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拓片,“复制”古老记忆

2021-06-28 09:38:42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每一种艺术皆是聚天地之灵气,存万物之造化,拓片艺术亦是如此。碑刻拓片,尽显厚重历史。《厚德潮安》之《拓片,复制古老记忆》即将播出。)

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由于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所以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对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的记录,都广泛用到这种办法。

(主持人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在县城庵埠,有这样一位怪人,整日在各个乡里走街串巷,专门寻找各种古老破旧的石碑石刻,他究竟是谁,他想要干什么?我们一同寻找答案。

眼前这位瘦小的怪人,名叫杨焕钿。是一位教画画的老师,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拓片师,修复师。这一幅幅字体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的条幅,就是出自他手的拓片。从一名画画的老师到拓片师,更多是机缘巧合。

483-3407

主持人李清):因为我喜欢画画,1995年的时候我买了一个相机,准备采风,(有一次)在逛一些古建筑的时候,发现上面的牌匾和门楼的装饰非常多是历代名人字画,所以就萌发了将这些拓下来的(念头)。(主):在买这不相机之前你学过拓片(技术)吗?(杨):没有学过。(主):没学过你怎么拓片?(杨):(通过)在网上找(拓片相关视频)和请教专业的拓片人士。只是除了博物馆有拓片者之外,我们这里民间拓片者非常少,所以就去网上找《西安碑林》等相关拓片视频进行参考,自己自学摸索。//在磨练中熟练,从不懂到懂,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发现(适合的)就去拓,从高度比较低,比较容易的碑记拓起,再慢慢到门楼牌匾牌坊这些比较难的高空作业。//

拓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柳骨颜筋、千古绝句,之所以能够流传九州,滋润四海,靠的就是这一张张的拓片。时至今日,许多消失了的书法大作,也都是因为有拓片的传世,才能让后人一睹碑刻的庐山真容。出自对古字画的痴迷,杨焕钿自学了拓片的制作。情不知何起,却一往情深。这注定不是一条容易走的大道,寻找这些古字画的石碑,需要走街窜巷,雨打日晒。

483-3408

(主):平时找这些(可以拓片的碑林)难不难?(杨):要有心,平时要多出去探寻周边的祠堂、古建筑等。//发现之后就去拓片。(主):寻找的过程很难吧?(杨):不一定,这个要看缘分。有时候专门去探寻可能找不到,像有些牌匾,自文革后就被藏起来,你专门去找可能找不到,或是人家不让你看;有一些古代名人的题字是在探寻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的。(主):所以闲着没事的时候要多逛逛?(杨):是。潮汕三市文史界的朋友发现(有碑林)也会通透我。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及时联系。(主):多方面多渠道(寻找)。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碑都被湮没在时光中,被人们所遗忘甚至遗弃,曾经可能的显赫身份和高贵地位也不复存在,被随意铺在某条乡间的小路,甚至被沏在猪圈里。为了寻找到这些古物件,杨焕钿闲暇时间就在周边的乡镇小路上晃悠寻找,有时候会有朋友提供信息,这样就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但更多的时候只能靠自己漫无目标的瞎转,靠运气去找惊喜。

483-3409

(杨):有一些石碑被用来铺路等,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多,发现后就必须先清理,洗干净了才可以拓。(主):也就是遇到一些被用来铺路砌墙的(石碑)你就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先处理之后才能拓?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例子?(杨):有。彩塘水美的少卿第,我去拓片的时候门楼久未清洗,很脏。当时我去的时候是年底,我和一位朋友搬了木梯用了四桶水帮他们清洗,在里面居住里的老姆非常高兴,说他们的门楼就今年洗得最干净,新年一定好运。(主):所以拓片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容易。(杨):拓片属于又脏又累的活儿。

石碑找到了,可往往上面的文字也多多少少被磨灭磨平,残缺不全,想知道文字内容,就只能够靠拓出来之后回去细细逐磨了。这是一个更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杨焕钿需要做很多的功课。

483-3410(主持人李清):焕钿兄,这一幅是什么拓片?(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杨焕钿):这一幅是凤塘陈氏的墓志铭,是几年前出土的。(主):哦,出土的,你将它拓回来。我看到这个地方有缺失?(杨):是,石碑很脆,而且破了很多处。(主):出现这种情况你能不能还原?(杨):要仔细拓,特别是残缺的地方,再根据文句来猜测缺失了什么字,进而补充完整。(主):每一幅拓片里面缺失的字你都能猜测出来,然后还原吗?(杨):有一些能,有一些不能。一些能够根据文句的意思进行猜测补充,像一些人名或是特殊的句子我不知道到当时写的时候代表什么意思,所以无法猜测补充。(主)://以这个为例,你如何去猜测还原?(杨):像这个里面的落款已经残缺,只剩下进士潘文明(几个字),因为我知道潘文明是庵埠明朝的举人,只是举人,不是进士。举人叫乡进士,所以(我猜测)这个地方应该缺字,我在网上看了一片文章,文章以这个地方写进士而进行考证,解释为什么这里举人会写成进士。我年初去拓片之后辨出这里还剩有笔画可以看,所以确认这里原来是有落款写乡进士的,所以这个字应该是一个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字可以比对,这里的笔画还残存一部分。//古代人写文章,特别是碑记,不可能乱写的,进士就是进士,举人就是举人。像这里是一个字,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拓片之后可以大约看出一些笔画,再根据墓志铭起句的模式进行对照,第一个肯定是一个字,所以就可以确认这个地方是一个字。(主):所以必须有一些推理的过程进行猜测。(杨):是,也必须结合一些资料进行参考。

