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鼻烟壶――“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器型独特,匠心奇巧。看巧匠,作巧物。《厚德潮安》之《神技天工,璞玉琢美物》即将播出。)
古城潮州,这片神奇土地上,不乏精细奇巧的手艺,也不乏悉心传承钻研的手工艺人,他们或执着于百年不变的操作工艺,或勇于开拓创新,将经典发扬光大,古人智慧的奇巧与今人不懈的追寻,成就了承载千年古城历史韵味的美物,比如,鼻烟壶。
6534(主持人 李清):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全国10个雕刻的鼻烟壶中,潮州产的就要占到5个,而且都是比较高端的。在潮州,从事鼻烟壶雕刻工艺的艺人不多,熟知鼻烟壶的人也不多。这只小小美物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跟随鼻烟壶艺人柯玉昭,揭开其神秘面纱。
柯玉昭,广东省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鼻烟壶研究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古玩收藏协会理事,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市收藏家协会会员。柯玉昭的鼻烟壶作品构思奇妙,设计独特,技术精湛,作品多次获国级,省级工艺美术赛事金奖。
柯玉昭的古玩店琳琅满目,各式鼻烟壶在灯光的映衬下,幽幽地散发着独有的韵味。这是一场充满魅力的视觉盛宴。年轻的柯玉昭,和他同样年轻的爱人,开始了一天的制作。
6538(主持人 李清):我现在来到的是郭玉昭的店铺,他们夫妻俩已经在开始今天的工作了,采访一下他们,玉昭,你好,平时都是你们夫妻两人在店里干活吗?(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是的,一般都是两个人分工合作。(主持人):你们两人分工合作,那谁是主力?(柯玉昭):雕刻方面还是我在负责,一些下手的工作就是我妻子在做。(主持人):这样就是在做下手是吗?(柯玉昭):是的,她正在打磨,在刷石?(主持人):你在做什么工序?(柯玉昭):在做浮雕。
眼前的这间小店,既是陈列室,也是柯玉昭夫妇的工作室。一对帮手,两台机器,无数的小工具,简朴的作业环境,水晶、玛瑙、白玉、翡翠,一块块珍贵的原石经柯玉昭夫妻巧手打磨,最后成为玲珑雅致的美物。
6538(主持人 李清):这些石头是原材料吗(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是。这是水晶(主持人):这一块呢,看起来表面比较黑。是否有区别?(柯玉昭):这是马达加斯加的玛瑙。是黄肉黑皮的,我们主要就是利用这层皮去巧色。潮州鼻烟壶的特色就是巧色。巧色雕刻和鼻烟壶的底质,这两部分是我们潮州制作(鼻烟壶)的强项。
“巧色”是玉雕工艺术语,又称俏色。玉材常带杂色,材料珍贵,就算有杂色,弃之仍然可惜。最佳的选择就是按玉材及其杂色的形状与颜色,将杂色设计制作为作品所需要的部位,这就是巧色。这是衡量玉工巧拙的重要标尺。艺人们对材料巧加利用,或因材施艺,琢成天然随形之物,或巧运匠心,将其雕琢成各类瓜果虫鱼,生动可爱。柯玉昭制作的鼻烟壶,基本上用到的都是玛瑙和水晶,然后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鼻烟壶的制作工艺严谨,必须历经切割,造型,打孔,掏膛,细磨,精磨,抛光等工序。其中尤以“掏膛”的工序最为讲究,最能体现从业者技艺高低,成败就在手眼配合的每一个瞬间。
6557(主持人李清):玉昭,你现在进行的是哪个环节?(省工艺美术师柯玉昭):掏底,把壶底掏空。(主持人):这个工序算不算(鼻烟壶制作中)最难的?(柯玉昭):淘到最后很薄的时候就是最难的,刚开始掏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因为(刚开始时壶的)厚度比较大,出事率低。(主持人):这就是掏底用的机器?(柯玉昭):是(主持人):怎么操作?(柯玉昭):利用金刚石做成的工具,一点一点慢慢地将壶底掏空,要掏得很平,很薄。//(柯玉昭):到最后关键环节,处理得不好就容易出问题。比如掏得太薄。但有些质量好的鼻烟壶又要求要薄,所以越掏到最后越需要技术含量高,要小心。像我的一些成品,要能平浮在水面,就必须都掏得很薄,必须通透。
掏底一般借助金刚石工具完成,钻头可以有橄榄形、圆形等,刚刚起步的时候,全部采用方锤。
(主持人):这水看起来很浑浊,是故意的吗?(柯玉昭):掏水晶的时候有水晶粉,掏玛瑙的时候有玛瑙粉,所以这些水里面就含有不同的石粉。(主持人):哦,刚掏的时候不透,你是如何掏得很平很薄很滑?如何操作?(柯玉昭):凭经验和感觉。有些石头在掏的时候,从外面看不到里面,就是掏到很薄的时候还是这种情况,所以全部都必须靠经验,靠感觉。//(柯玉昭)://以前说鼻烟壶能浮水,叫“水上漂”,是这样子竖立浮在水面的。(主持人):所以最终要检验做出来的壶是否成品,就要看看壶能不能平浮在水面?(柯玉昭):是。
加一节示范现场
壶底薄如纸,悠悠水上漂,这手“水上漂”绝活是柯玉昭“掏膛工艺”的极致体现,这目前在潮州算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在业界,只要能将底掏到“不沉”、即使只露出壶底的都可以说是“漂””。
