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浮洋棕蓑曾盛极一时,但随着雨衣等现代雨具的出现,棕蓑这一古老的农耕必备雨具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岁月冲刷着棕蓑,却在棕蓑老匠人的手上留下道道印记。《厚德潮安》之《片片棕榈叶织出农耕情》即将播出。)
C0013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棕蓑作为古时的雨具,如今早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只在唐诗宋词里留下一个美好的意象。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将走进浮洋镇陇美村的林厝,寻访棕蓑老匠人,领略这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C0003主:伯,您好,今天打扰了,您现在是在做棕蓑吗?(老棕匠 乌殿伯:)在做棕蓑,主:那我们棕蓑要怎样做?(老棕匠 乌殿伯:)一开始就要搓这条大绳,搓后将一片片的棕折褶,起领部分,起后就铺好再订上,订完就铺开铺厚,四周用绳缝上,再合上成一件棕蓑,棕蓑就得这样做。
今年八十多岁的乌殿伯,是浮洋林厝仅剩的几位会串蓑衣的老工匠之一,上了年纪的他看起来精神爽朗,乐观健谈,而且干起活来还十分麻利。
C0006老棕匠 乌殿伯://棕叶头要去除拉开,从后边挑,就得这样一丝丝的挑,挑完一叶为止,主:在挑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老棕匠 乌殿伯:)要从后边挑,直丝,棕丝尾比较幼,比较好打线,太粗的线难打,挑好后就包到棕叶里面,主:这里是已经挑好的棕丝,(老棕匠 乌殿伯:)挑好的,用来打线,要一直这样挑丝,很费功夫。
乌殿伯告诉我们,制作棕蓑,前期需要先将棕叶抓弄成棕绒,再把做好的棕绒捻成线,将两条捻线搓成绳子,才能开始缝制蓑衣。蓑衣缝制需从领口开始。
C0006老棕匠 乌殿伯:棕叶要起领口要像这样,折褶,主:这是在起领口,(老棕匠 乌殿伯:)起领口,要折褶,折弯,把大绳夹在中间,缝紧,缝至规定尺寸,就把板放进去,主:叶子要怎么折,(老棕匠 乌殿伯:)要折得整齐,然后缝紧,最后围起来呈圆形,主:也要两层吗?(老棕匠 乌殿伯:)两层,一层内一层外,然后在地上铺开,铺好后拿针来缝。
按照制蓑模上的规格,分片将肩部、胸部,裙部缝制而成,再将蓑面和蓑底缀合,整衣拼接,一件棕蓑便闪亮登场。
C0005主:伯,您现在的形象让我想起电影或者电视里面才能看到的形象,(老棕匠 乌殿伯:)我做了这顶斗笠来搭配这件,主:伯,我能不能试一下,(老棕匠 乌殿伯:)可以,主:我现在来试披一下,我感觉这件棕蓑做得非常合适,尤其是这个领口,我一开始以为棕叶制作的领口可能不太舒服,但非常合适,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而且非常通风透气,现在是夏天,但我穿着一点都不觉得闷热,包括腋下的设计和前面的设计都是非常通风透气的,(老棕匠 乌殿伯:)就是为了通风和方便手的摆动,主:而且我觉得它的防水性也是非常好,例如我们现在拿些水来试一下,阿叔刚才是一杯水淋下来,但我的背完全没有湿,所以可想而知它的防雨性也是非常强。
棕做的蓑衣特别结实耐用,下雨天穿着够贴实,不怕风吹,海边的人用得特别多,需求量很大,早前的乡村农家,棕蓑多者五六件,少者两三件,一件棕蓑常常可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浮洋陇美村林厝的先民是从福建莆田移民到此的,而做棕蓑的技艺也是从福建那里流传过来的,林厝的棕蓑技艺,算起来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乌殿伯告诉我们,最盛时全村有一百来户人家在做棕蓑,蓑衣制品不只卖往周边地区,甚至远销到泰国等地,当时,林厝棕蓑的名头相当响亮。
C0005主://以前这个村子是不是做棕蓑相当出名,(老棕匠 乌殿伯:)是,潮汕就浮洋在做棕衰,主:这个村之前是不是也非常盛行,(老棕匠 乌殿伯:)是,做了几十年,现在只剩几个老的,主:现在都穿简便的雨衣,阿伯,您做了几年,(老棕匠 乌殿伯:)做了很久,我现在八十三岁,从小就做。
乌殿伯告诉我们,年轻时没读过什么书,从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母学做棕蓑,那个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在做棕蓑,村里的小孩也都耳濡目染,从懂事起就跟着学修补棕蓑,当时的棕蓑相当于现在的雨衣,如今做的人少了,才慢慢变成了稀罕物。
C0005老棕匠 乌殿伯://(以前)每家每户都有,男女都有,下地种田,男女一人一件棕蓑,以前的棕蓑销量特别大,现在出现了雨衣,人家喜欢漂亮、轻便,棕蓑就没人要了,只有一些有钱人家买回去挂,旧社会穿棕蓑,新社会都买塑料雨衣,棕蓑失传没人要,没人要就没有人制作,只剩下几个老的,没有传下去了。