既是自己所爱,定当排除万难,坚守初心。杨焕钿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的阻力和困难。面对着误解和阻挠,他只能一次次耐心解释,争取得到对方的许可和认可,从而让自己的工作能够继续下去。这几乎是他每次外出寻到石碑时所面临的问题。在一次次的被误解和一次次的解释中,杨焕钿的拓片工作得以维持,这种得到的巨大满足感冲淡了所有的艰辛,对于拓片,他依然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483-3412(主持人李清):焕钿兄,拓片拓了多久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杨焕钿):有将近十年吧。(主):肯定很辛苦。〃(杨):有些人不理解,认为我拓回去肯定是要卖了赚钱,误会了,不肯让我拓。//不过碑记等有历史文献价值的东西发现一件是一件,没保留下来就遗失一件,这些(碑记等)关系着我们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料,没有收集的话,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这些(拓下来),可以留给后人(作为)考证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主):想过放弃吗?(杨):没有,只是有时候真的很累。毕竟(拓片)是又脏又累的活儿,还得经常买宣纸等材料,都要花钱的。家里人刚开始不理解,觉得拓片没意义,(后来还是支持理解我的)。

(节目导视:拓片,将灿烂辉煌的文明,光彩夺目的文化,多角度,多侧面展现给世人大众。感受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艺术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厚德潮安》之《拓片,复制古老记忆》正在播出。)

说起拓片的点点滴滴,杨焕钿滔滔不绝。热爱,使他从接触拓片之后,便深深地迷恋上这门手艺了。时间,让他静下来心来,耐心打磨。这些年来,他在磨砺中获得满足和快乐。拓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操作,必须通过哪些工序,是如何让杨焕钿沉溺其中,我们试着从工作中的他身上找答案。

483-3415

(主持人李清):焕钿兄,拓片要带什么工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杨焕钿):需要棕扫、宣纸、打刷,还有拓包。(主):你手上拿的就是拓包吗?(杨):是,这是上墨的时候用的。(主):一次拓片需要多久?(杨):一块石碑,从清洗到拓完,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主)://需要考虑天气吗?(杨):需要。在室外拓片就要看天气,太热或是风太大都不可以;下雨也不行,湿气太大,纸干不了。(主):现在这块碑记是直的,那那些横着的,或是一些已经被移做他用的,需要怎么拓片?(杨):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然后想办法拓了。//工序一样。(主):大概需要哪些工序?//(杨):拓片的工序是先上纸,纸要喷湿了沾上去,凡是有字的地方就必须用打刷扣,这样拓出来字迹才清晰,等纸七八成干的时候才可以上墨,上墨的时候要均匀,//墨要一遍一遍地上。(主):每次拓片都需要一次性完成吗?(杨):肯定。有风或是温度高的天气,纸和墨会干得很快,像这么高的碑,上纸上到下半部的时候上半部已经干燥了。一干燥纸就会掉落,所以要时刻观察。//

一段现场。

我们的摄像头跟着杨焕钿进行了一次户外的拓片,得以了解了拓片的整个过程。这些步骤,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考验的是一个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何时铺纸,何时下墨,多大的碑刻,宣纸的干湿程度,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标准,要考工匠的经验。宣纸太湿,贴到碑文上一碰就破;宣纸湿度不够,拓出来的成品一塌糊涂。一遍又一遍的扑墨,墨色渐浓,到什么程度该做什么,出来是什么效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下墨之时成品出来是什么模样,杨焕钿就已经心中有数。这是一个和时间对抗的过程,既要和时间赛跑,又要听从时间的安排——要在宣纸变干之前,完成所有的操作,而这种活又急不得。

所有这些技能和经验,都是他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在和时间的较量和合作中,拓片带给了杨焕钿满足感和征服感。回首这过去的近十年,杨焕钿满是难忘的记忆。

483-3411(主持人李清):焕钿兄,有没有算过自己拓片拓了多少?(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杨焕钿):到现在大约三四百张。(主):最难的是哪一张?(杨):到目前为止我拓的最大的就是这张,(也是最难的)。这个是揭阳地都虎山翁万达的老父亲翁梅斋墓的成道碑。单就碑的高度就达到2.8米,加上碑座0.8米,一共高度3.6米,宽1.5米,应该是我们粤东最大的成道碑。//要拓这块碑我准备了几年,先拿尺子去量尺寸,看环境,规划如何拓片,在家里先把(拓片的纸)接好,找了我哥和我另外一位同学,专门开了一辆货车,拉了两部人字梯,三个人两个小时无休才将那块碑拓下来。//(主):平时这些拓片你如何处理?(杨):我拓回来之后就以碑记、牌匾和名人字画进行分类,//再考证一些背景,比如写那些书法的人的资料,碑记中官员当时的资料等。//(主):什么样的碑文就符合你拓片的要求?(杨):有关我们当地历史事件的碑记最好,//记载某件重大事件,地方村落的变迁等,这些是最好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对考证我们地方文史和历史的发展是非常好的第一手资料。

苦中作乐,而乐在其中。身体上的疲惫,掩盖不了内心的快乐,杨焕钿收集近十年,又编了两年,将自己多年来的拓片结集成册,成为潮汕文库中的瑰宝,佐证潮汕地区厚重辉煌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留下更多前人的墨宝,这是杨焕钿的终极目标,也是对他所有一切的辛劳最好的慰藉。

(主持人李清):全情投入,把拓片当做修炼自我的过程,杨焕钿在拓片的路上越走越远,靠的是近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若没有拓片,很多的前人墨宝,我们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正是这一代代艺人不断的执着和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了无数精妙绝伦的珍品佳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