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黄树藩: 一盏“风炉薄锅仔" 一心传承老手艺

2021-06-28 09:42:57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砂铫和红泥风炉配合的“风炉薄锅仔"是传统潮州工夫茶具中绝配,老艺人黄树藩手拉的风炉薄锅仔独具匠心,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厚德潮安》之《黄树藩:一盏“风炉薄锅仔" 一心传承老手艺》即将播出。)

C0003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汕人爱喝茶,家家户户总是摆着茶盘用具,随时准备用一壶好茶来招呼亲朋好友。而潮汕工夫茶具中的“四宝”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去拜访民间陶瓷艺人黄树藩,感受传统工夫茶具的制作工艺。

走进黄树藩的陶坊,一款款精致的红泥风炉、砂铫、穿心铫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栏目组,黄老师正坐在风炉边上,手中拿着羽扇,煽动炉子里边的炭火烧水,准备用最传统的工夫茶具,治一壶浓酽酽的凤凰单丛接待我们。

C0006主持人 王漫:一走进树藩老师的茶台就有一股热气腾腾的感觉,原来是这两个风炉正冒着热气,(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是,正烧着火炭,我们潮州夫茶最传统的东西,就是烧火炭来泡茶,来,坐。

潮汕人食工夫茶非常讲究,必有茶室“四宝”相伴:即孟臣罐、若琛瓯、红泥风炉与玉书煨,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玉书煨与红泥风炉,被潮汕人亲切地称为“风炉薄锅仔”,两者如影随形。

C0007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这个就是风炉,这个就是锅仔,主:薄锅仔,(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旧社会这个就叫作薄锅仔,现在就有人叫作砂铫,有人叫作玉书煨,我的叫法是薄锅仔,我按以前老传统的叫法。

黄树藩老师告诉我们,风炉薄锅仔,是旧时潮汕人相伴相随的日用品,闲暇没事,几个人便凑到一块泡茶,用风炉起火,薄锅仔烧水,待小盖子自动掀动,卜卜作响,这时水的温度冲茶刚刚合适,而且薄锅仔透气性好,水煮起来清冽鲜甜又软,这就是工夫茶,潮州的老传统。

C0009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喝茶,(主持人 王漫:)这些茶的味道实在是非常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茶具都是用我们最传统的方法,冲泡出来的茶入口甘甜,(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你们今天来,我就用我最老传统的潮州冲功夫茶的方式,来让你们试一下。就是风炉,薄锅仔,用火炭烧水,但是这些水只是自来水,你尝一下口感怎么样,(主持人 王漫:)那为什么这么好喝呢?//水放在薄锅仔里面煮,和用电水壶煮不一样,用电壶煮的水质差,而薄锅仔煮的会吸收掉水的杂质,(主持人 王漫:)被过滤了,(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被过滤了,渗透炭香,这杯茶喝起来就非常好喝,这就是我们潮州以前最老传统的泡茶法。

风炉仔是一种潮汕人用于烧水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外形精致,分离式的炉心深而小,老艺人黄树藩设计的耐火炉,炉心与外炉有合适的空间,炉心热涨时不至于顶裂外炉,具有耐高温、耐火力、省燃料且通风性能好的特点,更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

C0013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像我这个风炉,你看这样一圈圈上去是螺旋状,不是一圈圈的圆状,我这个风炉的形状看起来很顺眼,非常好看,底部比较宽,高度有十寸,到了这一块叫作“缩腰”,用老话说叫作“美人腰”。//这个腰形来烧炭比较通风,高度够,这个风炉窗,设在这个地方,里面有一块叫作风炉窗。//这一种叫做耐火泥,耐高温怎样煮这个炉子都不会裂开,主:遇水也不会裂吗?(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是的遇到水也不会裂开,你不相信的话我浇水给你看一下不会裂开的。

(节目导视:黄树藩继承着数位手拉坯艺人的传统手艺,沉醉于手拉胚那一推一动,一起一落,一捧一压,一捋一按之中,希望传统的陶瓷工艺能绽放出持久的艺术光芒。《厚德潮安》之《黄树藩:一盏“风炉薄锅仔" 一心传承老手艺》正在播出。)

黄树藩置身潮州陶瓷生产大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陶艺产生极大兴趣,祖父黄绍林在陶瓷作坊制作草炉,后父亲黄得江参与草炉,风炉,茶炉的制作并承袭这一技艺,又将这一技艺传授给黄树藩。

C0008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受祖辈的影响,父亲在世时,他也有在做,也教过我,等到后来我去瓷厂当学徒,拜师当学徒工,跟了四个师傅,四个师傅一个人一种手法,一人一种手艺,我学了这四个人的手艺,现在要做什么瓷器都可以,想象得出,等到后来,就开始想继承祖先的手艺,做风炉。

黄树藩老师从16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艺,继承着数位手拉坯艺人的传统手艺,以手拉坯红泥风炉的精湛手艺而闻名业界,那传统的工夫茶具红泥风炉、砂铫、穿心铫等到底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黄树藩老师特地为我们露了一手。

