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大师林利飞:执秆为画,点草成金

2021-06-28 09:41:13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高手在民间。平淡无奇的麦秆,在老艺术家的金手指挥动下,变成了巧夺天工的麦秆画。是谁,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厚德潮安》之《大师林利飞:执秆为画,点草成金》即将播出。)

 1827(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俗话说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说的是那些真正达到物我两忘心境的隐士,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 所以很多时候,市井之中,才是藏龙卧虎之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潮州西湖边的一处楼区,在这里,隐居着一位大师级人物,究竟是谁,请大家跟随我们的栏目组的镜头,一同探寻。(特技转场)

1846(主持人 王漫):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着的这一束东西是什么吗,如果你知道,应该可以猜中今天我们探访的是哪位高人。其实这些就是田间地头麦田收割之后,那些再普通不过的麦秆。但是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匠人大师的妙手中,却能化腐为奇,变成一幅幅令人惊艳的艺术品。我们今天要探访的,就是我身边的这一位,我们潮州麦秆画大师——林利飞林老师。林老师您好,老师这些都是我们用麦秆做的一些作品是吗?( 林:是)

林利飞,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65年开始工作即师从艺人辜秋泉大师,从事麦秆工艺的设计制作,1994年创办林利飞美术工作室。

林利飞从艺40余年,他的麦秆画朴实、精、细,先后获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12项,市级奖4项,地区级奖10项。潮州麦秆画作为潮州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近百年来历经变革与创新,诞生出一批本土的创作大师,林利飞就是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历程几乎等同于潮州麦秆画的变革史,他的许多首创直接促成了这门艺术的变革。

1873(主:老师,//这些作品这么神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用麦秆草经过处理,漂白,铺开,压平,一片片来制作。以前有削薄,做平面的。到了八几年就开始慢慢消亡,开始做立体的。现在大家比较喜欢的是(立体款式)//做立体的比较费工夫,但相对简单,工序比较少。//过去收购(麦秆草)是一段段收购的,买回来后最好让它放上一两年,使它的纤维柔软,经过双氧水漂白,(漂白)要适当,如果漂过头会损毁它的光泽,所以要适度。接下来就压平,使它成为一片片的草片,然后根据各种图案//,再组合。//以前平面画还需碳蒸部分,染色,先画底再贴,比较有层次感。现在做半浮雕式,注重图案的处理。

麦秆画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已有千年历史,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于是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因出色的工艺价值和表现技巧,文化部将其正式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潮州麦秆画的制作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香港"协记行"一位陈姓商人引入, 1949年后,潮州艺人辜秋泉成立了第一个麦秆画生产社,在其努力下,麦秆画的制作技术、质量明显提高,花色品种有了新发展。此后潮州成立了特种工艺厂开始生产批量产品,20世纪六十年代后已经大量生产麦秆画及麦秆工艺品。潮州麦秆画于2009年入选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利飞被被授予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873?(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1965年,我被安排到研究所工作。毕业的时候就喜欢画画,以前经常画壁画,有画画的基础,(所以)就被安排在工艺研究所,跟着辜秋泉师傅,我的老师,在那里开始学习。做了三四年,由于机构的变动,就去到厂里,去了十三年。在厂里做设计创新的工作,每年经常去交流会见客户,那段时间这项工艺的发展很好

机缘巧合,再加上历史原因,林利飞投身到了麦秆画的创作中,可以说是从最初的“无心插柳”到后来的“柳成荫”,成为了潮州麦秆画的一代大师。当然,时代的洪流,也冲刷着麦秆画的发展,期间也曾经遭遇瓶颈,直到一位美国商人的出现,才化解了尴尬。

1875(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特别是到了后期,美国客户伍先生到来//伍先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到了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那一年和他见面交流//当时做最主要的销路就是伍先生,而且他还提出包销,但是考虑到如果他不要工厂就可能倒闭,所以我们拒绝包销,还做了其他客户。

一种传统的工艺制品,从其面世到不断发展的历程,总是依据人们审美趣味的发展变化,在工艺师和制作技艺人员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中逐渐地发展。潮州麦秆画的技艺发展,也是如此。林利飞几十年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变革,审美情趣的变化,画作也有着明显的侧重,有了一道一道的分水岭。

 1883//(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每个时期都有那个时期的特点(主: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像这种平面,这种东西就是五几年的。之后就开始做黑绸,彩色平面,在六几年到七几年的时候,最后就开始做盒子,从1972年开始,有大有小,实用品,当时做很多。到八几年开始做浮雕式,本色的麦秆画,到九几年这段时间。1888//这就是采用我们麦杆最基础的切法,细切,整一幅画就是为了突出这只老虎,细细地切丝(主:这些毛发都是用细切一丝一丝切出来的吗)是,一丝丝表现的,这也是一种特点,非常费工夫(主:也体现我们麦秆画的精细)现在要找到能够做这样的人非常少,//这个不能做产品,只能做展品,平面画的代表。 // 1892这幅水仙,整幅把麦杆画该表现的工种都表现出来(主:分别有什么)蝴蝶体现了细切,这是潮州麦秆最大的特点,还有一个麦秆画的工种就是?料,字就采用了?料这一工种,一般都不好做。//花是用高浮雕表现,和一般平面贴的不同,要把水仙花的头贴得像真的一样。都有它非常大的特点和一帮普普通通的东西不一样,像这些须都非常难做,这些花根都不容易做。//这些菱角一开始都无法表现,做了很久,水仙花要有菱角才像

