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潮州的金银饰品闻名遐迩,有过灿烂的辉煌,而后光泽日渐暗淡。吴氏世家打银,推陈出新,老行当一枝独秀。《厚德潮安》之《潮州银器加工:闪光的老行当》即将播出。)
清版的《潮州府志》记载:“银饰、锡薄、制鞋”是潮州传统的三大手工业。古老的潮州城人文荟萃,传统手工业一度十分兴旺,城中街巷形成了各式行当分门别类集中发展的格局,有打银街,打铜街,打铁巷等等,足见潮州的金银饰品加工有着久远的渊源。位于潮州市区的“吴泽长工作室”,产品的主要特色是吴家出品的金银陈列欣赏品,在一定程度上续写着潮州金银饰品千年历史的辉煌和技艺上的精湛。
(主持人 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州有一句谚语“谢二珠头文炎链,永寿脚环龙深铃”,概括的是当时金银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中永寿就是吴泽长的祖父。吴家几代打银,在业界久负盛名。吴泽长大师虽然已经逝世,但他的后人依然在坚守这门技艺。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近这门濒临失传的神技以及神技背后一群默默无闻的坚守者。
吴泽长工作室门面狭小,店面上方挂着一方牌匾,上书“潮州金银世家工艺美术大师吴泽长创作研究所”,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平淡无奇,不仔细辨认,几乎不会在脑中眼中留下印象。铺面前头的玻璃陈列柜里,也多是普通熟稔的传统银手镯,银项链等。可是穿过一个窄门进入里间,却使人顿时眼前一亮,震撼惊叹,那是满屋熠熠生辉的银饰工艺品!
0538(主持人 李清):现在吴泽长大师工作室是由他的三个女儿执掌的。在我身边的就是大女儿美芝姐。美芝姐你好,我看到满屋都是精美的工艺品,这些是不是我们吴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呢?(吴美芝):是(主):在这些作品当中,年代比较久远,设计时间比较长的,集金银器技艺比较多的是哪一件作品?(吴):九龙宝鼎。(主):给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其中的工艺。(吴):这个是我爸七十年代和他的师傅一起合作设计的,参照了明代的小铜鼎和背景颐和园的九龙壁。
九龙宝鼎集中了潮州金银工艺的所有精华,包括浮雕、平錾等尖端的技艺,重约四斤的宝鼎,是吴泽长和他的师傅许锡奎以及十多个熟练工人花费近十个月时间完成的。同样的精品,还有这件“双龙戏珠”。
0540(吴)://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下面是潮州木雕,錾刻了水纹,加上金银里面的浮雕双龙,中间加上花丝绣球。更能突出双龙张开爪准备抢球的动态。//(主):我看到这双龙栩栩如生,有哪些金银技艺在里边呢?(吴):这个比较简单,有浮雕,錾刻,两边錾了之后再相结合。//用自制的錾錾的,就像画师的画笔一样,在上面画鳞片。//(主):虽然你说这件作品相对简单,但是我数了数工艺还是很多。(吴):是。(说简单)是相比于刚才的“九龙宝鼎”,其实做起来还是难度很大的。
潮州的金银饰品工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吴泽长出身于五代银饰加工的手工业家庭,祖居就是打银街其中的一家小作坊。他14岁开始跟随祖父吴永寿学习银饰手艺,后同祖父一起进入潮州金银首饰生产组。其后又师从潮州金银饰品手艺一代宗师许锡奎。从艺几十年,吴泽长兢兢业业,刻苦创新,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善于发挥,独创一格,技艺日臻精深。后来,吴泽长本人也获得省金银工艺美术大师之称。
0604(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李佳鸿):北宋以来我们潮州就有银矿,而且每年都要炼银锭,送到北宋首都河南开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府学每年都有祭祀,过去都用到漆器或木器等,后来有一位知府,就提议(祭祀时)用银器。因此证明我们的银器制作历史最起码从北宋就开始了。目前中国还有其他两个制作银饰的产地,潮州的打银技艺几乎代表了南方银饰的风格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吴泽长研究所,//因为有当年吴泽长大师技术上的精湛积累,现在还保留了比较精粹的技术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潮州银饰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水准。
据介绍,吴家祖上包括吴泽长,创作出了诸多银饰精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存留下来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就只剩下眼前这几件作品了。
0552(吴美芝):(除了刚才介绍的“九龙宝鼎”和“双龙戏珠”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这个大花瓶(主持人 李清):这个大花瓶叫什么?(吴):八仙牡丹通花瓶//(吴):这个高一米,重大约十五公斤。(主)://取材于什么?(吴):传统的牡丹花,加上八仙,八骑。//我们一般都是取一些寓意比较好的(题材)//
0553(接0552)(吴美芝)://比如牡丹花,龙凤呈祥//(主持人 李清):你刚才介绍说你们的作品(材料)都是银,这部分看起来像金?
