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芡实藏于密密麻麻的叶子之下,池塘里黏腻的淤泥之中,芡实农们用辛苦的付出和老到的经验,让芡实从水中走上餐桌。《厚德潮安》之《东凤芡实 盘里明珠(下)》即将播出。)
美食是世界上很多人的最爱。而作为古城潮州,几千年的传承,流传下来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更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潮州人的饮食哲学。东凤芡实,就是潮州美食清单上的一员。
(主持人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上一期我们通过芡实种植户郑照钿了解了东凤芡实的生长过程,本期我们继续聚焦东凤,关注这芡实种天赐良品如何成就舌尖上的美味。
每一年的端午节前后开始,东凤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一派繁忙景象,男女老少齐上阵,不是采摘芡实,就是加工芡实。郑照钿也是忙碌大军的一员。郑照钿今年芡实的栽种面积大概五亩,经过了半年的辛劳,这五亩芡实都给他带来了欣喜的回报。今天一早,他就装备齐全,准备同过去这几个月的每天一样,前往自家的莲池,准备“割莲”了。
483-2619
(主持人李清)://采割(芡实)的时候必须做好什么防护措施?(郑):这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芡实农,防护措施必须非常到位。防护不到位就干不长,黑色袖套保护手臂,手套穿了三层,有厚度,芡实的刺就不容易刺到手,收割的镰刀把手必须长,方便深水作业。//(主):刀在水下,眼在水上,你怎么做到能感觉到在哪个方位哪些(芡实)能收割?(郑)://左手找到芡实,右手的镰刀就必须精密配合,//看不到,但必须凭感觉,下刀的时候必须是垂直的,不能横着。下刀的角度不好容易把叶子或还未成熟的果实球割断,所以这就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这些非常讲究。
芡实叶子圆且大,边角向上微翘,像一个个绿圆盘平铺在水面上,但又不似莲叶那么光润平滑,叶面有些凹凸皱起。花谢之后,花萼并不脱落,随着生长时间慢慢地闭合和膨胀,形成如鸡头般大小的果实球。果实球里面孕育着的坚硬果实,就是鸡头米。由于果实球上刺多,所以对于下水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种不小的辛苦考验。只是这满池绿叶覆盖,又如何分辨哪些已经达到可以采摘的成熟期?农民们自有火眼金睛。
483-2619
(主持人李清)://这是在找(可以采割的果实球)吗?(芡实农郑照钿):是,我找到一个(可以采割的了)。找到之后,刀就应该从我的手边慢慢下,如果刀从离手较远的地方下,就容易割伤到其他(果实株),所以刀靠近手往下割,也不容易割到手。(主):就是说要先摸,感觉一下果实球在哪里,(然后再下刀)?(郑):是。如果摸下去感觉果实球还比较稚嫩,就只能留待下次再割。我再割一个给你看看,//不能割错,割错了就是破坏生产了。
一段现场。
一手拨叶,一手握刀,眼手配合,轻轻一割,刀起果实球落,整个过程全靠感觉用刀,靠经验完成,没有任何的迟疑,快速利落。郑照钿多年的经验积累练就了今日的手艺,东凤的芡实农们也在日复一日的实操中,把自己练成了游刃有余的刀客,一切仰仗的都是厚重的经验。烈日之下,水池之中,芡实农们上半身曝晒,下半身泡水,整个人承受的是冷热两重天的考验。生活从来不容易,我们享用的美食,都是种植者的艰辛付出而换来的。采割完毕,一个个状如鸡头的果实球脱离水下,来到陆上,即将被带往另一个地方,接受人们的下一道挑选工序。
483-2533
(主持人李清):照钿兄,这些果实球拿回来之后要如何处理?(芡实农郑照钿):果实球从田间收割回到家就必须分类,//分成三类:嫩的,适中的,老的。(主):如何分?(郑):必须用到切开进行判断。我演示给你看。这个是适中的,最好,剥出来的肉口感最好。(主):怎么判断出来的?(郑):因为芡实壳还没变青,开始黄中带绿,所以这个是佳品。//这个是比较老的,芡实果的外衣已经变红,//意味着最佳采摘期已经过了,所以已经过度成熟了。//这个是嫩的,//个头小外衣薄,//在切开的时候就要分类,接下来工人剥壳的时候下刀的力度才有把握,分类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主):也就是说你切莲的时候已经是为下一道工序做好准备把好关?(郑):是。
(节目导视:一颗颗芡实,必须经历从采到剥人力的辛苦付出,才能露出庐山真面目,走上餐桌,变成舌尖上的美味。《厚德潮安》之《东凤芡实,盘中明珠(下)》正在播出。)
就像人有年龄之分,容颜上有所区别,芡实因为成熟度的高低,质量和口感也有不同。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比较嫩的和成熟度适中的芡实还是身价比较高,更受青睐,而过于成熟的芡实相对来讲算是品质稍微逊色的,价格和口感都无法跟前两者媲美。在水池中采摘一般是男劳力单枪匹马的活,在家里剥芡实的就是一种全家参与的群体性活动了。每年的芡实季,东凤镇的芡实人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剥莲成了村头巷尾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483-2570
