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小巧雅致的袖珍壶,是朱泥壶界的一股清风,赏心悦目。看艺人弹指间显神韵。《厚德潮安》之《壶小乾坤大——吴伟鹏的袖珍壶世界》即将播出。)
制壶技艺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是一项横贯古今的传统手工艺,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壶,商周时期的青铜壶。相比制壶技艺,潮州手拉壶虽属壶界后起之秀,但江湖地位不容小觑。
在潮州手拉壶行业中,袖珍壶当属清新俊逸的灵秀之物。吴伟鹏就是袖珍壶的江湖人物。生于潮州陶瓷世家的吴伟鹏,为广东省紫砂朱泥手拉壶专业委员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潮州市陶瓷行业协会会员。从小随手拉坯大师的父亲及彩绘大师的外祖父学艺,集手拉朱泥壶、陶瓷彩绘、陶瓷雕塑技艺于一身,创作的作品造化自然,独具一格,在潮州袖珍手拉壶界颇有名气。
主: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有些东西因为大而容易被记住,有些小东西则因为小而容易被珍惜,因为迷你所以更难掌握,但也因为制作困难,所以更能体现一个人对于创作的执着。正常大小的手拉壶并不稀奇,迷你版的则不常见。带着好奇,我们一同走进吴伟鹏的袖珍壶世界。
吴伟鹏的工作室是废弃厂房的顶层,他自嘲自己的工作室应该是全潮州最简陋的。但是简陋的场地里面却点缀着鱼缸,缸里鱼儿游动,水草摇曳,这里甚至还有一只斑斓的鹦鹉,一条警醒的老狗。这一群鲜活的生灵生动了整个陋室,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吴伟鹏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只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才能气定神闲地潜心制作袖珍壶。
9919
(主持人李清):伟鹏兄,桌上的这些就是我们的袖珍壶吗?
(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是。//(主):袖珍壶有多小,给大家演示一下。(吴):以一个一角的硬币做参照,这一把大一点的袖珍壶比这硬币还小。//目前最小的就是这一把,直径0.5厘米左右,跟一粒绿豆一样大。//(主):但对于这一批袖珍壶来说,(这一把)算是最大的。(吴):是。这一套叫《和合乾坤壶》,一套两把。这套叫《六六大顺壶》,六把。这一批都是单壶。(主):(这些壶)看上去造型都不一样。(吴):制作的时候随型随意,做出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主):制作前有考虑做出来的壶的大小吗?还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吴):大小可以预算,但尽量做到最小。虽然是袖珍壶,但跟实用壶一样,都有壶嘴,壶把,连壶盖的透气孔都有,可以出水。//(主):刚才(这批袖珍壶)中最大的那一把比一角的硬币还小,你给大家演示一下从大到小的比例,包括这把最小的壶。(吴):这把最小的,跟一颗绿豆差不多大。//(主):看起来像是一颗绿豆和一颗红豆,大小基本上是一样的。(吴):直径差不多大。(主):桌子上袖珍壶很多,一个一角的硬币上面可以盛放多少把?(吴):八把。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心理概念,但当吴伟鹏拿出一个比一个袖珍的手拉壶的时候,还是让我们震撼和惊叹了!说不出的小巧精致,让人顿生怜爱,禁不住想把玩。这么微型的小玩意,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9960
(主持人李清):伟鹏兄,你戴的这个是什么?(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是放大镜。在制作袖珍壶的时候就需要用到。//(主):这个过程中还必须借助(其他)什么工具吗?(吴):工具很多,都是自己制造的。//(主):有没粗略算过大概多少工具?(吴):最少需要三十多种工具。//(主):制作袖珍壶跟制作正常大小的手拉壶工序都一样吗?(吴):工序基本一样。但(制作袖珍壶)比较繁琐。//
吴伟鹏演示袖珍壶制作过程。
弹指间显神韵。每一种手工品的制作,都需要制作者的用心和静心。制作这么微小的手拉壶,更需要内心的笃定和心无杂念。在并不安静的环境里,吴伟鹏平心静气地沉浸在自己的作品创造中,不急不躁。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却能诞生如此小巧玲珑的雅物,我们对吴伟鹏肃然起敬。
在潮州,会制作手拉壶的人不少,如果走大家都走的路,只会流俗,无法留下自己的脚印。吴伟鹏坚决不走寻常路,不跟一般的手拉壶艺人一样只制作平常的手拉壶,他从一开始就立志与众不同,寻思做最小的袖珍壶。
9920