(吴)这是用24K的金水镀的(主):所以这不是金(制作的),还是用银做底。//操作工艺难吗?(吴):算是比较复杂。(主)://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吴):因为有金有银,互相衬托,比较好看,不会太单调。
吴泽长师承潮州金银界名匠许锡奎老先生,又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大胆运用现代雕刻艺术语言和现代审美造型手法,在工艺手法处理上和造型刻画上独具匠心,精工细刻,金银相映生辉。他主导创作了一批神、韵、气、质俱佳,典雅高贵的银饰立体摆件,达到了潮州金银饰品工艺的巅峰。作品《八仙双层通花瓶》被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购藏并被定为镇馆之宝。作品《九龙宝鼎》《金象》《双龙戏珠》被选登在市人民政府出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工艺精品集》。吴泽长工作室也于2016年获“广东省老字号”称号。
0565(吴美芝):除了大件的摆件之后,(我们)还做了一些适合家居摆设的(小摆件),有花瓶、鼻烟壶镶嵌、笔筒。(主持人 李清):我发觉很多都很有实用性,比如笔筒。很漂亮,外面(采用的)就是你说的拉丝工艺吗?(主):镂空,加上浮雕的牡丹花。//这只是猪,上面加了一个元宝和一朵花。//(吴):我们的每一件作用都包含了金银的制作技艺在里边。
(节目导视:吴氏世家银饰工艺品巧夺天工,集潮州金银饰品工艺多种传统技艺于一身,光彩夺目,高贵异常。《厚德潮安》之《闪光的老行当》正在播出。)
秉承潮州金银首饰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技术,吴家人运用了花丝、平錾、浮雕、镶嵌等工艺,制作了一批技术难度高、精致绝伦银器作品。正当盛年的吴家三姐妹在银器加工创作的路上越走越宽。
0569//(主持人 李清):你们三姐妹//(从事打银)到现在多少年了?(吴):二十多年。(主):那应该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做了?(吴):是啊(主):你们三人是自愿承接(这项工作的)还是老父亲要求的?(吴):自愿的。(主):你们为什么会喜欢(打银)呢?(吴):从小看着我爸在(打银),觉得很有趣。//(主)://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你继续干下去呢?//(吴):这个工作室是我爸挚爱一生的工艺(的体现),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积蓄都投进去。他去世之后,我们更觉得责任越来越大,不忍心(父亲一生的工艺)在我们手中失传,所以我们三姐妹就继续接手了。//(主):你们三姐妹是每人熟悉某一道工序,还是都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吴):我们正常都是合作的。//(主):也就是说你们都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但是合作起来会更好?(吴):是//
银器加工一个设计制作技艺复杂的大工程,一整套的打制工序,吴氏三姐妹分工合作,各有所长。
0570(接0569),//(吴美芝):我们大多是分工合作,特别是(制作)大件作品的时候。(主持人 李清):为什么?(吴):因为每人都对某些工序比较熟练,这样合作完成会更快。(主):各自比较熟悉的分别是哪些工序?(吴):我(擅长)花丝,焊接,我二妹(擅长)錾刻,细妹也对花丝比较拿手。
分工完成的组件必须经过组装形成作品,老大吴美芝擅长此道。
0572(主持人 李清):美芝姐,我刚才看到,小到一朵花,大到一艘龙船,半成品灯笼,作品的大小,制作难度是不是也有区别?(吴美芝):基本差不多。但是组装的火候就不一样。大件的火候就要大一点。//(主):照你这么说,火候是不是(整套打银技艺当中)的重中之重?(吴):是//到最后如何火候掌握得不好,那就前功尽弃了。
纯手工打银工艺,用各式各样最原始的錾子,用最朴素的方式一刀刀雕琢,每一件作品都需要众人长时间协同合作打造,非常考究定力和耐心。工作中的三姐妹是静默凝神,因为任何的喧嚣或打扰都可能干预到创作,从而造成错漏。所以多年来,她们一踏进工作室就开启人体静音模式,银器无言,打银人也沉默。
尽管都各自掌握家传绝技,打银技术都能独当一面,但在银饰被时代潮流推向边缘的当下,吴家三姐妹选择扎根在父亲留下的工作室里,抱团作战,在夹缝中顽强生存。让她们高兴的是,同在工作室坚守银器制作的还有他们的叔父吴泽麟,以及另外一位银饰技术爱好者。银器制作技艺能够后继有人,续焕光彩是吴家三姐妹最大的心愿。
0573(主持人 李清):美芝姐,现在想学咱们的这门手艺的人多吗?(吴美芝):没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来学?(主)://是什么原因呢?(吴):干我们这行的,太枯燥无味,学的时间又长,又难以赚钱,所以没人愿意学。//(主):你对咱们这个行业有什么寄望吗?你们有没有什么打算?(吴):凭我们几个人的微薄力量,走一步算一步了//通过你们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潮州还有这么一门有千年历史的工艺,还有我们继续在坚守。//(主):如果有人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之后过来学,你们愿意教吗?(吴):我们愿意教。
浮躁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放弃手工作业,流水线出来的产品方便快捷,但在手艺人吴美芝的眼里,它们只是冰冷的商品。他们认为,用千年技法和陈旧的工具雕琢出来的产品更饱含传承的温度,那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给人以安全感和温暖。为此,他们坚守、传承,也给自己鼓掌和赞叹,让平凡的日子更加从容、更加喜悦。
(主持人 李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业行当日渐式微,同类行当一街罗列的繁盛不复存在,但吴家人对银饰工艺一直全情投入,从未间断。我们衷心地期盼在保护打银技艺的这条路上,他们能够走得更坚实,更完善、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