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杨启榜的神仙生活

2021-06-28 09:42:18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在御,岁月静好,几十年来,杨启榜老师夫妇把生活过成了诗意。《厚德潮安》之《杨启榜的神仙生活》即将播出。)

C0004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古人用“琴瑟和鸣”来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对神仙眷侣,每天载歌载乐,自娱自乐,把生活过成了大家羡慕的样子。今日《厚德潮安》栏目组将和大家共同来感受他们的神仙生活。

C0004主持人 王漫:杨老师夫妇每一周都会跟乐友聚集在一起,开一个小型的演奏会,现在我们就来去感受下。

特技过场】(一节现场)

C0008乐友:启榜兄是我们的老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从小到大,非常喜欢书法和音乐,我们大家非常欣赏和佩服他,他对人和对物都非常和气,大家对他的印象也非常好,他提议(一起)聚会我们也很开心,老有所乐,非常开心。//我们现在都有得吃穿,在精神方面,大家(对音乐)都有兴趣,弥补我们有吃有喝之外的不足之处,唱歌音乐对老人和对社会都是正能量,宣传我们党的政策方面都有好处,希望我们潮安更加美好,更加安康。

以乐会友,以歌畅意。杨启榜常与乐友、歌友或欢聚于家中,或欢唱于户外,把音乐散发到民间。现在,这一群老有所乐的老年朋友们还坚持每周一次聚会于公园凉亭,奏乐唱歌,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驻足欣赏和参与。

【一节蔡阿姨唱歌现场】

C0001蔡阿姨:从小我就喜欢唱歌,到了63年就去了街道的宣传队,当时也是因为一首《红梅赞》才会认识他,他拉二胡,我唱《红梅赞》,我觉得他的二胡拉的不错,他拿了《红梅赞》的歌给我,把这首歌抄成钢笔,抄的是直字,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内才,当时自己最初就是这个感觉,觉得他是一个厉害的人,对他有好印象。//也是因为这样认识起来的,对他有好感,所以慢慢的产生了感情,组成了家庭。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场偶然的文娱活动,善于弹奏乐器的杨老师偶遇了热衷于唱歌的蔡阿姨,共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的心,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一起,因乐结缘,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

C0001蔡阿姨://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所以在一起之后,有时他看中某种乐器,我们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薪家庭,工资收入也不高,结婚后慢慢生了三个孩子,在经济上非常一般,所以从勤俭持家方面一直努力攒钱,我有时知道他喜欢某种乐器,他也不敢开口说要买,我为了支持他,我就说买就买吧,就努力攒钱给他买,比如20多年前他买这个小提琴买了3600块,当时这个数字不小,但是为了支持他,也就让他买了。

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老伴的支持下,杨老师创作热情高涨,为下乡登塘的老朋友而写的《广阔天地练红心》谱曲之后,几十年来,杨老师不断有音乐作品问世,不止作词,也谱曲,作品屡屡获奖。

C0035主:老师,我看您是作了满满的一本曲子,杨启榜老师:我当时通过报纸杂志刊物(阅读),而且专门订阅全国作曲,最权威的词刊,里面的作词都非常好,有时看上几句就有从心里哼唱的冲动,能够调动我的心情。//一开始在潮安文艺演唱音乐刊物发表了很多,在潮州刊登的也不少,之后又在汕头得奖,这首《当兵的女儿在远方》在九六年去省参赛,潮州选了六首歌过去,我这首得奖,得奖后就有一些吸引力,有兴趣,增加了自信,认定自己。

兴趣所在,再加上自己的笔耕不辍,这些年来,杨老师灵感迸发,硕果累累,细细数来,自文革至今,杨老师从事歌曲创作已有50年,先后创作了300多首歌曲,其中有独唱,齐唱,合唱,小组唱,也有潮州方言歌,潮语歌曲。2004年,杨老师根据自己四十多年来各个时期创作的145首歌曲,集成了《杨启榜创作歌曲集》,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来心血的集结,也是几十年来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有力见证。

(节目导视:杨启榜夫妇俩琴瑟和谐,对生活乐观淡泊,从青丝到白头,一个弹,一个唱,恩恩爱爱,快快乐乐。《厚德潮安》之《杨启榜的神仙生活》正在播出。)

杨老师笔底生花,在音乐创作道路上超群拔萃,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杨老师应该是科班出身的音乐专业人士,但是令大家意外的是,杨老师一生从未接受过正规院校的音乐培训,所从事的也一直是跟音乐挂不上钩的职业。C0002杨启榜:学二胡到现在有50年,二胡、小提琴、电子琴、板胡、高胡,手风琴也玩过,曼陀铃,八弦琴等。主:为什么想学这么多乐器呢?老师:在学的过程中听到某种乐器好,可以表达情绪,听着觉得非常好,一开始有接触,久而久之就有兴趣,(这些乐器)虽然不同,但也有共通的东西,乐理要是掌握起来,学什么乐器都可以用,不过就在于技巧和掌法不一样。