C0015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我们做手拉,首先就要会揉泥,我这些泥,一块硬一块软,两块相结合,揉到一致,软硬适当,而且要揉至里面没有气泡,揉泥揉成一圈,整块泥一直绕着这个圈,不能揉到外面去,这样手艺才能过关。

黄树藩老师告诉我们,揉泥是陶艺师寻找泥感的最基本方式,通过揉、搓、拍等手法,使泥料的水分与硬度更均匀,增加泥料致密度和可塑性,进一步排出泥料中所含的空气,防止烧成器物时产生气泡。

C0017主持人:老师,您刚才在弄的这个是什么?(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挨车,做手拉最古老的方式,这种车就是用人力推它动,以前没有电,就得利用这个车的转数和车速来做,//我们做瓷做多大,车速有时要快,有时要慢,不仅仅是均速的,该慢就得慢,该快就得快。

在飞旋的石膏轮车上,黄树藩老师分别为我们进行了红泥风炉、砂铫和穿心铫的拉坯演示。

C0017主持人:老师,我们现在是要来拉一个风炉吗?(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是,一个风炉,主:应该注意什么?(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拉风炉,泥的周边要拉得圆,而且要在正中心,不能偏,要拉到正中心的位置。

拉坯,俗称走泥,先把泥团摔搭在车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借旋转之力,缓缓向上捧起又压下,如此反复几次,手随泥转,泥随手变,泥团在转盘中转动、在手指间流动,行云流水般变化而成不同的形器。

C0019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做锅仔手要稳,锅的厚度控制要熟练,熟练了薄度才能一致,均匀,我的锅仔中间部分就做好了,主:这样有多薄呢,几毫米,(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我拿只雕刀来切给你们看。

C0020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你们看,从底部均匀向上,看不出有差别的地方,主:大概是三毫米左右,(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最多,这一部分就比较厚,到了这一部分就上下均匀,考究功夫的地方就在这一下,主:能够把它拉至这么薄是非常考究功夫的,(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拉得薄,有的人一碰这里就断了,你要能够做得到,又薄,锅又好看,不偏,证明这个人的手艺还可以,主:今天确实是大开眼界。

C0006主持人 王漫:老师,这个盖子好像比较容易,能不能让我试下,老师您教我一下手法,(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这边的手得这样,主:需要用力吗?(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轻轻的拉开,主:老师,我觉得这块泥土好像不听我的话,(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你的手要用力均匀,不要按得太薄,主:而且我不敢太用力,如果不用力,又无法成型,(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太用力也不行,它好像越来越歪了,已经歪了,主://刚才看老师做壶盖,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当我自己亲自实践的时候,才发现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一不小心,手势一错,就会发生偏移,成了一个失败的作品,可想而知,这一门工艺不是我们普通人一招一式能学会的,其实还是要经过多年的积累,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考究,我刚才做的锅盖还是比较简单的,老师刚才做的那些大件的,包括砂铫那些更加困难。

黄树藩老师所制的砂铫,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穿心铫一体成型,受热均匀,烧水特别快,如今,黄树藩的红泥风炉与砂铫不仅在潮汕乃至全国受青睐,还远销台湾、美国、比利时等地。

C0011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以前做风炉的泥和做砂挑的泥都是使用红泥,红泥不耐热,到后来我就创新,使用白泥,做这种白炉比较难做 ,主:这种白泥比较耐火吗?老师:白泥比较耐火,再加上我原先是做这款锅的,后来我做了这一款,这个锅叫作空心锅,中间有个洞,像一只烟筒一样,放在炉子上煮水,内外受热,使锅里的水更快沸腾。

“风炉薄锅仔”这样一件见拙藏巧的“煮水利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煤气炉、电热炉、电磁炉的迅速普及,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渐行渐远,所幸,喜欢它们的茶人尚有,坚守工艺、执着于它的老艺人尚在,现在,黄树藩的儿子、儿媳、小女儿和侄子都在跟他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

C0012炭炉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 黄树藩://祖先都在做这个,我现在传承祖先手艺来做风炉,现在家里的儿子,女儿和媳妇都会做,我觉得这门技术和手艺不能够失传,如果有一些爱好者想要学习,我也愿意放手去教,继承我祖先的手艺,不让它失传,愿意来学习的,我也愿意教。

黄树藩陶醉于与泥土无声的交流之中,沉醉于那一推一动,一起一落,一捧一压,一捋一按之中,他的呼吸与言语,统统通过那双沾满泥土、青筋爆出的手传达了出来,随着车盘飞旋而出的自由曲线,让那一刻充满着节奏之美、空间之美以及时间流转之美,给人以柔软而又富于弹性的感觉。

C0016主持人:蕴藏在这红泥风炉和砂铫中的味道,是一份沉淀,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抱朴的生活态度。民间陶瓷艺人黄树藩至今仍坚守着这一门传统工艺,并不断创新,希望传统的陶瓷工艺能绽放出持久艺术光芒。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