(主持人李清)://照钿兄,这些果实球切开之后接下来要做什么?(芡实农郑照钿):要洗干净。因为芡实果外衣非常滑,要洗干净,擦干,然后才能拿去给工人剥壳。//(主)://我面前的果实球很多,今天剥得完吗?(郑):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今天必须全部剥完,//万一剥不完就要想办法,现在有冰箱,剥不完的就要放冰箱里面保鲜。//(主):这对芡实的质量以及吃起来的口感有影响吗?(郑):放进冰箱的芡实吃起来口感会稍微差一点,比不上当天剥的,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在当天完成剥壳,放进冰箱等到隔天的比较少,基本没有。(主):嫩的,适中的,老的,三种芡实剥壳会不一样吗?(郑):有很大的差别。老的芡实外壳非常坚硬,正常情况下手工无法完成,必须先洗干净晒干,等以后用机器剥壳;适中的芡实最好,口感好,嚼劲足,当天洗干净当天剥壳,当天手工完成作业,想要吃到口感好味道佳的芡实,就必须手工完成剥壳,才能保持原味。//嫩的没办法当天手工剥壳,嫩的芡实含水量高,所以必须晾到第二天才可以剥壳,如果当天剥壳的话,剥出来的果实不完整,容易碎。
一段现场。
大自然馈赠的美食,想说爱你不容易。切开果实球,掏出果实,去除果实上面覆盖的膜,经历了从采到剥,这一颗颗细如珍珠的芡实,每一颗都必须经过人手的层层把关抚摸,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人力的辛苦付出,这种极其考验熟练度的细致活,同样也极度考验耐心。
483-2571
(郑):剥壳的时候手和眼要同步配合,拿起芡实要先看它的鼻眼,这是下刀的地方,刀要下在芡实的鼻眼处,力道均匀剥出来的芡实才完整,不浪费,//(主):要一手拿刀一手拿着小小的芡实,怎么才能做到眼和手协调呢?//(郑):熟能生巧。从慢到快,从生疏到熟练,刚开始剥壳肯定生疏,速度肯定慢。熟练了能生巧,剥壳速度自然而然就快起来了。//(主):如何才能把芡实剥完整?(郑):关键在于(用刀的)力度。如果力度太大,芡实容易裂成两瓣;力度太小,可能需要两刀三刀才能剥得开,就会造成速度比较慢。//(主):熟练的剥壳工人,一斤芡实必须用时多久?(郑)://熟练的人一斤芡实两个小时就能剥完;手脚比较慢或是眼花的,像我,一小时最多只能剥几两。(主)://正常普通工人呢?(郑):普通工人一小时大概剥三四两左右。
采割不容易,剥芡实也不简单。东凤芡实连年来价格节节攀高,也是因为剥壳确实费时费工。
483-2611(接2572,场景相同)
(主持人李清)://(主):今年芡实的行情怎样?(郑):算是好的,当前(芡实)的价格(每斤)80元左右,七八十元的幅度。//感觉芡实的价格逐年增高,是什么原因?(芡实农郑照钿)://第一剥壳工人的工钱高,带动了芡实的价位高;另外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也会造成芡实价位升高。目前一斤芡实七八十元,当中几乎一半是剥壳工人的工钱,剩下的一般包括了地的租金等所有一切,所以算起来也不能算贵了。
从古到今,勤劳的潮州人民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剥了壳之后的芡实,就像是出浴的美人,浑圆饱满,莹润肉香,用“温软新剥鸡头肉,滑腻还如塞上酥”这句源于贵妃出浴的香艳诗句来形容新鲜的鸡头米,再恰当不过。从采到剥,经历了一番千辛万苦,接下来终于到了芡实走进厨房,走上餐桌的欣喜时刻。
郑财钿出场
483-2658
(主持人李清):刚刚剥完壳的芡实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是否以后能以(有清香味道)做为以后买(新鲜)芡实的依据呢?现在我们来请教一下做芡实宴非常厉害的厨师郑财钿。财钿兄你好,我刚才说闻味道(来判断芡实新鲜与否)这样对不对?(芡实宴厨师郑财钿):不对。现在的芡实五光十色,很多,要看它的色泽,还要有一层薄皮,有薄皮的是手工剥壳的,是当地产的;没有薄皮的颜色比较白的是外地产的;也有人多样掺杂。//(主):很多人喜欢煮芡实甜汤,老的,嫩的,适中的三种芡实怎么煮?(郑):这要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有人喜欢吃韧一点的,就选择老的芡实;有人喜欢吃软一点的,就选择嫩的芡实。老的芡实也比较便宜,但煮甜汤口感会比较硬。(主):煮的时候包括下糖需要怎么讲究?(郑)://喜欢吃韧一点的,糖就要先放,//喜欢吃软一点的,就要等芡实要煮透了再下糖//(主):是该下冰糖还是下白糖呢?(郑):下冰糖的话味道比较清甜,下白糖的话味道比较浓。
一段煮菜现场。
除了大家最为熟知的芡实甜汤,芡实还可以做成各式各样令人垂涎的芡实宴。
(主):芡实除了可以煮甜汤,还可以做成什么菜式?(郑):可以做成很多菜式,因为芡实合百味。//(主):我们这边可以做成哪些菜式?(郑):可以酿香菇,里面是虾肉和芡实;//这是福包,里面是芡实和香菇;//这是春卷。
一节菜品展示
新鲜的芡实配以新鲜的食材,鲜美遇上清香,仿佛一场艳遇。无论是做成甜品,还是做成荤菜,芡实在味蕾上留下的软嫩和细糯,抵达舌尖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丝小悸动。淡而幽远的味道,如同洗尽铅华,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一段藏匿岁月深处的往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能创造出专属于自己家乡的美味,这是人的智慧,也是自然的厚爱。
(主持人李清):小小的鸡头米,承载了东凤人的辛劳汗水,也让我们在每一年的芡实季,对这种浓重的潮汕味道充满了期待和念想。东凤芡实,这是东风人的招牌,也是潮汕人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