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中国三大泥塑之一的大吴泥塑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具有强烈的地方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厚德潮安》之《“文合”泥塑:泥土记忆,捏人物百态》即将播出。)
(主持人 李清):
大吴的“土安仔”指的就是大吴泥塑。7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一个来自福建漳浦的年轻小伙子吴静山和家人经商来到了江苏无锡,在无锡的日子里,吴静山一时兴起,学了当地有名的惠山泥塑。无奈好景不长,当时蒙古铁骑入侵,吴静山一家辗转多地,最后南迁,来到潮州的大吴村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让泥塑技艺在大吴生根发芽,世代相传。彼时大吴村几乎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出现了一批批老字号,也催生了一批批的泥塑巧匠。清朝鼎盛时大吴泥塑产量甚至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塑,并且在浮洋镇形成了一条专卖泥塑的街道——翁仔街,且一直沿用至今。土生土长的吴汉松在历史和家族的熏陶之下,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泥塑创作的道路。
483-1523(主持人 李清):一案,一椅,土块,//毛笔,这就是吴汉松捏“土安仔”时的所有装备。吴家几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简陋小天地里完成对泥塑的制作,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安仔”是怎么做出来的。汉松叔你好,你捏“土安仔”需要的材料就是桌子上的这些吗?(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是啊,这些就是制作泥塑脸谱的工具。(主):桌子上有很多毛笔,是做什么用的?(吴):这里的毛笔有大有小,有些是用来上面粉用的,有些是画眉用的,有些是画嘴形用的。//(主):我们都知道大吴泥塑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很多都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技艺,你们家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制作(泥塑)了?(吴):我们是祖传的,从我爷爷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代人在从事这种制作了。//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家的字号就是“文合”。
大吴村700多年的泥塑制作历史,同中国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一样,更多的是沿袭和传承。大吴泥塑的神秘之一,在于它有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所以吴汉松家虽然姐妹众多,但在他这一辈,能学到家族手艺的,只有他一个男丁。
483-1548(主持人 李清):汉松叔,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泥塑的(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大吴瓷厂做瓷,//我在那期间学了有两三年的时间。(主)你正式接触(泥塑)是什么时候?(吴)://八几年的时候父亲身体不太好,我就回来家里做(泥塑)了。//(那时我)大概三四十岁。
几百年来,大吴泥塑一直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世代延续,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定,也正因此,吴家延续至今的技艺在吴汉松这一代,也就只传给了他一人。这种单线而封闭的传承方式虽然有利于维护家族技艺,但也使得这项宝贵的技艺面临几近失传的境地。万事开头难,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父亲非常严格,吴汉松一开始的学艺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483-1550(主持人 李清):大吴是泥塑之乡,你们家里又是泥塑世家,你在制作的时候会不会上手比较快一点?(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在规格质量方面上我非常认真地去做,质量不过关的,我不会去马虎应付。(主)那跟着父亲(学习)的时候,父亲有没有什么要求?(吴)父亲对我的要求,就是戏剧脸谱要有一定的规格,对(脸谱的)眉眼嘴鼻各方面(的制作)要逼真,不准出差错。彩绘方面,要经过社会认可了才算过关。//这个是我们祖传“文合”的标准,坚持质量、规格、信誉//。(主)你在跟着父亲学习的这段时间,他有没有怎么教你?(吴)//我每天在父亲身边学习的时间很长,他(父亲)做出一个模型,我就根据这个模型进行彩绘,如果彩绘得不好,他就批评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做,如果规格质量不好,这些眉眼嘴鼻没能做得逼真,就对不起别人的报酬。(主)那听你这么说,父亲一定是很严格了,那在这个过程中,你大概多久才能出师,你父亲才认可你了(吴)在我父亲身边三年的时间,才得到我父亲的认可//
家族几代传承的泥塑情,在吴家人的泥塑史上,“文合”泥塑世家有着绵长的历史底蕴,从这个家族走出来的传承人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那一段辛勤学艺的沉默时光,是吴汉松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也正是有了父亲的严苛以及自己脚踏实地的付出,才有了吴汉松后来的技艺在身挑起家族传承重任。吴汉松说,需要用心的不止是当时的学艺,泥塑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原材料都不容轻怠,比如泥塑所需的泥,不止选料讲究,处理起来也大有学问。
483-1526(主持人 李清):汉松叔,制作泥塑必须有泥土,泥土有什么讲究吗?
