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潮州陶瓷的通花瓷花技艺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界独树一帜,是潮州瓷艺中的不老风景。《厚德潮安》之《妙手生花》即将播出。)
(主持人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自然界中的花开花谢,就好像是月的阴晴圆缺,不可避免。是否有“不败”的花儿?在哪里?一起探寻吧。
潮州人杰地灵,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且不断推陈出新,延展出另外一些精湛工艺,展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陶瓷瓷花的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1084(主持人李清):相信大家都是爱花之人,在我面前有很多的花,有一盘不知是不是鲜花,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可以看到,盘里面有很多鲜花,有玉兰花、水仙花、茉莉花等等。这些花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请“园丁”蔡灏泓来跟大家介绍一下。灏泓兄你好,我刚才说是“鲜花”正不正确?(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这些不是鲜花,而是用瓷泥做出来的“瓷花”。(主)://这是怎么做出来的?.33(蔡):手工为主,小部分借助模具,辅助工具或辅助材料。做出来之后先晾干,晾到差不多的时候上颜色,接着进窑炉烧制,出炉之后就是这各式各样的瓷花了。
眼前的花儿花姿绰约,除了没有香味,不论是形、态、神、韵,都几乎跟鲜花没有差别,蔡灏泓的工艺确实可圈可点。这个“永远的春天”,他是如何一点点构筑的呢?
1085(主持人李清):灏泓兄,你这里制作的瓷花有多少种?(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有几十种。(主):有哪些?(蔡):有茶花、玉兰花、牡丹花、马蹄莲、梅花、水仙花、木棉花。也包括(刚才)盘里面的(那些)//(主):制作的时候有没有借助模板,还是直接以鲜花作为参照物?(蔡):会参考鲜花的形态、神态,结合手工制作最大的可能性进行表现。//比如马蹄莲,花尖、花心都会结合实物表现出来;盘里面的水仙花制作的时候,我也会参照鲜花把形态和色彩等表现出来。//
与花朵相遇是美好的。蔡灏泓用诗意的剪裁,唤醒花儿的生机。瓷泥在他的手里瞬变成有生命,有灵气的伙计,跟主人默契协同,在主人的掌中幻化涅槃,于是就有了这出神入化的产物——瓷花。这是花儿的芳华,也是蔡灏泓的芳华。他们彼此愉悦,彼此成就。
1105(主持人李清):我们做瓷花的瓷泥来自哪里?(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之前的瓷泥都来自我们当地,非常适合制作艺术瓷,它的强度,耐高温程度以及白度都非常好。但是现在的瓷泥大部分是从外地选取。(主):瓷泥买回来之后需要进行如何的操作?(蔡):做瓷花对瓷泥的要求比较好,选取好瓷泥之后,要先分解成泥浆状,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沉淀,去掉多余的水分后成为泥块,泥块接着继续揉搓。经过这些工序之后制作起瓷花就比较好上手。//
蔡灏泓说之前所需的瓷泥,一般都取自本土,但现在更多的是从外地购进。买进的瓷泥一般都需要经过筛滤,漂洗等,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既定工序,蔡灏泓也不例外。几年来,经过他的手制作出来的瓷花品种不少,但最能代表他的工艺,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冰清玉洁的玉兰花。
1089(主持人李清):我手上拿着的就是蔡灏泓制作的玉兰花。看起来栩栩如生,几可乱真。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跟其他的瓷花在制作上有什么不同?〃(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这种玉兰花跟以前的(瓷花)制作有所不同。以前制作的瓷花都像这种,只做花的花面,现在的玉兰花是立体的,做出了花整体的苞形、花瓣、花心、花枝。做的过程要非常注意瓷花的干湿度//太湿的话花的间隙不分明,无法体现花各种各样的形状;太干的话又体现不出花瓣的开合。//(主):你怎么会选择玉兰花作为你的标志性作品呢?(蔡):当时潮州举行了一个展览和评奖的活动,那时候我就想着要制作一件以前没人做过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于是就制作了这一幅(玉兰花屏)。
玉兰花屏轻松地摘下那一次展览会的金奖。蔡灏泓又萌生了制作小朵玉兰花的想法。
1093(接1089)(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当时(玉兰花屏)获奖回来后,觉得大件作品造价高携带不方便,于是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些便于携带,又能代表潮州,可以作为来潮旅游的游客的手信。既有纪念价值,又体现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于是就参照(玉兰花屏)开始制作(单朵的玉兰花)//
因为是手工制作,每一朵玉兰花都独一无二,袅袅身姿,风韵独特。每一个花瓣上都凝着一层淡淡的从容,让人想象着是一位位身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优雅动人地从古老的小巷移步而来,醉了一地的风情。玉兰花这种从容沉静的气质的确很能代表古城潮州。只是不管玉兰花也好,其他花也好,蔡灏泓的瓷花花瓣都很轻,很薄,让我们不得不担心一个问题:成品会不会容易折,会不会容易一碰就断?
