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嵌瓷:屋梁厝角显艺术

2021-06-28 09:40:22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潮汕嵌瓷与潮汕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理因素密切关联,被誉为“永远亮丽的民间造型艺术”。《厚德潮安》之《屋脊厝角显艺术》即将播出。)

潮汕传统建筑讲究气派,十分注重装饰,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在装饰中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石雕、木雕、嵌瓷、灰塑、彩绘、油漆等装饰工艺品种,综合施用,具有鲜明的潮汕特色,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融汇千百年来潮州人的智慧,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潮汕工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艺术殿堂。

(主持人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汕传统建筑,包括祠堂庙宇,府第式民居,大都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屋脊、屋角、檐角、檐下、门楣、屏风、门、照壁等部位必极工巧,常用的民间工艺之一就是潮汕嵌瓷,出生于嵌瓷世家的郑锦焕就是嵌瓷技艺声名远播的民间艺人之一。

嵌瓷与木雕、石雕并称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有人说,只要有潮汕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嵌瓷工艺存在。在潮汕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嵌瓷久经风吹日晒而风采依旧,被誉为“永远亮丽的民间造型艺术”。郑锦焕祖上几代都从事嵌瓷工艺,算起来,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

0578(主持人李清):锦焕兄,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嵌瓷?(郑锦焕):小时候我就看着我爷爷和父亲做嵌瓷,我十八岁就跟着出去做,(到现在)大概三十多年了。(主):你系统地学过嵌瓷的制作吗?(郑):有,从小我就在纸上画(模型),用过的纸好几车。//(主):然后还怎么继续学习呢?(郑)://先练习画画基础,先学外围的工序,然后再学习嵌瓷。(主):所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郑)://是,从最简单的工序开始学起。//从书本上参考古人的做法,以前去一些老祠堂,宫庙干活,我就看上面(嵌瓷)的形态,模仿里面最好的。现在就不用了,该怎么做我心中有数。

郑锦焕的嵌瓷技艺并没有专门的师从,而是在耳濡目染了家人的日常劳作之后自然而然的喜欢,从而慢慢地继承了祖上的衣钵。几十年过去了,郑锦焕将嵌瓷技艺,从兴趣变成了职业,在经过了无数的实操之后,他也有了数不清的作品,这些作品让他从一个少年走向了一个中年,也让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匠,慢慢变成了一个拥有一支专业队伍,技艺精湛的嵌瓷老师傅。

0579(主持人李清):锦焕兄,你几十年来一直都从事嵌瓷(工作)?(郑锦焕):三十几年来一直都是。(主):这些年在祠堂干活的时间比较多吧?(郑):潮汕民居古建筑就是祠堂,宫庙(多用嵌瓷)//除此之外,(嵌瓷技艺也体现在一些)工艺品半成品。普宁,潮阳一些民居也喜欢(用嵌瓷装饰),活儿很多。(主):那是需要一个团队在作业,还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做。(郑)://我们正常是近十人在干。//现在一个祠堂或一个宫庙就需要干上一个月以上,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要求都会比较严格高档。//

郑锦焕带领的这支队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因为嵌瓷技艺工序颇多,无法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团队的配合和默契。

0580(主持人李清):平时进行嵌瓷作业时是每人完成各项工序还是各自分工?(郑锦焕):我必须先进行总体设计,然后就是师傅们帮手,收尾也是必须我自己完成。(主):也就是说你能自己独立完成全部的工序?(郑):必须的,只有全部工序都会了才能领班。(主):嵌瓷的工序很多吗?(郑):比较复杂,必须一项一项完成。比如塑鸟,必须先做成一个粗胚,稍微晾干之后就要贴上瓷片,需要什么颜色就贴什么颜色的瓷片,(确定)需要什么形状的,比如条状的,圆形的,粒状的,桃心状的等进行贴配。//这个是(起到粘合作用的)糖水灰,糖,贝灰,纸巾一起搅和,(用这个来粘合)嵌瓷不怕风吹日晒。

嵌瓷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是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包括塑胚胎、剪取瓷片、镶嵌瓷片、综合调整等流程。从构思、画图,再到成品,这一系列的工序,郑锦焕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练,已经得心应手不在话下。

而说到嵌瓷,就不得不提到灰塑,从灰塑脱胎而来的嵌瓷与灰塑相辅相成的,构成了传统潮汕建筑的富丽装饰之美。

0581(郑锦焕):这就是我们做灰塑的步骤,要先做出粗胚,然后用上好的贝灰粘贴,形成我们潮汕的灰塑。(主持人李清):灰塑和嵌瓷有什么区别?(郑):嵌瓷是在灰塑的基础上改进。灰塑在室外时长日久,经过风吹雨淋,容易长苔藓,发霉,风化。嵌瓷就不会。但灰塑能够更精细一点,嵌瓷就无法做到。

0582(主持人李清):锦焕兄,你制作的这个是什么?(郑锦焕):这一尊是放置在厝角头的古装戏剧人物,叫盖苏文。(主):这里面那些工序是灰塑,哪些用到嵌瓷?(郑):从耐用的角度考虑,身体就是用嵌瓷,头、面、手、脚就是用到灰塑。

(节目导视:潮汕嵌瓷工艺历史悠久,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和欣赏价值。嵌瓷艺人郑锦焕,精工巧手点石成金,匠心传承文化印记。《厚德潮安》之《屋脊厝角显艺术》正在播出。)

