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许氏铜艺,因质而美

2021-06-28 09:37:55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节目导视: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许氏父子,精心钻研铜艺,承载起记忆与情感。《厚德潮安》之《许氏铜艺,因质而美》即将播出。)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中国的青铜艺术源远流长,曾遍布寻常百姓家。古昔人家喜欢为先辈铸铜像,以资缅怀;为一些先贤铸铜像,以表敬意。于是铜像就承载着一段记忆与情感,它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但是看看四周,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陪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铜器越来越少了,所幸的是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许氏家族手中重新开启。

483-5925

(主持人 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在潮州,说起铜像锻凿技艺,就不得不提到许家。在行业内,许家的技术是标杆性的存在。到底有何神奇,我们一同探寻。

许家作坊其实就是许家的老厝。不大的空间,精心锻凿的名人浮雕肖像是作坊中最耀眼的存在,惟妙惟肖,逼真生动。儿子许中淮一早跟随父亲许秋泉学艺,学的就是自家的独门绝活——浮雕肖像。

5934

(主持人 李清):中淮兄,你学这种立体浮雕肖像多少年了?(许中淮):到目前大概有二十年了。跟着我老父亲学,从1999年到现在。

(主):一直都跟着你爸学?(小许):是。(主):为什么需要学这么久?(小许):因为我想把(浮雕)肖像做得精益求精。(主):这些年跟着你爸学到了什么?(小许)://(学到)如何把一张平面的相片转成立体的头像。

许中淮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断断续续地跟随父亲许秋泉学艺,父亲的手艺是用心学习永远都会有新收获的无形宝藏,许中淮感觉自己每跟随父亲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感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家族手艺的精深。而说到自家的铜艺,就必须提到许家家族的荣光。

5941

(主持人 李清):你们家一直都与金属打交道吗?(许中淮):是,(我们家)一直都在打银街做。清朝时候,(打银街)从业人员有上千人,家家户户都在做金银首饰。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从事这种了。鼎盛时期,这里的金银首饰销往广州的十三行,再卖到世界各地。//(主):鼎盛时期家里有谁参与了吗?(小许):我爷爷年轻的时候组建了金银合作社,也就是银饰厂的前身,他培养了非常多的金银首饰艺人,(当中)也有几个大师。//(主):算下来,(你们家从事打银)到现在几代了?(小许):从我曾祖公,祖公,祖父,到我父亲和我,算起来已经坚持了五代。

在古城老城区西面,有一条长约600米的街巷,从中山路一直延伸到西马路,它就是府城人无不知晓的打银街。据记载,当时潮州金银饰品业拥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清末民初时期最为旺盛,城中作坊500余家,从业者达3000多人。鼎盛时期的打银街曾是金银作坊的聚集地,而如今的打银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颓墙老屋、狭窄拥挤。当年在此聚集的金银作坊,时至今日已经荡然无存。许家是金银首饰工匠世家,工艺第三代传人,许中淮的爷爷许锡奎更是潮州金银饰品界的一代宗师。在机械化的今天,人工竞争不过机器,从事金银手艺者屈指可数,但许家祖上依然苦苦守护这一传统,一代又一代,跟金属结下深厚渊源。而铜像制作,则是第四代传人,许中淮的父亲许秋泉始创的。

5942

(主持人 李清):秋泉叔,在你之前,你们的家族是不是都是从事金银錾刻的?(潮州金银錾刻非遗传承人 许秋泉):是(主):是否也做人像雕刻?(老许):没有。我父亲主要是做花鸟虫鱼、龙凤这一类的。到我这里,我觉得市场上做头像浮雕的非常少,所以我想应该找一个突破点。(主):当时是什么时候,有了一个什么样的突破点?//(老许):当时有一位朋友,为了纪念罗基宏老师,问我能不能为其制作一枚纪念章,结果我做出来了。//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转而制作人物肖像。

家族留下的手艺,再加上自己数十年在金银饰品工艺上的追求和经验,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渊源,许秋泉的艺术道路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有生之年,倾己所能,为中外名人锻凿铜质浮雕肖像。

5943

(主持人 李清):是不是自从为罗基宏先生制作浮雕肖像之后你就转而制作浮雕肖像?(潮州金银錾刻非遗传承人 许秋泉):是。自从我为罗基宏老师制作了纪念章之后,有很多人来询问我能否制作大尺寸的浮雕肖像,所以我就陆续制作了(一些浮雕肖像)。(主):这么说来是不是有人来定制了你才制作?(老许):一般来说有人定制我就制作,但主要还是因为我的兴趣所在。只要是名人,有条件我机会我就会帮他制作浮雕肖像。//我觉得制作浮雕肖像是一种工艺上的突破,所以这些年来我陆续制作了几十个了。//这个是周恩来,这个是孙中山,(这个肖像)获得了广东省工艺美术银奖。这个是习主席。这些都是手工制作的。

