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一针一线的穿插,针法变换之间,交织出立体精美的图案,这就是传承了上千年的潮绣。《厚德潮安》之《潮绣,中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即将播出。)
5258(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汕人有"耕田如绣花"的美誉。而这种细致严谨的做事风格亦催生了令人艳羡的"潮汕三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潮汕姑娘、"雅致细腻、被誉为"中国最高端菜系"的潮州菜"以及精美绝伦"的潮汕工艺品等。潮绣,就是潮汕工艺品中灼灼生辉的一份瑰宝。今日,我们就将聚焦潮绣,看看潮绣艺人如何巧手天成,绣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走进高级工艺美术师刘瑞玲老师的潮绣室,我们的目光就被眼前这一条栩栩如生的鲤鱼所吸引。这一条绣着的鲤鱼无论从外观,色泽,神态,都像活的一样。
5267(主持人 王漫):刘老师你好!这条鲤鱼是你绣出来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是的。(主持人):这是用什么线绣的?(刘):这里面有金线,潮绣特有的金线。头部是用细小的金线,两三缕色加在一起,使它产生深浅变化,叫作参针绣。这个鱼鳍叫作订针绣,在鱼鳞间的间隙,有加上绒线去表现在水中波光粼粼的色泽。(主持人):金线,绒线,我们潮绣中是不是都运用到这几种线?(刘):是,一般金线有三四种变化,从深到浅的变化,绒线相对比较丰富,大自然中有的色泽它都能够体现(主持人):我看到这条鲤鱼还有立体的效果,这是怎么做到的?(刘):这是我们潮绣的一种,以填为主,鱼的绣面先做好的基础上再拼织纸巾布,塞棉填充,使它显现立体的效果。
贴绣,使鲤鱼立体生动而传神,而锦绣则通过层次的变化来表现花朵的娇媚明艳。
5271(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在面料上先垫棉絮,然后再盖上绒绣的色泽,使这朵花有立体感,绒线之间(颜色)有变化,逐渐从浅到深从深到浅,有层次的变化,这是我们潮绣中的锦绣。
而无论是贴绣还是锦绣,其实都是潮绣最有特色的立体表现形态。它们特别之处都在于垫高绣,即在绣地上铺贴一些棉絮,多少按纹样要求,最高有1寸多,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绣物有如浮雕,富有立体感。这种绣法是其它三大名绣中绝无仅有的。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而著称。它运用到金线、银线、绒线结合绣制,针法多样,有疏丝绣、过桥绣、打子绣等多达200种。
(九龙屏风)5359(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九龙屏风是潮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里面包含了立体绣订金绣。最有特点的是上边有经文心经,体现了绒绣和金绣金壁辉煌非常有代表性。
潮绣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
作为中国传统中式嫁衣,龙凤褂裙是源自满洲人的服饰,所以早期的刺绣工艺亦以东三省最地道出色,但清代由于朝廷强制推行,满服遍布全国,广东人多穿褂裙出嫁,视之为体面,所以,这种手艺亦南传,至今以潮汕手工最著名。
(龙凤绣衣)5364//(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这一套也是我们潮绣中非常有特色的(作品),这是新娘装,叫作褂裙,这是衣裾子孙带,龙凤配套//(刘):(这是)潮绣的代表作,(用的是)盘金绣和纸订,也是其它绣种没有的,就是用呢绒纸,束成一条这种造型用纸束成在束的过程也要讲究,纸要切成四十五度角,才能卷均匀,不凹凸(主持人):这是用在哪的(刘):用在勾勒龙的外轮廓红和黄最费神的是每个绒丝都有区分这是蚕丝两丝起点(主持人):这个技法就是破绒吗(刘):是,分开蚕丝//(刘):这条是白坯的纸订,然后上色,慢慢卷制而成(主持人):原来上色不是通过染色,而是用蚕丝(表现)(刘):把蚕丝分开,慢慢上色非常费神要分丝上色看看需要什么颜色我们的颜色也非常多(主持人):这样一整套确实很费时也费神,这一套需要多长时间(刘):一个工人做要花费半年的时间//(主持人):老师,广绣(的褂裙)也非常有名,潮绣(褂裙)和广绣(褂裙)有什么区别?(刘):广绣也有贴金,但只有一圈盘金绣,而不是三圈,我们有三圈盘金绣。
传统的南粤,不同的辈份,穿的裙褂也是不一样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红裙黑褂,到70年代出现珠片褂,再到80年代流行假钻石与金银线缝成线石褂,再到90年代流行金银线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着“凤冠霞帔”出嫁娶重归内地婚礼习俗。
5387//(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这些都是我们潮绣的传统题材,这幅是飞黄腾达,(表现的)是龙在教自己的儿子,//希望它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刘):有体现丰收(意义的)水果,有荔枝寿桃,菠萝,以吉祥(意义)为主的水果,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这条绳,这个筐的绳子是手工编制的,用四束含十条以上的金线,两人合作完成//(刘):这是人物,木兰从军//也有现代的,以动物作为题材(主持人):题材非常广泛
