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郭春珍:指尖舞蹈织锦绣

2021-06-28 09:40:14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潮绣抽纱,花色品种多,制作精细,而且美观实用,是艺术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厚德潮安》之《郭春珍:指尖舞蹈织锦绣》即将播出。)

潮州古城,地理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艺繁多,民间艺人辈出。他们扎根传统,寄情创新,将生命的芳华奉献给钟爱的技艺。

9060(主持人 李清) :美丽家园,厚德潮安。在今天这个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它们的存在,要么已成往事,要么举步维艰,比如曾盛极一时的潮绣抽纱技艺。幸好有一些手艺人,他们以“心”倾于指尖,以“情”注于传承,他们将“人生”投入对抽纱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比如绣娘郭春珍。

郭春珍的绣品店位于闹市区,周遭车水马龙,喧嚣吵闹,店内绣品众多,安静粹(醉)雅。一道门,两重世界。勤劳精干的郭春珍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见我们,她热情地介绍起了自己店里的各种绣品。有可爱的小物件,也有针法复杂的各种绣衣。郭春珍的绣衣,大多是几十年的产品,采用潮绣各种针法,也加入了抽纱,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得古朴而有质感。

9081(主持人 李清):春珍姐,我看到这里摆放了许多可爱的物品,这都你做的绣品吗(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是,这都是一些小绣品,// (郭):这件是绣衣,我们潮州的绣衣, 因为(制做绣衣)要多道工序,画稿 錾稿 刷花 绞边 做绣 做这个还要做一道抽纱,这个比较复杂,工序很多。

9082(接9081)

(主持人 李清):这个是多久以前的?(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大概三,四十年前的东西。(主):下面这一块图案更加复杂。(郭):这是更久之前的作品。一开始是用印油、刷粉,油洗不去,就留下了黑色的印记。后来用蓝粉,洗一下就没了,不同年代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主):每一件都有当时的时代印记。(郭):只要看它的花型图案,就知道这是三十年前或四十年前的东西。//在二,三十年前,抽纱非常兴盛,绣衣,裙子,台布(等抽纱绣品)都非常多。各家各户都有抽纱的工艺品。属于这一类的东西都非常热销,全部出口。//就是因为当时非常兴盛,每家每户都在做。

抽纱亦称“花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刺绣编结工艺。后来,这种编织工艺与潮州刺绣相互邂逅,几经融会贯通,产生了精巧、轻盈、淡雅的“南国之花”――潮州抽纱。

抽纱是郭春珍店里的主打产品。除了绣衣外,店里还有各式工艺繁复的抽纱手帕。无论是单色、多色,还是图案简单、复杂的,都非常精致淡雅。

(手帕)9099(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像这一幅 就是十六凤 里面是十六只凤凰围绕着这朵花//花费的工力比较多,这一幅也很密//有人喜欢单色,有人就喜欢有颜色的,它看起来比较吸引人的眼球,这件里面一共用几十种颜色,一般来说,摆件要做得比较精细,这幅是花草,而这边这一幅是凤,以凤为题材。

潮州抽纱生产流程和操作模式冗长,至今仍难以为现代化技术所代替,是手工艺领域里的宝贵遗产。作为现存不多的抽纱工艺大师,郭春珍的抽纱作品繁复中有简朴,华丽中现素雅。

郭春珍:涉及的工艺比较多,也比较复杂,色彩是有过渡的,前面介绍的这一幅是纯色的,一朵花用一条颜色的线,但这边这幅采用渐变色,这是它们的区别。//抽纱是在经纬线上绑后,再做出图案,这个是直接在布上用线绑出这个效果,这条布也是一条条线织出来的,一边绑了两线,另一边也要留下两针,要平均,做出来的效果才均匀好看//(主持人 李清):以前做这样一条手帕要多久 耗时多久(郭):以前一个月就能完成(主):要多人合作吗(郭):一个人完成,一个月就能完成,但现在至少要四个月 因为以前是以做这个赚钱生活的,现在做的人很少,也没有把整天的时间用在做绣品,所以要花费更久的时间去做,这条的构图也非常精细,我们也要更用心去做,才能做出这种效果(主):是,那怎么做出这种渐变的效果呢(郭):是在染线的时候就将它染成渐变色,线是渐变色,才能做出这个效果,像这个翅膀,到这里线用完,要接就必须用浅色的线,从深做到浅。

(节目导视:潮州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之花"。《厚德潮安》之《郭春珍:指尖舞蹈织锦绣》正在播出。)

潮州抽纱取刺绣的垫凸和抽通,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通过400多种巧妙的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既继承了民族刺绣的传统风格,又汲取了西方花边装饰的优点,有着色调素雅、花纹富丽、布局严谨、式样丰富的艺术特点。它多采用棉、麻布,法丝、玻璃纱为面料,用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潮汕民间将抽纱制作称做“做白纱”。