(主持人李清):伟鹏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袖珍壶的?(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我从2013年年底就开始尝试,当时我刚好看了章燕明大师和吴瑞深老师傅的袖珍壶,他们的袖珍壶直径大小大概是一公分左右,我从小家里是祖传制作手拉壶的,我自己也会拉手拉壶,而且我从事工艺几十年,凭我的经验,我觉得(袖珍壶)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小。于是就慢慢尝试,壶越做越小,到目前为止,我的这些袖珍壶应该算是很小的了。制作袖珍壶最大的难度是壶(各个部分的比例)//,特别是壶嘴的比例就是最难做的,(主):听你介绍觉得门道挺多的。当时是因为制作袖珍壶的人很小,所以你才进行尝试的吗?(吴):(在潮州)做袖珍壶的人的确不多,(据我所知)大概就几个人。在社会流通的袖珍壶(尺寸)都偏大,大概像我这把大一点的壶,做得像我这(把绿豆大小)的就比较少。//(主):当时尝试了多久才做出了你达到你要求的袖珍壶?(吴):大概一年,慢慢修改。因为做袖珍壶比例难,再加上枫溪的朱泥制作起来难度大,土质较硬,收成率比较低。(主):就是说困难很多,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过,甚至像放弃过吗?(吴):失败了太多次了,打个比方,制作十把壶,大概只能收成三四把,这就算是很好的了。但我从来不放弃,我从事工艺技术三十多年了,不会轻易灰心放弃。
所谓匠心,就是奉献、是重复、是执念。工匠手艺人,每天就是不停地重复,除了将创意加在作品上,就是不断地尝试。这让重复成为手艺人的生活常态,会有做毁的时候,也有小心翼翼的时候,还有灵感爆发的时刻,这些随时会出现在生活里的一部分,不需要惊奇,也不必烦躁,只是需要保持心态,保持耐心,潜心琢磨。吴伟鹏相信,自己所有的沉默、偏执和一丝不苟,都源于匠心,它由光阴成就,也必将馈赠出不负岁月的作品。所以,他坚持了、成功了,他的每一把袖珍壶都遵循三点成一线的比例,都能出水。
吴伟鹏示范袖珍壶出水。
随便拿出一个袖珍壶,加水进壶身,壶嘴都能出水,茶壶虽小,但每一个都具有实际的功能,精湛技艺再次证明了吴伟鹏的袖珍壶壶小乾坤大。
(节目导视:在传统中另辟蹊径,吴伟鹏用袖珍壶奠定了属于自己的朱泥壶江湖地位。《厚德潮安》之《壶小乾坤大——吴伟鹏的袖珍壶世界》正在播出。)
吴伟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他的创作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神州系列飞船顺利飞天,作为国人,吴伟鹏热血沸腾,创作了一套壶身为航天器形状,壶把为火箭形状的袖珍套壶,取名《圆梦》之《超越梦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自豪和恭贺。
9922
(主持人李清):中国发射神州八号飞船的时候我就想:咱们中国已经圆了太空梦,(我要做一套壶表达我的自豪)。等发射了神州十号飞船的时候,我看了一篇报道,说我们国家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我们的卫星和太空舱已经配备武器,我突然灵机一动,寻思着传统工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所以就制作出了这套《超越梦想》的袖珍壶。(主):一套十把。给我们介绍一下。(吴):这套袖珍壶我还采用了千线的工艺,把千线工艺运用到袖珍壶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其他人这样做,这种工艺相当难。(主):就是说这一套壶是你的首创?(吴):是,题材和工艺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主):袖珍壶上面用千线工艺,难在哪里?(吴):因为壶很小,就像这个最小的,做千线的时候转得太久眼会花,线很细,使用工具的时候经常会蒙:到底哪条线已经加工了,哪条线还没有。(主):眼花缭乱了(吴):对,所以这个工序最费神费工。为了要(把把手)做成太空上的航空武器,我查了很多资料。这个是太空导弹,这个是火箭,这个是导弹,这个是电路板,这个是天线,这个是感应器,我尽量做到最像,和实物最接近。//(主):这个又是什么?(吴):这个是宇航员出仓时栓的铁架,这个是挂在宇航员身上防止身子飞出去的钩,这个表示太空舱已经发到月球边,这个表示男宇航员出仓了,这个是太空舱里面的挂具,这个是身材苗条的女宇航员,最小的这把做成了发射架。//这套袖珍壶从大到小。我之前做过的那一套是光面的,没有千线,这一套的壶把都做成跟太空有关的东西,所以起名《超越梦想》。这一套获得过潮州陶瓷城产品展金奖,也获得过中国“大地奖”陶瓷作品奖银奖。(主):所以你也圆了自己的梦。
之后,吴伟鹏又陆陆续续创作了其他主题的袖珍单壶和套壶,慢慢地塑造了自己的微型朱泥壶世界,也奠定了自己潮州微型手拉壶翘楚的地位。
9923