1096(主持人李清):我手上拿着的花的花瓣都很薄,我拿着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灏泓兄,这会不会容易折断?(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不会。花瓣看起来很薄,但有一定的强度,有较高的耐受力。(主):所以用这些花瓣做成工艺品,在携带上没有问题?(蔡):没问题。这是做出来的作品,有耐受性,耐震,运输过程中没有问题。(主):这些工艺你从哪里学的?(蔡):这个绝技是从我的师傅王龙才那里学的,这是他独创的绝技。这种瓷梅花瓣跟其他的(瓷花)花瓣有所不同,这种花瓣薄如蝉翼,落地不碎,下水不沉。这是他的神奇之处。
蔡灏泓师从有“南国花魁”称号的陶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龙才。王龙才是我市陶瓷界的翘楚,擅长通花、瓷花创作,曾参与国礼“友谊通花瓶”的制作,这被予为潮州陶瓷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王龙才的作品“春色大花篮”现今陈放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创制的瓷花薄如蝉翼,下水不沉,落地不碎,被叹为一时神技。蔡灏泓深得师傅真传,在他的手中,硬而脆的陶瓷变得柔而软,才能使自己创制的瓷花“薄如纸,细如丝”,达到以假乱真、出神入化的境界。蔡灏泓的讲述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工艺的好奇,这一朵朵几可乱真的瓷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一段演示。
(节目导视:蔡灏泓的瓷花精、细、巧,是形式美与装饰美的有机结合,独特技艺更显丰富性。《厚德潮安》之《妙手生花》正在播出。)
在潮州陶瓷界,提起蔡灏泓,很多人的印象是“那个玉兰花做得很好的人”,这说明蔡灏泓玉兰花做得逼真传神,深得大家的普遍认可。其实在制作瓷花之前,蔡灏泓从事的是通花瓶制作。
1104(主持人李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瓷花?(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我从2014年开始制作。(主):之前从事什么工作?(蔡):之前从事的也是跟瓷花有关的工作,以艺术类通花瓶为主。〃到了九十年代,工厂改制,镂空形式已经体现在日用瓷,包括摆件,艺术瓷的通花已经很少有人做,我还是坚持做下去,但销路不是很好。为了在(通花瓷)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下去,我就尝试做起了小的瓷花。
蔡灏泓的从业经历,再次验证了一句话: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通花瓶的衰落,为了生计,也为了使引以为傲的技艺不至于失传,蔡灏泓不得不另辟蹊径,从只做相对大件的镂空瓷器转而专攻通花瓷花,最终成功转型。作为生产商,蔡灏泓的瓷花被悉数买走,销量不愁。只是纯手工的东西,效率不高,无法大量生产。再加上从业人员缺乏,这也成为了制约瓷花发展扩大的瓶颈。
1106(主持人李清):现在开始制作玉兰花了?(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是(主):平时有多少人参与制作?(蔡):我的工作室就我,我妻子,以及我的一位好朋友老搭档一共三人(在制作)。做这些都是有一定年龄,工作工龄比较长,年轻的从事这个行业的少。//(主):妻子的技术是你教的吗?(蔡):我们村以及周边地区都是做瓷为主,(这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做瓷)的经验和本领。(主):你们平时是合作的方式还是各自独立制作?(蔡):基本上所有工序(妻子)都会做,一般花面设计等难度较大的都是我完成。
生活有花,心中有爱。蔡灏泓和妻子每天与泥为伍,平心静气地在简陋的作坊里共同打造似锦繁花,玲珑素雅。他们缓慢雕琢,在身心的极致与作品的极致之间找寻完美的平衡。他们在努力地开创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和未来。谈及以后,蔡灏泓依然信心满满,对瓷花技艺充满了美丽梦想。
1110(主持人李清):除了做瓷花,你平时还制作其他什么作品吗?(蔡):有通花瓶,瓷盘,瓷板等,很多。(主):你很享受你现在的生活?(蔡):可以这么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
1111(接1110)
(主持人李清):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吗?(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传承人蔡灏泓):我就希望自己在这个行业继续好好干下去,能再创作一些新的、好的作品;也希望社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关注和喜欢这门工艺,让我们潮州优秀的通花瓷花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着眼现实亦虔诚于理想。蔡灏泓对手艺的虔诚,对成败得失的淡然,对薪火相传的笃定令我们动容。千百年来,潮州手工瓷经过演变和发展,已是形状各异,万紫千红。只是无论怎样变化,以何种方式结合,都得益于拥有匠心的艺人们,用双手无数次的尝试。我们无从预测这些手艺人会在未来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但是我们知道,潮州世世代代的子民在瓷上潮州生活,又在生活里创造,这就是“南国瓷都”永续不绝的生命力。
(主):做喜欢的事,认真地生活,心中仍有期待,这或许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了吧。感谢蔡灏泓,凭着一份近乎执念的热情,用双手的温度,和精湛的技艺,带给了我们活色生香,美妙绝伦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