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对音乐事业的热爱,杨老师硬是让自己这个本应该是音乐门外汉的“外行人”逆袭成为了别人眼中嘴里称赞的有名“音乐人”,精一通百,杨老师不止熟谙乐理,还玩得一手好乐器。二胡,电子琴,小提琴,高胡,板胡,手风琴,曼陀铃,杨老师都可以信手沾来,娓娓演奏。

一节场景:用不同乐器弹奏

掌握任何一门乐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多种乐器的精通,这需要天赋,更需要经年累月的付出。

C0004杨启榜://在爱这些民乐之后有时觉得西洋乐非常好,就去触摸它,(民乐和西洋乐)有一些共通的东西,但是(西洋乐)的音色、情绪的表达,另有一番味道,自己觉得不错,就学了,学(这些有)一些共同的,要说学得很精通就没有,我学这么多种都是无师所教,是兴趣在支撑。

由于乐器的精湛,杨老师从1980年以后就在家办起了电子琴,二胡和小提琴培训班,相继教学了近二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乐器爱好者,当中有的学生后来考入了音乐院校再度深造,有的学生至今仍在各地任教。此间,杨老师还先后被聘于庵埠乔林学校“民乐进校园”当二胡老师;庵埠宝陇教忠学校授班电子琴,同时被邀到庵埠工人文化宫和庵埠小学,举办了十多期乐理知识培训班,并教唱多首流行歌曲,学员大多为青年和中年。

C0002杨启榜:我儿子对唱歌有兴趣,当时也是20多年前,庵埠搞一个海洋杯卡拉OK比赛,他是十大歌手的第三名,他还算有一些音乐细胞,爱唱歌。接着有两个孙子,双胞胎,现在十五岁了,从几年前就一个学钢琴,一个学二胡,学二胡的孙子就在我这里学,后来他就在汕头找一位二胡老师教他。

多少年来,杨老师弹奏,阿姨唱歌,成为了这个音乐之家的常态,而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多多少少也都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兴趣,而孩子们对于音乐的传承,也让杨老师二老倍感欣慰,这是一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必将会蓬勃发展,代代相传,而事实上,多才多艺的杨老师不止是在音乐领域有不凡的建树,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同样是业界翘楚,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C0005杨启榜://一开始是写硬笔,用钢笔写字,从读书的时候就喜欢把玩,模仿一些字帖的字,慢慢喜欢看和模仿,以至于后来离不开写字,以前为了通讯和岗位需要写一些报道,都离不开使用钢笔,所以没事的时候就拿笔出来写一写。//(书法)没有正式的学过,也没有通过练楷书入门,自己吸取草书的一部分,融合在一起,自己觉得还不错,有人说我的字体比较独特,不是单独模仿行书和楷书,没有过分分类,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才是创作。

书法是杨老师的一大爱好,从硬笔到毛笔,贯穿了他一生的生活,早在2004年,他就加入了“潮安县书法协会”,青年时期,杨老师钢笔不离手,随处可写,他仿照各种字体,多练多写,既博取众家之长,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历年来,他多次参加市、区、镇书法展览及评比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2004年还出版了复印版《杨启榜硬笔书法》。

C0005杨启榜://我觉得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我喜欢音乐也和这些也有一点联系,有人说(练书法)也是一种气功,我虽然不擅长体育,但是(练字)也是在练气功,每天练字也不觉得累或者花费精神,只会觉得精神好,(心情)轻松。

书法艺术的灵魂是相同的,钢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一硬一软,将书法的天地一分为二,杨老师将对硬笔书法的热爱延伸到毛笔书法,多年来,笔耕不缀,在书法艺海中乐此不疲。

C0006杨启榜:每天时间比较充裕,一早起床后去散散步,走上一个小时左右,回来吃完早饭,没什么事就写上几幅字,也是花上一个多小时,然后一些乐友会过来交流音乐,聊聊天唱唱歌,在生活上有这几个爱好不会单调了。//(我和妻子)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她喜欢唱歌,我写字的时候她就整理家务,家里主要她在打理,去市场买菜,打理家务,她说过一句很风趣的话,我写小字她写大字,就是说她在拖地,有朋友过来就一起陪客人聊天交流,喝茶,弹琴唱歌。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每天一早,杨老师家就乐声袅袅,而就着音韵,杨老师开始挥毫练字,老伴在一旁喝茶哼乐,两个人各得其乐而又其乐融融,仿佛尘世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化作了琴棋书画诗酒花,将繁琐,过成了诗意,C0001蔡阿姨://虽然我们的生活比较普通,特别是物质生活,因为我们的收入不多,加上三个孩子的培养(费用),但是我们家庭的精神生活非常好,一直还是有和谐和欢乐的气氛,虽然比不上别人那么富足,但是晚上有空的话,他就拉弦我就唱,所以有时候厝边头尾说羡慕我们两个人,我说我们家的米缸就算翻过来,他的弦也还是会继续拉。

C0016主持人 王漫:跨过古稀,琴歌永醉;百年一瞬,笑度不危。《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中有这么一句话“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这是对杨老师夫妇最好的概括,衷心祝愿杨老师:文艺之花长春,精神生活永驻。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