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故里手作红头船

2021-06-28 09:38:34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既是苦涩回忆又是美好向往的红头船在老木匠的手中重现,重温久违的历史。《厚德潮安》之《故里手作红头船》即将播出。)

红头船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地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潮汕地区是红头船的故乡和始发地,大多数潮汕先辈为了生存和梦想,驾着红头船远渡重洋。一艘红头船,一世故乡情。

483-4946

(主持人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红头船是潮汕华侨文化精神的缩影,更是反映中国华侨文化精神历史的博物馆。日月星辰的转换,红头船已被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在庵埠县城,有一位老人,手工制作红头船,从而将那一段历史与往事重现,老人的名字叫郭木钦。

眼前的这座木屋就是郭木钦老人造船的工地。木屋,木匠,木船,这是一个充满着木头气息的环境,淡淡的木头香有一种旧时光的味道,木屋的中央,一艘缩小版的红头船安静地停靠,这就是郭木钦手造的作品。

483-4958

(主持人李清):叔啊,这艘红头船多大?(木匠郭木钦):一米二多。(主):这是完全仿照以前的红头船,然后按比例缩小的?(郭):是。(主):各方面的功能跟以前的红头船都一样吗?(郭):一样。(主):你给我们介绍一下。(郭):这是锚线,船靠岸锚就要下水,开船了锚就要拉起来。//这是风帆,可以活动的,能往上拉,也可以放下来,这样才逼真,//这个是船靠岸之后,人要起货上码头时用来架设跳板的,这个要能活动的。大船有一米多高,所以要架设跳板,人和货才能上落。(主):这是船头部分的,那这个呢?(郭):这些小屋是给船员住的,门是能够活动的,这样才逼真,//这是窗,当时过番的番客就站在里面,所以需要有窗;船仓就是装货物的//(主)://整艘红头船中,最难制作的是哪些部分?(郭):说起难度,每一个部分都难。最难制作的就是这些木窗框,//非常薄,(必须手工制作),机械无法代替,一不小心就会裂开。//(主):这些风帆能升能降,应该也很考功夫吧?(郭):是。一般造船的师傅张不了风帆,张风帆必须专业的师傅。我从小下海捕鱼,知道风帆的造型,记在脑海中,所以能张出来。//

年过花甲的郭木钦熟悉各种农用船只的制造,造船是他一生的事业。

483-4950

(主持人李清):你造船的本领在哪里学的?(郭):四十几年前,我们这里(厦田)造船的人很多,庵埠的老师傅来这里造船。我原来是做小木的,但我对造船很感兴趣,于是有心想学。但当时我并没有机会可以学,后来在农业学大寨的阶段,有一个机会,就是大队让每一个片区派一个人到庵埠(镇内)学习,个人学的都不一样,有人学犁耙水车,有人学打铁,有人学造船,因为当时我对造船感兴趣,于是我就去了船厂(学习)。

二十几岁那时的郭木钦机缘巧合,学得一身造船好本事。这门手艺是他闪光的印记,也是他日后行走江湖,养家糊口的武器。靠着这门手艺,郭木钦闯荡社会半生,在那个缺少车马,船渡当道的年代,他到处造船。

483-4950

(主):那时候你几岁?(郭):大概二十三四岁//当时刚好有这个机会,我就报了庵埠造船厂,(在那里)学了七八个月,只是学了一些(造船)的基本动作,造船比当木工难,包括拉灰线,就是做完要用小凿子拉,还要填灰等,所有的工具拿在手上必须能灵活操作,学了造船基本功之后我就回来,当时大队办了一个农机具(厂),为生产队修理农船等。后来有一次刚好闲暇,有老师傅来造捕鱼船,我就去看,有时也会帮忙,他觉得我出手还可以,可教,因为当时我有造船基本功,也因为在农机具长经常修理船,慢慢就上手了,只是会修理,还不会造船。后来师傅去樟林造船,就叫上我一起去,去了之后才正式学造船,造了两艘捕鱼船。当时虽然我有心学,但师傅对于一些尺寸还是保密,我只能当下手,//工作时我就偷偷在心里记下船的各种尺寸。//回来后刚好我们这里有人要造船,那个时候造船热,他问我敢不敢造一艘,我想着我在(樟林)已经造了两艘,于是应允。第一艘造出来之后船形已经达到师傅八成的水平,大家觉得我造得不错,于是有另外一个人也叫我造船。第一艘造的是下海的捕鱼船,第二艘是公鸡头母鸡身的,船型不一样,但都成功了。(从此我就到处去造船了。)//

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在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对每个手艺人来说,他们的手艺既是自己糊口的职业,也是挚爱的艺术。四十几年忽忽而过,及至暮年,本该安享晚年的郭木钦却重操旧业,这一次,他瞄准的是更贴近艺术品的工艺船。

483-4955

(主持人李清):木钦叔,你说你什么船都能造,那你造过什么船?(郭):我造过捕鱼船、渡船、平坡、城船仔、城渡等。(主):那从什么时候就开始造红头船?(郭):从去年年头开始(主):当时怎么会想起要造红头船?(郭):我看到电视等都在宣传红头船精神,觉得这挺有意义,因为红头船文化是咱们潮汕的一门文化,再加上这种船造型好看,我老了,没什么事做,就想着造出来。

一个乡村的普通老人,却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得不令人感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农民参政意识的增强,也让我们对眼前的这位老人刮目相看。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郭木钦对红头船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将这种熟稔和感情化为手下的每一个动作,精心打造出带有他专属印记的红头船。

(节目导视:在经验丰富的老木匠手下,满载着潮汕人记忆的红头船成为工艺品回归生活,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跃然于眼前。《厚德潮安》之《故里手作红头船》正在播出。)