(节目导视:制作棕蓑这门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但浮洋陇美村林厝的棕蓑老匠人始终以最为传统的棕蓑制作手艺,编织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厚德潮安》之《片片棕榈叶织出农耕情》正在播出。)
陇美村林厝的棕蓑老匠人制作棕蓑,不但讲究材质正宗,而且注重做工的精致与造型的美感,既要把线缝得细密,还要精心圈边、勾图,这样做出来的棕蓑不但结实耐用,而且赏心悦目,自然讨人喜欢。但现在村里却只剩下几位老工匠掌握着这门技艺,而且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林厝棕蓑技艺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今年七十多岁的林俊平,是当中岁数最少的一个人,打起棕绳来,依然劲头十足。
C0024主:叔啊,现在是不是只能纯手工,机器没办法做,(老棕匠 林俊平:)机器没办法做,主:要一条条接下去,(老棕匠 林俊平:)要一条条,这不比以前做粗麻袋,这些接完还要合成两股细棕线,单股的比较容易,机器最多只能做单股,这些要合股,不容易弄,(老棕匠 林俊平:)一般人学习,有天分的一个月能学成,会打后,对那些断了的应该怎么接,也要学会,要有办法,先掐一小段,拉细再接上边的,这样接才能接上,做棕蓑要学会这一步,做棕蓑,棕制品,一定要学会打棕线。
打好棕线是做棕制品必须先学会的基本功,打棕绳的工具很简单,一捆抽好的棕线,一个绕有棕绳的大约二三十公分长的圆柱体索锤,只见林俊平站立着,一手捏着锤上系的棕绳,索锤便吊在半空,再把索锤一拨,长圆柱体的锤子就打着圆圈转开了,趁着索锤打转,他左手拿起一捆棕线,右手捏着索锤上棕绳的末梢,和从左手棕线捆中抽出来的线对接,利用锤带着绳子打旋的劲,把它们连缀起来。林俊平告诉我们,棕线能打得实、打的细是制作精品棕蓑作品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大件棕蓑市场冷淡,如今的他更多的是缝制小棕蓑,做成精品,工艺品。
C0025老棕匠 林俊平:棕蓑仔,做小件的棕蓑,精品,主:小件的棕蓑,做出来是怎样的,(老棕匠 林俊平:)跟棕蓑一样,小号而已,人家买去挂,求兴旺,平安,生意兴隆,避邪。
一件小小的棕蓑,看起来很精巧简单,但缝制起来工序却是十分繁复,一点都马虎不得,从选棕叶、捻棕丝、打棕绳,到最后的裁剪缝制,全都是纯手工的活,每道工序都有不少学问和讲究。
C0003老棕匠 林俊平://小件的只能用小棕叶,在棕叶选择方面比较困难,领口方面,要根据棕衰的大小,大的领口做大,小的做小,要自己想办法,我用土办法,拿易拉罐装上沙子,以这个大小作为领口的大小,根据领口的大小,研究棕叶要怎么铺,怎么缝好领口,缝好后再固定上,主:棕叶在圈的时候也有讲究,(老棕匠 林俊平:)棕叶圈的时候,要先将绳子围在里边,一层里边,一层外边,顶层的棕要铺得均匀好看,主:那这些眼呢?(老棕匠 林俊平:)缝的时候要缝小针,主:看起来和密集,(老棕匠 林俊平:)小棕蓑就要缝小针,要缝细线,按照大件的材料不能做小件,所以只能采取搓小线,缝小针的方法才能做好,主:可想而知做出来的成品是非常精细的。
缝制小棕蓑的过程,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铁针穿,以保证不走形,不漏水,中间若出现不熨帖的地方,便停下整一整,或抻抻领、扯扯袖,或剔剔毛刺、紧紧绳线,然后继续后面的工序,纵横交错之间,直至一件中规合矩、像模像样的小棕蓑出品。
C0002老棕匠 林俊平://随着社会发展,大的棕蓑不实用,创新做小精品,所以我在挑棕的过程中,把小的挑出来,以大件的造型作为样本,做成小件精品,可以拿去挂,也可以作为纪念品,//所以要求棕小,线小和眼细,才能够把它缩小做好,变成一件小件的棕蓑,变成可以作为一种陈列品,C0004老棕匠 林俊平:我把小棕蓑做成一套,取名为福禄寿,主:这一组就是福禄寿,(老棕匠 林俊平:)三件,我们原来叫做棕蓑衣,开胸和绑胸,取名为福禄寿,也是图个好概念,棕蓑衣穿起来比较威武,像福将也像武将,能够创新,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心胸开阔,所以将开胸取名为禄,寿,老人有老福,所以用绑胸,年轻有为,发达,心胸开阔,老了修善,有老样就用绑胸,所以取名为福禄寿。
棕蓑制作这门手艺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做这门手艺,村里会做棕蓑的人越来越少,但陇美村林厝的棕蓑老匠人至今仍在坚守着这门传统的手艺,编织出精巧的棕制品,更希望古老的棕蓑技艺能永远传承下去。
C0007主持人 王漫:棕蓑作为过去农用雨具,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其曾经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始终为人们所怀念,浮洋镇陇美村林厝的棕蓑老匠人,至今仍挑针走线,坚守着这一门传统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