(节目导视:中国的青铜艺术源远流长,许家父子以淳朴的感情融入独特的艺术构思,创制出不落俗套的铜质工艺品。《厚德潮安》之《许氏铜艺,因质而美。》正在播出。)

许氏父子传承着家族骄傲的同时也齐心协力,力争将自家的技艺在自己的手中各自发扬光大,不负家族名号。不同的年纪,相同的愿望,使许秋泉和许中淮父子二人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渐渐地碰撞出一致的思维。既是父子,也是师徒,而从父亲的身上手上,许中淮感悟到的更多,需要学习的,有不少。

5945

(主持人 李清):中淮兄,你或者你父亲的技艺都是受家族熏陶的吧?(许中淮):是(主):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去学习?(小许):因为从小看着我父亲敲敲打打,我觉得有兴趣,所以就跟着他学。//(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你父亲的时代不同,你是否会觉得这种“纯手工”很落后?(小许):也不会。手工有手工独特的魅力,机制的东西千篇一律,手工的东西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

许秋泉的手制铜像,把传统工艺技术运用到煅制人物肖像上来,通过刻刀、锤子、凿子、锉刀等工具,纯手工打磨而成。靠精雕细凿的手工浮雕肖像,加上黄铜金碧辉煌的魅力质感,做出了古朴质感的艺术品。这需要时间的慢慢打磨,慢慢成就。

许秋泉一段制作过程。

即便现在已经成为熟练的手艺人的许秋泉,有一些过程也只能交给时间,所谓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工夫,没有捷径。家族的传承,外化的才华,必须仰赖经年累月的雕琢。许中淮说自己在父亲身边学艺这么多年,虽然也经常实操,但是对于铜像成品的制作,自己还是觉得火候不到不能满师,还不够实力独当一面,不敢接手独立制作,只是帮手某些工序。因为铜像讲求神似形似,但凡有丁点的偏差便会被客户所拒收。只有精益求精,才可能有更好的成绩。

除了像,许秋泉也制作壶。一体成型的铜壶、银壶,也是许氏父子的拿手好戏。

5946(小许):用一整片铜板或银板捶打成一把壶,包括壶嘴壶身,都是一整张板捶打出来的。(主):用(一张板捶打出来的)难度应该很高吧?(小许):是,因为金属的延展性不一样,制作过程中壶嘴这块经常容易裂容易破(主):所以难度(最大的)就是壶嘴这里?(小许):是。//(主):制壶的技艺你现在学会了吗?(小许):算是学会了。//一开始跟老父亲学制壶,第一年做成功了三把,却失败了五十多把//现在做得多,也熟练了,大概一个多两个月就可以制作一把。

中国社会,父子的传承关系比师徒更紧密。子承父业,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事。许家一代又一代,将手艺代代相传,家族技艺因此得以延续。在父亲许秋泉看来,让儿子许中淮继承自己的衣钵,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先前更年轻的许中淮来说,父亲的安排并不是自己的意愿。

5950

(主持人 李清):中淮兄,对于家族的手艺,你是自愿承接的吗?(许中淮):是,本身自己有兴趣,也觉得家族一直都是从事这一行的,如果放弃了太可惜。所以想继承下来,传承出去。(主):你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小许):是。之前觉得能够拿笔赚钱的话就不想拿铁锤,但看着老父亲年纪渐大,自己觉得也应该帮老父亲分担,//(主):后来的这种转变除了你刚才说的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小许):有。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得有一门技术,//现在政府也很重视(发展手工艺),以前的手工艺人无法养活自己,被机械制作的东西所冲击和打击,现在政府重视,也进行了扶持,(让)我觉得(干这行)还是很有前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生活这所学校的锤炼,许中淮开始对父亲的手艺有了重新的认识。父亲年事已老,家族技艺待兴,传承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近年来政府对民间技艺的重视和推崇,也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许中淮终于从内心深处接受和热爱上了这古老的技术。

5953

(许中淮):我想多看多学一些东西,(在既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尚的元素,使之与传统的技艺结合在一起,最后能做出一些不同的作品出来。//

5930

(主持人 李清):手艺的传授荏苒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技术,自己的领悟,许中淮的学艺之路任重道远。就像许家的作品,历经千锤百炼中,才能器质天成。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