(节目导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心灵手巧的潮州女子成就潮绣,饮誉海内外。《厚德潮安》之《潮绣,中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正在播出。)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是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逐步交融,形成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地域性文化,有着方言、戏剧、音乐、菜系、工夫茶、工艺品、民俗和人文心态八大文化系,这八大系列的文化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其中作为潮文化代表之一的潮绣,曾被周恩来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誉为“中原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潮绣一直是国家领导人赠送各国首领和国际友人的重点礼品。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潮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代。另据记载,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且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其中尤以潮州绣工技巧更高。宣统年间,潮州就出了24位“绣花状元”。
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在其所著《中国美术》中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诚如记载,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农事之余,妇女们绩麻、纺线、织布、绣花,手工艺是代代相传的。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便是“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的盛况。潮汕女子到了十一二岁,母亲即为她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
在这种环境下,潮汕孩童往往是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学会刺绣。年过古稀的王丽花曾经担任潮州潮绣厂的副厂长,见证了潮绣昔日的繁华。
5331(高级工艺师 王丽花):我从八岁就跟我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在她身边做有关潮绣的工活,到了十三岁我就没读书,跟着我母亲工作,十六岁就去做潮绣厂,在厂里做工或是被派去教(潮绣)。
潮绣的代表作《九龙屏风》便出自王丽花及其姐妹们之手。
刘瑞玲:(这幅作品)有各种针法的运用//(刘):这幅作品是在二十年前,也从事潮绣工作的我母亲,组织了她们潮绣厂的老工人,融合她们的针法,组合而成的,是集体创作的。
生于潮绣世家,刘瑞玲自小看着母亲和同事们刺绣,各种技巧熟谙于心,也在心中埋下了热爱的种子。
5332//(高级工艺美术师 刘瑞玲):我从十三岁就跟着我母亲做潮绣,到90年就去潮绣厂,在那呆了五年的时间,对潮绣的针法进行学习了解,九五年后就出来和我母亲一起创办了丽艺刺绣工作室。
从母亲到女儿,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成为潮绣传承最基本的方式。并且,这项工艺的从事者和传承人几乎全部都为女性。而在手工刺绣慢慢淡出人们生活的今天,潮绣的传承也越来越落在少数的艺术家身上。
5333(主持人):绣工们的年龄大概是多少(刘):年龄相对较大要有三十几年的工龄基本在四十岁以上//(刘):(我们)现在也走进校园,逐渐培养(年轻人)的爱好,(但)现在的年轻人还只能当作爱好//还没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从事这一行业。
日复一日,刘瑞玲带领着工作室里的几名老姐妹飞针走线,枯燥的重复中偶尔也有收获。
5387(主持人):刺绣的图案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吗(刘):这些图案基本是传统图案,现在也有开始利用电脑将名画打印,用绣法体现//(刘):以前就是画图錾稿再将它绣出来,现在可以机械代替,打印。
时代在进步,很多旧的手工工艺品都会退出舞台。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交错、相辅相成。若没有对于传统的敬意,民间手工技艺就会中断;但如果完全没有变革,民间手工技艺也就难以进步。就像现在的潮绣,科技元素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变化和助力。对于潮绣艺人来说,系统地继承前辈技艺,而又必须超越前辈、结合科技,不断试图创新,不应该忽视那些试图对传统做出某些发展、变通或重新诠释的各种动向。因为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性是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传承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这样,潮绣才能更好地传承下来。
5340(主持人 王漫):飞针走线,一丝一缕总倾情。绣工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字,其实除了星光闪耀的舞台,愿我们的目光,也能照进一些专注而安静的地方,为那里的人,鼓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