19世纪末,“潮汕抽纱”在潮汕大地盛极一时,是很多农村妇女谋生的手工技艺,在抽纱主产区,当地姑娘从孩童时期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劳作,小巷里门楼内,姑娘、少妇、老人埋头飞针走线的场面随处可见。家家户户不乏能人巧手,抽纱作品以手帕、台布、床罩、餐套等日用品为主,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地,甚至被周恩来总理当成国礼赠送外宾。

从小生活在抽纱品主产区的郭春珍,熟悉抽纱各种针法和设计,她的创作中保留了很多最传统最古老的抽纱技法,比如“打籽”。

“打籽”是点绣的一种,是汉族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做的时候,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因而称为“打籽”。打籽针法坚固耐用,被认为是古老的锁绣法的发展,适宜绣制装饰性较强的图案。不仅费时,而且考究绣工的娴熟手法,目前能够熟练从事“打籽”针法的绣工并不多。郭春珍说,绣娘要会打籽,而且必须打得好,每一粒籽打匀称了才能称得上好,这是渗入绣娘感情色彩的。郭春珍店里最能体现这种娴熟技术水平的,是各种各样的花瓶。

9100(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我们刚才说的手帕,涉及的技艺是抽纱,打籽也有个别涉及,但我现在介绍的是,整一个都用打籽绣的技艺制作。就是这些花瓶。(主持人 李清):打籽绣(郭):(打籽)就是打个结下去的意思。全部是用打结的方式制作这个花瓶。用不同的颜色隔开图案,做法只有一种就是打籽绣,在针线上绕一圈打个结。要打得很贴,打籽要做到这么密也是很难的。布线要均匀。才有这种摸起来相当平整的效果。

走过繁华,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机绣、电脑绣等新产品迅速崛起,不但款式新颖,而且产品价格有很大优势。而抽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员的缺乏,工价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抽纱制品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潮州抽纱业不断萎缩,针法技艺存在有师无徒的困境,一些精细制作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像郭春珍店里的手帕绣衣等,也都只能是几十年前保存下来的样本,现在能绣制这样的产品的人已经是翎(零)毛凤角。而就算有,也是价格不菲(毁),不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了。这也是抽纱技艺断层的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

(主持人 李清):春珍姐,按你刚才说的 那么现在做抽纱的人应该越来越少。(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是,现在做抽纱的人非常少,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像我这样年龄层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是因为非常喜欢,所以一直坚持下来,目前咱们的抽纱市场是有需求的,但没办法,做起来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郭春珍演示抽纱各种技法。)

灵巧的双手,摩挲处无言的绣品,在一针一线一丝一缕的穿梭中,这个世界,时光仿佛变慢了,慢得足够让人找回心的方向。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以更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财富是很多人的追求,相比之下,绣娘郭春珍坚守就显得淡泊和孤单了。淘汰与坚守,就像是背道而驰的两条线路,在这个传统的手工城市里错综复杂的交错着,郭春珍用自己日常的劳作,维系着民艺的脆弱血脉。

9121(主持人 李清):春珍姐, 刚才看你在示范技法,要完成一幅绣品实在太不容易了,而且里面的技法非常多。目前订单多吗?因为完成一幅作品既困难又耗费很多时间。(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目前订单不是很多。一幅作品工期非常长,订单多也做不来,现在就想着可不可以再培养一些人//这是一项工艺 需要我们去弘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经常出去参加展会交流学习,目的也是为了弘扬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东西带出去,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潮州也是有这么好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知道我们有这些工艺。

不得不说,郭春珍除了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绣娘,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生意人。包包,丝巾,平板电脑套,首饰盒,牙签盒……,刺绣加抽纱,将传统的绣工体现在现代的物件身上,就催生了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各式日用品,这是郭春珍实实在在的一种创新。

9102(市工艺美术师 郭春珍):为什么想做这些摆件,就是因为这些在家居装饰中,大家非常喜欢。所以这套梅兰竹菊也是非常受到大家欢迎的,因为题材寓意非常好,以前是用平针做,做得非常简单,现在为了创新和坚守,所以我就把后面的布,用抽纱的方式制作。(主):传统的潮绣结合抽纱技术也是一种创新。

心手相连,每一门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积淀和妙心。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绣娘十指灵动之间,都流淌着最精美的工艺、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更是生命的悸(贵)动与精彩。

9062(主持人):在这个速度快、选择多的时代,依然能有郭春珍这样一群绣娘,静静地、慢慢地,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感动!愿潮州抽纱,花开不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