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器物有魂魄 匠人自谦恭

2021-06-28 09:41:08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潮彩艺术百花争艳,能工巧匠辈出,是潮州的一种物质文化,也是潮州精神文化的凝聚物,它表达了时代气息和文化特征。《厚德潮安》之《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即将播出。)

中国瓷器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开始生产瓷器。据考证,公元7-13世纪唐宋时期,潮州即已有瓷器生产, "有瓷即有彩",潮州的陶瓷生产同样离不开彩绘,历经发展演变,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风格的“潮州彩瓷”,潮彩现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重点保护项目。

3642【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州彩瓷工艺享誉海内外,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独特地方风格,佳作精品无数,名师巧匠辈出。许木顺就是其中的一员。

许木顺,省陶瓷艺术大师、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高级工艺美术师。许木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多年,创新了陶瓷泼墨艺术画技法,开拓了潮彩新类别,贯注了潮州骨瓷“釉中彩”的本真,演绎出一种清丽、雅致、诗性的装饰美与时代气息。

走进许木顺的工作室,热情的他即为我们介绍起他的潮彩工序步骤。(主持人镜头)

3645【省陶瓷艺术大师 许木顺】//材料上要(选择)工整,(要选择)圆(的瓷器),不能有暇疵和针孔//然后要以造型做构图,想好构图 //心中有数之后,开始用墨起稿,像这样,这里我先前有定好的稿,慢慢修改,起好稿,这就是大概的稿。之后就勾勒,用彩瓷的原料//勾勒之后开始用深浅墨渲染,分出它的明暗面。(主)怎么渲染?(许)我画给你看,现在我画好远山,已经初步定了个稿,在上面勾出山的轮廓,山水画中有很多画法,要先学会这一步勾勒手法,然后渲染。//近深远虚,一步步渐化,到最后是非常淡的,因为我是用墨先起稿,之后还要用到油墨,油墨渲染比较细腻,不易生笔渍

3647//整体画完,深浅明暗表现出来,就开始进窑烧,烧完固定好它的墨骨,就可以上色。//这就是画好墨骨再上色彩的,上色后不明亮,需要经过烧制。因为这是釉中彩,烧制后色彩才会融入油层中。//整体更加明亮

长期以来,不同产区的瓷彩技法都得到创新,创作的作品也各自精彩。许木顺结合骨质瓷板的特性,采用多种技法,仅凭一杆(官)毛笔,以笔的不同部位蘸(栈)上浓墨或者淡墨,并以水墨画的泼墨形式,将墨浆(章)沾(珍)附在画案上,使画面呈现出浓淡相衬明暗相宜的美术效果,根据画面变化的需要,对未干的重积墨处轻吹气,使墨浆流动自成纹路,特殊部位采用小棉杆沾(颠)引修饰;一般的积墨处,则轻笔带过,必要时笔沾清水引动,使其产生分歧和延伸。

3672(许)//我早期非常喜欢张大千和宋文治的泼墨技法,由于几年前得到这些比较有特色的瓷板,比较薄而且透光性强,我就想能不能将传统的中国泼墨画在瓷板上表现出来,尝试了一段时间觉得非常困难。因为瓷板是光滑的,跟纸不一样, 纸能够自然渗透,但瓷没办法,只能靠技法,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做出了这一些作品//这一幅是纯泼墨的,黑白画,这是张大千的一种泼墨形式,我也是参考这种技法//

聚积墨、泼墨法在瓷板画上极易“犯错”。然而,这种“犯错”留给画面是更多的自然痕迹。许木顺通过“将错就错”,对画面多次的细节性纠错,使画面保存天然和少量的“缺陷美”,形成了作品独特的特色。

3672(许)//有时候画出来可能觉是“错”的,可我觉得好,就将错就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在这局部上,像这里,水和周边自然地产生分离,这是自然形成的,我再进行勾勒,近和远,深度用勾勒的线条表现出来,所以里面有自然的也有手工,需要细细勾勒。//这又是自然的肌理//类似这一幅,一开始画的是山水画,画后我大胆的用大笔,将珠峰画成五指,在这个基础上用洒水的技法,洒后再用笔牵引,变成一段段树根,杂草杂花。

在瓷板配装灯光板也是许木顺的一个独创,使画面更具动感、更生动。为了使骨瓷灯光下透光性好的特点得到体现,许木顺通过双面彩绘这种特殊处理,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形成具有背景色彩、多层次的瓷板画特色。

3673(许)《雨后千山铁铸成》,将它定成这个主题,但这一幅后面的空间看起来还比较欠缺,我就在背面也画上了山水, 没有开灯是看不到的。(主)在瓷板画后面还画上了山水?(许)这些瓷板的特点是透光性强,用灯光从后面渗透出来,效果截然不同//(开灯) (许)远山是画在后面的,背面。灯光一开就显示出来。有远山的效果 有层次感 ,变成一种特色,在目前这种画双面画(的画法)是相对比较有特色的

