝保收。

(节目导视:武状元黄仁勇的故里孚中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厚德潮安》之《孚中村:武状元黄仁勇的故里》正在播出。)

孚中村作为清代武状元黄仁勇的故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古寨、神庙、祠堂、公厅、大宅、塗库、状元第、将军第、龙头书屋、状元石狮等,都是其文化底蕴深厚的见证。其中,孚中寨雄伟高古,寨门两侧的状元石狮、寨内的黄氏家庙、状元第、龙头书屋等历史文物,都与状元黄仁勇息息相关。

C0032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乡里的历史文物主要有三座古寨,五座祠堂,八座神庙,还有十八座公厅,这座是黄氏大宗祠,因为黄氏大宗祠出过大官,所以可以叫做黄氏家庙,主:相当于有了这样的荣耀之后才可升级称为家庙?黄树煌:家庙是需要做大官才可叫家庙,普通的就只能写黄氏宗祠。

黄树煌告诉我们,因为黄仁勇考中武状元做大官,作为一个家族历史上曾有过状元的标志,黄氏大宗祠“升格”称为黄氏家庙,现在的黄氏家庙是孚中村村民开展祭祖等传统民间活动的地方,并成为了该村的村魂,石镜、石麒麟、钦点状元匾、诰封四世将军匾、进士匾等带有状元“烙印”历史文物,也存放在这座三进阶三座落二天井两从巷的古建筑中。

C0031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这一整个是相连的,这是第二个件,底座承载这个石镜,石镜需要一脉相承出有文武状元才可立石镜,//孚中先祖黄公度在南宋绍兴年间得中文状元,我们是他的子孙,后来又出了武状元黄仁勇,所以可以立石镜,石镜是两只麒麟相朝,这是双凤朝牡丹。

C0001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这是钦点的状元匾,写着宗师大总裁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彭元瑞、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省兰,这两人做主考官。这边是嘉庆丙辰武科会试一甲第二名进士、殿试的一甲第一名,黄仁勇立,就是这样。

C0002主持人 卢泽华:刚才走进来我看里面有很多牌匾,就像江省儒宗,进士,这些是?(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树煌:)这些是状元公上辈的祖公到揭阳请黄国卿的牌匾来,请黄有德的牌匾来,//教育后代子孙要学习黄国卿公,当年他家境贫穷,还考取进士,像黄有德,是彩塘华侨乡的,比状元公早六十年,六十年后这边才中状元,勉励子孙后代向历代的名人学习,//历代名人的官职来影响乡里的青少年要勤奋向上,向先贤学习,//从小受到名人的影响,勤奋向上,刻苦读书,主:相当于牌匾也是树立了榜样。

状元显赫,其宗族也是毫不逊色。俗话说,“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江夏旧家”等一座座颇具规模的祖祠、民宅,也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巧夺天工的木雕、惟妙惟肖的壁画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历史和黄姓宗族的辉煌岁月。位于孚中寨内的龙头书屋,初建于清嘉庆2年,是黄仁勇考中武状元以后为后代子孙所建造的书斋。

C0012地方文史爱好者黄甲青:这是状元公为了后代子孙读书,所以办这个“龙头书屋”,//之前这面墙壁是有一面刻有麒麟的石壁,主:原先这面墙的位置就是有一幅麒麟图,黄甲青:状元公五房头的子孙就是在这里读书,办有两班,两个级别十多人,//为了后代传承状元公的文化遗产,所以办在这里,后代子孙能够发展文化教育,传承下去。

孚中村自古以来重视文化教育,初世祖隆文公的高祖父黄公度考中南宋绍兴八年文状元,长兄均祥公出任海阳县尉,秀才出身,以教书为业,教育子孙后代重视人文教育。

C0008孚中村党总支副书记 黄清伟://孚中村历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气氛活跃,2009年向广东省民协申报广东省第二批古村落,通过申报古村落这种做法,唤起广大的村民和群众对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古建筑的意识和觉悟,通过多方努力,动员乡里热心企业家来捐资赞助,带头修复古建筑,今年的4月份村也是通过跟市博物馆取得联系,广东省状元巡回展业是来到孚中村孚中小学的礼堂举行,通过弘扬状元文化的展览,来促进孚中子孙后代来向状元学习,弘扬状元精神,学习先辈们刻苦、认真,不怕艰辛的精神,把优良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孚中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刻苦。江夏黄氏的子孙后裔秉承先贤,文武双修,科甲联第,为乡族争了光,也创造了属于孚中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C0026主持人 卢泽华:状元黄仁勇故里孚中村,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在这里,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与状元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诉说着这个古村的历史和黄氏宗族的辉煌岁月。

(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