潮汕嵌瓷的产生、流传和发展,是与潮汕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理因素有密切关联的。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炎热且多台风多雨。历代艺人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汲取了木雕、石雕、泥塑、木偶等姐妹艺术之长,终于创造了采用色彩鲜艳、质地坚实、不怕烈日曝晒、风吹雨打的,以瓷片嵌贴来装饰户外建筑物这一独特的嵌瓷工艺。而潮州陶瓷的生产发达,也为嵌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郑锦焕说嵌瓷,顾名思义需要瓷片嵌贴,于是瓷器生产作坊就与嵌瓷艺人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艳丽的低温瓷碗,以供嵌瓷之用。

0582(主):这尊人物颜色很鲜艳,这些瓷片的颜色是后期油上去的,还是本身就有的?(郑):这是用专门烧制的“饶碗”碎片贴上去的,饶碗颜色很丰富,一共有37种颜色,需要用到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的饶碗。//(主):为什么要做成碗形的?(郑):祖辈就一直沿用的习惯,因为要利用碗的弧度,以前也尝试用平的瓷片,贴上去没有碗状的亮度好,缺少了这种凹凸感。碗状瓷片的弧度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亮度很好,立体感强,平的或者其他的造型的瓷片做出来的没有碗状的瓷片好看。//(主):饶碗有没有什么讲究?(郑):什么颜色的饶碗都有,瓷片也有用花瓶做的,比如做莲花,莲叶,需要弧度比较大的瓷片,就利用这种花瓶来制作比较好,用瓷碗的话就比较零碎。(主):所以还是弧度决定取材?(郑):是,看我们要制作的是什么。如果做人物,需要精细点的,就要用到更小的饶碗,(饶碗规格)有12公分,六公分,四公分的。

一把专制的钳子,一个个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特制瓷碗。需要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瓷片,应该从何入手如何剪裁,这是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的选择。钳子对瓷片慢慢的咬噬,丝毫急不来,匆促中有可能瓷片报废。这是耐心和毅力的磨砺,也是经验和熟练度的考察。时间在这里凝固,成败就在手眼配合的每一个瞬间。不知过了多久,钳声停止,一块块剪取好的瓷片安静等候创造者对它们进行下个工序的安排。

一段演示。

像捏泥人,也像堆雪人,泥胚和瓷片在郑锦焕的手下有了一种合理的组合,一尊尊色彩鲜艳活龙活现的戏剧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嵌瓷作品多为戏剧人物,其在选材方面又有什么讲究呢?

0620(主持人李清):(郑):主要是选择比较有教育意义的。比如这是三国里面的刘备、关羽、张飞,叫《桃园结义》//题材很广泛,潮剧所有的戏出几乎都有涉及。(主):这些古装人物有什么讲究吗?(郑):还要看主人的要求,比如有些姓氏的忌讳我们也要尽量避免。//一般宫庙就用神话故事人物,祠堂的一般就以古装戏剧人物为主,包括历史故事,还有一些用现代潮剧里面的人物,比如《罗通扫北》//一般表现忠孝廉节的人物造型都会被安排安放在室内,不能安放在厝角。(主):这么说就是你还有其他造型的一些成品?//(郑):室内门楼的造型题材也很广泛,一般就是《郭子仪拜寿》《薛仁贵封王》等。//

(主):照你刚才这么说,地面的工作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安装方面的事了?(郑)://在地面基本上做了九成多,剩下来的大概一成就是屋面修整了。

智慧的潮汕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在题材选取上表达了美好吉祥意愿。题材内容力求丰富多样。人物题材有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嵌瓷艺人们生在现代,心中却有铁马兵戈、义薄云天的江湖情怀,一系列的工序之后,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一一呈现,一种雄浑而艺术的美呈现在人们眼前。接下来,就是将这些造型安放在屋梁厝角了。

一段屋顶操作。

郑锦焕的嵌瓷作品遵循古法,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成为了"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郑锦焕的团队远近闻名,除了在潮汕各地从业,他们也常受国外华人所邀,走出国门,让潮汕嵌瓷艺术之花开到各个角落。

0617(主持人李清):锦焕兄,除了在潮汕地区作业,你们的团队还去过哪些地方作业?(郑锦焕):潮汕很多地区我们都做过,近几年一些定居外国的华人热爱华人文化,邀请我们出国作业,包括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用我们潮汕的嵌瓷技艺装饰,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潮汕人居住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的审美要求的不断变化,郑锦焕后来也制作嵌瓷陈列品,但是工期长,制作难度高,做出来的成品价格高昂,这都是制约创作的因素。再有一个,就是人员的问题。嵌瓷这门工艺,需要常年蹲在屋顶,经受风吹雨淋,烈日高温,极其考验从业者意志和身体,很多人都吃不了这苦而放弃了。目前郑锦焕的团队成员年龄都在三十多到六十多,好多年都没有年轻血液的注入。所幸的是他的女儿在家族的熏陶之下,对这种家族手作有浓厚的兴趣,目前就读于设计专业,郑锦焕表示,他希望女儿学成之后,将来能把嵌瓷技艺发展扩大,让这门艺术代代相传。

(主持人李清):不负家族名号,不负手作之心。郑锦焕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他的坚守和努力,不单单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感受到家乡记忆的艺术,也让世人感受到潮汕的文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