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画。林利飞的麦秆画造型丰满、形象逼真。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雅俗共赏。他的作品,有潮州刺绣的纤细,中国画的韵味,油画的浑厚,水彩画的清丽,是麦杆画中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896//(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用麦秆画制作人物,在文化革命的时候,就主要做人物,到了后期就比较少,以前经常做毛主席这些伟人,到了近期,题材开始广泛,人物开始难做//(主:老师,这些五官怎么表现)用草的深浅,现在的做法可以修补,使它的面部自然(主:这也需要有一样的画画基础是吗)肯定//1898不会画画的人也不会做这个//像这些(色斑)都是有意识的

心灵手巧的林利飞,凭借对追求完美那份与生俱来的执着,不断推陈出新,制作了很多生活实用的麦秆用品,有书签、首饰盒、挎包,茶叶盒等,将这门古老工艺发扬光大。

(节目导视:体现了潮州丰厚文化底蕴的麦秆画,曾盛极一时,而今不再。老技艺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发扬。《厚德潮安》之《大师林利飞:执秆为画,点草成金》正在播出。)

任何创新都是在摸索中进行,每一幅麦秆画作品都是心血的结晶。毫不起眼的麦秆是如何神奇地创造奇迹,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如诗麦秆画呢?

1901//(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一开始,我们的(麦秆)草一条条切片后组成一张草片,然后根据图案雕刻(主:这是设计出来的图案是吗)根据图案切出来,把这些配件组合在一起,粘胶//要精准,根据图案,也要有足够的经验。

//1902毛就是这样切出来,这是后期的新切法,以前的像这样,都是基本技巧,用刀片,这是做麦秆的基本工,入门先学这个。//速度快的,一条麦秆草一下子就好了,我现在眼花,速度慢,要一节节大小一样,后来才改成这一种,各有所长

潮州麦秆画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工序精细,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完成,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潮州麦秆画定稿以后,匠人还需运用自己的智慧,在画布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是因为,每粘贴一片素材,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使其高低错落,构图布局更加合理、美观。这一点,从小热爱绘画的林利飞就有了充分的优势。

1876//(潮州麦秆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林利飞):我们的麦杆画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的草削薄来制作的,外边都是全部压平。比如这些草,如果没有削薄,无法做得那么精细,我们潮州麦杆画的特点就是非常精细

(主:是啊,薄得像纸)要做到这样才能做得精细,所以这就是到现在别人还超越不了我们的原因,这是我们潮州的特点//我们的染色比较复杂,别的地方没有染得这么复杂,有(的)也是纯红纯黄纯绿,变化不大,到了后来可能受到我们的影响,他们也开始做改变,但也达不到我们的水平///像浮雕,在表现方面我们也相当仔细,雕工,材料(主:还有字)(配字)也是我们潮州的特点。还有细切,也我们这边的特点,现在北方还在学习我们,不过没有我们精细

可以说我们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主:是,像这个花篮也是不易做的吧)//像这个花篮,漂草和粘?就是我们麦杆的特色,后期我又创作了削,把一株草削一块块组合,形成深浅的对比,体现我们麦杆画的工艺的因素在里面

林利飞狭小简陋的工作室,有着明显的年代感。工作室中除了林老师,还有另外一位老师傅胡木龙胡老师,两位老人,一把年纪,在烦杂俗世中静守一颗初心,不急不躁,年复一年,进行着麦秆画的创作和制作。林利飞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潮州麦秆画最辉煌的时期,民间从业者众多,几乎整个潮州的每个办事处、每个居委会都有组织制作麦秆画的‘民办点’。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大潮冲击,麦秆画与其他传统手工艺同样,面临市场萎缩、人才凋零的困境,行业日渐式微,从业者几乎流失殆尽。现在潮州从事麦秆画制作的人并不多,而且从业者普遍年龄较大,年轻人才匮乏。而自己虽然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麦秆画的制作,但是随着年岁增长,视力、精力、手的灵活性等都有一定的退化,现在也是力不从心了。

1871(主持人 王漫):一门传统技艺的保留和传承,不能只是单纯依靠几位老匠人的坚守。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需要创新和改革。潮州麦秆画何时能迎来再一次的春天,也许需要的是机缘和时间了,只是老匠人们年事已高,前路漫漫前景渺渺,他们与我们,一样在等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