6557(主持人 李清):你旁边的这杆称是用来做什么的?(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用来称重的)。//(主持人):那你能不能现场称一下,大概刚开始时石头的重量,和掏底完成之后两个的重量对比?(柯玉昭):原石大概两百多克,成品大概是五十多克。相当于是掏底掏掉了一百多克//(柯玉昭):就是因为有这么轻,壶才能够水上漂。//(主持人):平时这道工序是你们夫妻合作的还是整一个制壶过程都是两人合作的?(柯玉昭):最后的掏底还是我在干。
讲究合作,强调专攻,在汇集和糅合中,柯玉昭夫妻双方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到繁复的创作中,协同作战、默契配合,历久弥新的技艺在他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生命与灵气。
(节目导视:舶来品鼻烟壶,在潮州古城艺人精湛的技艺中大放异彩,名闻天下。《厚德潮安》之《神技天工,璞玉琢美物》正在播出。)
鼻烟壶以其袖珍之躯,集诗书画印、雕刻镶嵌等众多工艺、文化于一身,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奇异载体。虽然历经百年,鼻烟壶已经从当日的时尚玩物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潮州鼻烟壶却凭借其本身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被收藏家珍视,依旧在爱物人的掌中,享受着被珍视呵护的礼遇。
6561//(主持人 李清):如何评价一个鼻烟壶的好劣呢?(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一是颜色,颜色越多种越好;二是石的净度,纯度越高越好;三是轻,薄,越薄越轻越好。//(主持人):咱们潮州的鼻烟壶收藏价值高吗?(柯玉昭):潮州的鼻烟壶名声在外,反倒是在咱们本地知名度不高,知道的人不多。以前我到外面推销,问他们要不要鼻烟壶,他们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是广东潮州的,他们很感兴趣,迫切要我拿出来看,一般看了都会买。
潮州的鼻烟壶属于中国鼻烟壶四流派之一的粤派,虽然在潮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却赫赫有名,当然有其原因。与传统鼻烟壶艺术流派不同,潮州鼻烟壶制作工艺自成一格,既融合了潮州玉雕传统技法,又在潮州玉雕的基础上,细工慢磨,潜心雕刻,成品更显晶莹剔透,轻巧朴雅。这一点,在柯玉昭的作品上可见一斑。
6561(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这个是内画鼻烟壶,是别的门派的风格,但壶体还是咱们潮州(艺人制作的)//潮州的主要是雕刻的,像这个水晶壶,雕出了仿古的图案,玛瑙的主要特色是卡色,像这个壶,有很多种颜色,很精彩。//
柯玉昭的精湛手艺,最初是从厨房的食品雕刻开始的。而后爱人的到来,慢慢成为了柯玉昭的左膀右手;再后来,是陆陆续续的收徒,不断加入的新鲜血液推动了柯玉昭的创作动力,从而使他的鼻烟壶之路越走越宽。
6557(主持人 李清):平时你爱人更多的是做哪道工序?(省工艺美术师 柯玉昭):(她一般做)打磨,抛光,造型等,基本上都能做(主持人):这些技术是你教她的吗?(柯玉昭):从结婚之后她就开始跟着我做壶。(主持人):她本身也有这个爱好,还是因为受你的影响?(柯玉昭):她自己有兴趣(主持人):那你呢?是因为有兴趣,还是因为家里有人从事?(柯玉昭):我从小喜欢雕刻,以前跟着方树光老师学习食品雕刻,后来觉得厨房工作不适合我,喜欢就去学鼻烟壶雕刻。(主持人):哦,你是后期才学习的(鼻烟壶雕刻。)现在有其他人来你这学习吗?//(柯玉昭):我收了一些徒弟,(主持人):入门时有哪些工序是(徒弟们觉得)最难的?(柯玉昭):正常情况下(徒弟)入门都是先学掏底,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主持人):大概要学多久才能达到你要求的掏底效果?(柯玉昭):这个很难说,掏普通底,大概半年左右就可以,要掏到能够平浮在水面的就要看个人的领悟。
传统手工艺的延续靠的就是传帮带的这种古老传承方式,老一辈手工艺者渐渐老去,新的一代行业里的年轻人正在撑起传承的大旗。在这过程中,他们也许有过迷惘、困顿,甚至可能为了生存而挣扎,但他们在一步步往前行。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传”与“承”得到了延续,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得以生存、发展。匠人精神的传播与继承,不该只是一个口号,甚至一句空话。而来自像柯玉昭夫妇这样年轻一代的这份拼劲与朝气,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匠人精神的最好延续。
6535(主持人):毫底包罗万象,壶中尽纳乾坤。掌中玲珑物鼻烟壶,集中国文化之精粹,其中可见名家巧匠的琢磨描绘,天地自然的酝酿蕴藏,包罗万象,异彩纷呈。而潮州鼻烟壶生产的后来居上,得益于潮州人的心灵手巧,昭显了潮州人的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