(主持人李清):伟鹏兄,(除了《圆梦》套壶,)你还创作过其他主题的袖珍壶吗?(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蛟龙号入海,我也做了一套壶,后来被人收藏了。后来我还创作了《结义壶》《吉祥三宝》等,很多,基本上都是只做一套,独一无二。这套《六六大顺》壶也是仅此一套。六个不同造型从大到小的袖珍壶,最小的一个直径大概5毫米左右。这一套是我最得意的,最小的这个我现在在准备资料,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主):当时是如何设计这六把壶的?(吴)://做壶就必须取好意头,造型必须都不同,才能体现当中的工艺。最小的这把,壶把和壶嘴都很小,(这很考究工艺)//刚开始做袖珍壶的时候,眼力还好,全部肉眼制作。从去年开始,制作时就必须用放大镜了,视力不如以前了,太费眼力了,所以现在做的袖珍壶很少。//(主):你旁边这一套又是什么(主题)?(吴):这一套叫《和合乾坤》套壶。最难做的是这个壶把,叫“半提梁”,烧制和安装都比较难。袖珍壶和实用壶一样,都必须经过相同的一系列工序。非常考究工夫。//每卖出一套,我都很不舍,这些壶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被买走了,我有很大是失落感。//
一件小小轻巧的袖珍壶艺术作品,看似简单平静,细想深究,却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高超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大胆奇特的布局构思,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是潮州传统手拉壶工艺产品中的奇葩。我们又发现,吴伟鹏的手拉壶把手很多都不是一般手拉壶的圆柱状,而是大多为扁平状的,甚至是有造型的。这又是吴伟鹏朱泥壶的另一个与众不同。
9926
(主持人李清):伟鹏兄,我发觉你的手拉壶,壶把都各有特色。(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传统手拉壶的壶把都是圆的,枫溪的(手拉壶)壶把不止圆,还很细;宜兴的壶壶把比较大,(但也是圆的)。这样握的时候比较容易手滑,因为壶有线条,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根据线条配备壶把。我把壶把做成平的,感觉握起来感觉不错,更稳。//这一把叫《高风亮节》,这一把叫《五谷丰登》。//这一把叫《大吉大利》,做成鸡型,手把握起来感觉都不错。我本身会雕塑,所以所有的壶把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画图。(做出来之后)大家用了都觉得不错,实用。壶把做成圆的,不是不好,而是这些传统的造型大家看得太多了,我创新了,能够让大家耳目一新。(主):所以这是你的改良。在这过程中是不是朋友也给你很多建议呢?(吴):是,有些朋友会说出哪里不好,应该如何改进,我就会参考他们的建议,慢慢改进。
吴伟鹏是个有心人,生活中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也许说者无意,但却是听者有心。在袖珍壶界小有名气的吴伟鹏好客而豁达,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慕名而来,他说自己的制壶技术完全透明公开,不存在商业秘技,所以对前来的朋友他都倾囊相授,知无不言。交谈中大家对他的袖珍壶提出的建议,他也能虚心采纳,这使得他的制壶技术越来越炉火纯青。吴伟鹏同时也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人,袖珍壶打出一番天地之后,他开始在正常大小的手拉壶形状和主题上花心思。
9925(主持人李清):伟鹏兄,(你创作的)正常大小的手拉壶中,哪一把是你的得意之作呢?(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我比较满意的就是这一把《凤凰腾飞》壶,我结合我们的凤凰山,凤凰茶,制作出了这把壶,起了这个名字,寓意好。这把壶有凤头,凤尾,还有翅膀,比较抽象。我有运用了千线的工艺,壶身饱满,感觉比较好看。
吴伟鹏的设计理念很应时应景,紧跟时代步伐。不管是袖珍壶,还是正常大小的手拉壶,都充满美学概念、独具艺术魅力,具有新、奇、特、巧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朱泥壶制作技艺高超,能做到壶身不注水,仅在盖紧的情况下洒上开水,壶盖与壶口就能够结合綦严。仅这一点,就不得不令人赞叹不已。
9932(市工艺美术师吴伟鹏):我从15岁就开始当彩瓷师傅,然后又自学雕塑。我全部的本领都是自学的。(主):是因为你的爱好吗?(吴):是,以前还想着把陶瓷的所有工艺都学会,后来才发现,根本不可能。(主):学问太深了。你刚才说的都是跟陶瓷有关的,从事陶瓷和制作手拉壶之间有共通点吗?还是给了你什么启示?(吴):有。工艺技术是共通的,比如会画画,学雕塑就会比别人上手快。我从小跟着我父亲学艺,所以现在拉袖珍壶就比较容易上手。//(主):你现在在操作什么?(吴):拉袖珍壶。(主):以后会再创作比刚才跟我们介绍的更小的袖珍壶吗?想不想再挑战自己?(吴):有想过,但觉得不大可能,已经是极限了。再小的话壶把壶嘴都很难做了。
真正雅致的手工艺品,既需刀具、时间的打磨,更饱含手工艺人的文化秉性与情操。坚持制作袖珍壶,是吴伟鹏流淌在血脉里的执着与坚守。这是技艺与毅力的接力,是期望与祈盼的接力。吴伟鹏的信念只有一个:尊重自己的热爱。
主:手拉壶,作为潮州地方名片,安静而有力的传递着潮州人独特的审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艺;袖珍手拉壶,也妥妥地成为了吴伟鹏个人的标识。他在雕琢朱泥壶,也在雕筑自己平静无我的匠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