在从事潮彩创作的十多年间,许木顺的创作题材和风格不断创新变化,佛像佛雕画便是其深受启发后的一种尝试。

 3682(省陶瓷艺术大师 许木顺)//我创作了一类佛像佛雕画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十几年前去山西云冈石窟旅游(时看到的)//看完非常震撼,(佛像)高大雄伟,之后就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将这些雄伟壮观的石雕形象,表现在纸上或是瓷板上,所以在去年我尝试在瓷板上表现这一种年代久远,被剥蚀后年代沧桑的味道,画在瓷板上,一开始觉得用手画非常难做到, 所以我用了多种技法和形式表现,通过漆和素描的效果来体现,主要突出年代久远的凹凸感 沧桑的味道。//(许)有石雕的味道

每个人都会经历苦痛和喜悦,许木顺总是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经历变成创作源泉,呈现在不同的作品之上。1997年许木顺结识当代隐士赵文竹老师,两人一见如故,许木顺跟其学习禅画、禅学,增长智慧,感悟人生真哲,从中获益。这个时期,许木顺的创作理念受到赵文竹老师的启发和影响,诗画作品开始融入意境,以禅立意。

3685//(许)这都是有感而画的, 这一幅是画了一位老者抱着一个葫芦,像是在卖葫芦, 这下面一幅也是, 我里面题了一句话,好事坏事不如无事,甜瓜苦瓜不如傻瓜。//这一幅我画了一个老者在望天,心中想着佛,是否有佛都在他心中,他自己也不知道有没有,在修行,到老了才回头修禅。我在里面写了:古稀猛醒回头即是豪杰,弱冠即懂修行决非凡人。//这一幅的老者像我一样在画画,算是自身的写照,生活有古风 笔下有古韵 胸中有古道 面相有古貌,面相要成熟,少年老成,古韵古风都是生活潜在的东西,在修心养性,感悟人生中体味出

许木顺创作的禅画作品以静立境,笔简意足,以佛门视觉勾勒人生百态,意味深长。用写实传神的笔触,诠释着佛教人物内心的纯净善良,真正传播给大众的是真善美,既有佛家宏观的关怀,又有匠人自得的智慧,能将技法融入哲学,将哲学付诸作品,这应该也是许木顺最为难能可贵之处了。

(节目导视:潮彩表现了岭南地区风俗,一些技艺精湛的匠人的代表作成为了地方文化史标本。许木顺,用匠心,做匠事。《厚德潮安》之《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正在播出。)

许木顺是个杂家,转益多师,书、画、印皆擅。曾受文化部出国展览中心委托,承办出国展览展品交流。几年来结识了京城诸多名家,常受冯亦吾、苏平等书法大家关心与指导,书艺日渐提高。1996年,许木顺书法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出国展览中心选送到“中、日、韩”三国联展。

能够称为“匠人”的人,必然精于某种技艺,但真正把匠人做出区分的,乃是他是否对自己做的事情抱有持之以恒的热情。

3692(主)老师 你创作了无数的作品,有哪几件是你的得意之作吗?( 许)有,(像这个)大碗,这个碗的直径是六十七公分,在目前的骨瓷碗它是最大的//在构图上我也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一直不敢下笔,观察了很久,想了很久,本来想画人物或是画白鹿,或是百子图,但是因为画的人太多,最后还是画成山水画,我也喜欢山水画,这个是按传统的潮彩风格去画的//我最近也设计了一套餐具,是人民大会堂专用的,当时画了五个花面,他们选择其中一个,也是非常难得。//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一个人精于某种技艺,不稀奇。一个人同时对多种技艺精通,不多。许木顺在浮躁的时代里坚持严谨,在劳碌的生活里依旧从容。

3692(许)//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也要认真的走,到了现在才明白艺术真正的真谛在哪里,要花费更大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艺术。//这是我从小的爱好,也不愿放弃,走了那么多路最后还是回归了艺术的路上,(主)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到现在?(许)爱好,像习主席说的那样不忘初心,//尤其是近几年更加觉得,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走到底//

潮彩大师许木顺一次次刷新着大家的记忆,在大家心中,他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师。但尽管头顶光环,奋发图强的他还是不断突破新的自我。

3692(许)//现在也年过半百,想把自己做的东西完整地进行一次汇报,向社会向认识我的人做一次汇报,也是对自己半生以来学习阶段的汇报,所以准备在1月13号在潮安华声博物馆办一个书画展。//现在柬埔寨,香港也要邀请我去那边做展览,特别是香港方面对我佛像画特别认可

3689//【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蔡秋权】木顺大师是潮州工艺美术界近几年比较活跃的一位大师,这几年无论在陶瓷上还是书法,绘画上,都有非常大的收获,广受社会好评//

3690【省陶瓷艺术大师 吴德贤)】许木顺老师在艺术各方面都有非常好的造诣,他不管是北上拜访老师,或者南下去与朋友交流,都能够运用到艺术中。通过他几年的努力,他在作品上也有很大的收获,在国家级的评比和奖项上,他都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

书法,篆刻,潮彩,许木顺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从艺多年,淡薄谦和,踏实肯干,不擅张扬。多件彩瓷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奖,并被多家馆藏机构珍藏。他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他的刻苦。他是一个纯粹的“匠人”,单纯的专注于眼前之物与手中之物的人,他的天分加上坚持不懈,终成一代潮彩翘楚。

     3688(主持人 王漫):致敬饱含温度的手工艺以及铸造灵魂的手艺人!恰恰是他们的日常劳作,让传统工艺与传统工艺品真实的模样活到了今天,并且推陈出新,升华改进。他们将这一切带进我们的生活,他们的造物传承着我们口中的文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