郭木钦手作的红头船,船头有可以拉动的帆,船上有可以打开的船舱,船员住的房子门是可以活动的。甚至为了突出工艺,表现船的历史与古旧,郭木钦故意用小凿子在船舷的两侧凿出一个个的小洞,每个洞补上灰塑,这些是为“钉目”。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完全复原了以前的红头船。一钉一木皆为讲究,红头船工艺的博大精深,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经验丰富的老船工的手下,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跃然于眼前。如此精细的构造,如此复杂智慧的比例配比,涉及到的知识不止是数学物理,正当我们揣测郭木钦应该是何等文化水平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

483-4954

(主持人李清):叔啊,你刚才介绍的红头船零部件很多,当时造第一艘的时候需不需要研究很久才能造出来?(木匠郭木钦):造船的原理我懂,我不用画稿,就在脑海里思索着如何造,就造出来了。第一艘我用时比较长,但还是成功造出来了。因为造成功了,所以就有兴趣继续造。(主):这么厉害,你的文化水平有多高?(郭):我小学还没毕业。(主):那造船的资料你怎么得来的?(郭):我叫年轻人帮我在电脑中搜寻参照。造船的原理我懂,造型什么的我都知晓,就这么造出来的。(主):大小长短这些(数据)怎么处理?(郭):我按比例计算的。最大的红头船有三十几米,要造多大的(船)就按照其中的长和宽多退少补,这样就能造出来。//

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乡野老人,几乎目不识丁,不懂得上网,却凭着自己过人的天赋和毅力,收集资料,研究资料,然后动手造船,自学自信,自娱自乐。这令我们为之动容。在郭木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潮州先民的影子,他们为生活安逸而南来,他们创造着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把所有劳作当做一种生活模式,并努力使其艺术化。这当中的苦与累,都在与岁月达成的和解中,云淡风轻。一个成功的手艺人,更仰仗的是厚重的经验。几十年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郭木钦让我们现场见证了一位资深老木匠的精湛手艺。

483-4961

(主持人李清):木钦叔啊,整艘船都是你一个人造出来的?(木匠郭木钦):是,(主):那船上面的字也是你写的?(郭):不是,(风帆上)的字是我妹夫帮我写的。//(主):除了风帆上有字,旗子上面的红布也写了字?(郭):这些字就是我自己胡乱写的。(主):你自己写的?我看到有“吉祥”,船头还写了什么?(郭):船头的船头红上面写了“顺风得利”,新船下水就要挂船头红。(主):船尾的字也是你写的?(郭):是,写着“顺风相送”//(主):造船和写字,你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吧?(郭):是,要造出一件看得上眼的工艺品,(都必须下苦功夫)(主):这样说来,造船的木料应该也有讲究了,用的是什么木材?(郭)://以前的古船都必须用好木制作,所以这里我用的是缅甸油木,它的木性比较软;这里我用的是黑紫檀,木性比较硬,比较耐用,用来制作上面这些,配件就用杨木。//(主):需要用到什么工具?(郭):造船的工具不多,以前造大船时只需要几种工具就可以。(造这种小船)需要锯子、凿子、雕刀、铁锤、电锯就可以了。

一段现场

取木,伐木,操刀,专注而庄重。对手艺的尊重,对自己所做之事的热爱,使郭木钦的制作充满了仪式感。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事都要做得精彩绝伦。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不被浮躁的环境所裹挟,本身已难能可贵;心无旁骛、精雕细琢,日复一日如工匠般对待作品,活成一个想要的自己更是不易。一凿一刀,一浆一帆,郭木钦全情投入,每一个元素都是对自己的表达。人生,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生活如此,创作也如此。重复,就的是外在的动作。每天的早起晚睡,拿刀放刀,不同的是每件作品的灵魂,每天的精彩。

那些看上去的不经意和毫不费力,背后是日常每时每刻的专注与练习,和对自己苛刻的美感要求。不止造船,几十年来,郭木钦还辗转各地,为人制作各种木凉亭,木游艇,一双巧手走天下。对于接下来的打算,郭木钦充满了计划。

483-4964

(主持人李清):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郭):接下来我准备造一些老一辈捕鱼用的捕鱼船,渡船、农船等,以前没有车马,交通不方便,只能走水路。(所以多用到船。)(主):为什么会有这种打算?(郭)://因为年轻一代对这些(船)已经基本不认识,//我想把这些做出来,让后代知道以前老一辈种田没有车马,就是用这些船载人载货;祖先捕鱼就是用这种船;渡船就是用来接送人家上下岸的//做不同用途的船让子孙后代认识,//因为目前造船的师傅已经不多了,就剩下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年轻人很少学造船的,(我把这些功能不同的船造出来),让这些传承下去。//

精巧的手工是郭木钦行走江湖的根本,而为后代子孙留下历史更是郭木钦拳拳的赤子心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一一还原过去岁月的见证,留下老物件,缅怀旧时光。此时的阳光不骄不躁,穿过木屋,光斑点点,人在屋里,船在堂中。老人与船,不张扬,不夺目,却静静释放着最朴素的震撼力,便有了一种时光深旧的恍惚。一位乡野老人能有如此的初心,令人肃然起敬。

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工业化发展的今天,流水线上的产品可以精确到毫厘,但正因如此,那些手工制作的古朴物件,就显得格外珍贵。手工制作的东西,并不在于用了什么材料,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亲手制作时雕刻打磨的用心。而郭木钦,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483-4949

(主持人李清):心无旁骛,借木穿梭于时空之间,一刀一刻,皆匠心。郭木钦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重塑了留恋的回忆。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