(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有。制作泥塑泥土的质量最讲究了。(必须)不生砂,不生杂质,保持一定的湿度。(符合这些条件)的泥土烧制出来的泥塑质量才好。(主)://(符合这些条件的)泥土难找吗?(吴):必须在挖一丈多深的田里找,寻找泥土比较艰苦。//(主):泥挖来之后需要如何处理吗?还是直接就能用?(吴):刚挖出来的土立刻就可以用,但是如何隔一段时间泥变干变硬,制作时就必须兑水,然后进行敲打,让泥保持一定的湿润度,使之有黏性才可以重新再用。像这样就可以了,跟做粿差不多。(主):也就是说要处理到像这样的土才可以用来制作是吗?(吴):是。
大吴泥塑,其实就是一种泥土艺术,艺人们用自己脚下的“牛犟土”,塑造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吴汉松的手感就是评判泥土的标准,用手一捏,就有了衡量。千挑万选的“牛犟土”有了,吴汉松才可以开始自己的泥塑制作。
483-1529(主持人 李清):现在泥已经有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泥塑)了吧?(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是(主):制作的时候需要哪些工序?复杂吗?(吴):做坯的工序说起来比较繁琐,首先必须印坯,之后修坯,定型,晒干,然后炉灶(空烧)一两小时,(等到灶膛火热,再将泥塑埋进去受热),十几个小时之后才可以拿出来进行彩绘,这个大概需要十几种工序。//(主):你们家制作头部脸谱,没有制作全身的泥塑?(吴):是,我们主要做头部脸谱,纸影头,没有制作全身的。
(节目导视:大吴泥塑是潮汕文化的精髓,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7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将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传承下来。《厚德潮安》之《“文合”泥塑:泥土记忆,捏人物百态》正在播出。)
走过了750多年的风雨历程的大吴泥塑工艺制作独特,按挖泥、练泥、捏塑、烧坯、彩绘五大工序严谨进行,主要包括两个品种:一个是捏“安仔”,制作的是整身的泥塑;一个是戏剧脸谱的制作,主要制作木偶头像,“纱灯头”等,吴汉松从事的就是后者。无论是捏“安仔”还是脸谱制作,都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艺术手法,内容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情节,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人民大众喜欢的题材,另一方面取材与人们生活有关且有意趣的内容。总而言之,大吴泥塑从内容取材到形式美感无不体现浓郁的潮州乡土气息。
483-1541(主持人 李清):汉松叔,这一个一个的是什么?(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这是做戏剧脸谱的模印。//当中分为几个规格的,有尺4,尺6,尺8的。//(主):这么说来你制作出来的泥塑脸谱每一个都有模印?(吴):是,这些都是祖传的,(主):有自己制作出来的吗?还是全部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吴):绝大多数是祖传的,后来我自己也开发了一些一片式的戏剧脸谱,这是祖上所没有的。(主)://模具数量多吗?(吴):大概有二十多种。分为生,旦,老生,婆,乌衫,净等二十多种。(主):听你这么说这些模印全部都是戏剧的?(吴):全部都是戏剧的脸谱,戏剧里面有什么角色我就做什么角色的脸谱。
先祖的智慧无穷,吴家泥塑每一个模具都有正反两面,在上面填上泥土,用手一按一掀,就完成了一个泥塑头像的制作,这个跟潮汕的做粿原理是异曲同工的,不同的是做粿时按完即可掀起,而泥塑必须稍等片刻,为的是头像能更好成型。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讲究和工序。
483-1547(主持人 李清):汉松叔,你这是开始制作了吗?(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是,这叫“做坯”。(主):填好泥之后怎么不像做粿一样把它掀出来?(吴):需要一段时间让泥的水分蒸发,才能将它掀出来。掀的过程力气必须均衡,不能轻重,模型才不会变形变样。//(主):接着需要做什么?(吴):出胎之后(前后两部分)必须用泥浆粘合,变成一个完整的泥塑,然后再进行修坯。修坯之后要晒干三天,才可以进行烧制。炉灶必须烧到有一定的热度,泥塑才能埋进去。//(主):烧泥塑跟烧瓷一样吗?(吴):有区别的,烧瓷温度必须达到一千多度,烧泥塑大概三四百度就可以了。//需要用农村土灶,枝枝叶叶梓灶膛里烧一两个小时之后泥塑才放进去烧制,大概得再烧一天一夜的时间之后泥塑才可以拿出来彩绘。//
手工艺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还要有耐心。历经上面一道道的工序之后,吴汉松的泥塑制作只是暂告一段落而不是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必须继续其他的工序。
483-1537(主持人 李清):泥塑从灰烬中扒拉出来之后,整个泥塑制作就算是完成了是吗?(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没有,还需要进行面部彩绘//彩绘也需要十多种工序,//整个面部彩绘完之后还需要进行化妆,最后是打蜡盖釉。(主):打蜡和盖釉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吴):打蜡和盖釉都是为了看起来光泽度好,他们也有区别。打蜡一般用在收藏式泥塑上,永久不褪色,用的蜡不是普通的蜡,而是一种化工原料,(叫川蜡);//上釉的一般用在纸影头部上,不容易弄脏,而且在戏台上有光亮度,//而且釉也不怕水//
从一团泥巴蜕变成眉眼分明栩栩如生的脸谱,每一个吴汉松平均必须花费一两天的时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不动声色,一个人为自己成就。每天独自守着老屋,守着祖辈的技艺,捏着泥巴,等着作品的呈现和成型,就是吴汉松的生活日常。窗外的喧嚣和热闹是别人的,案桌前凝神静心才是一个手艺人本该坚守的专注。民间手工艺之所以能在推陈出新的工业浪潮中艰难传承,这些守得住寂寞的手工艺人功不可没。年过花甲的吴汉松现在是大吴泥塑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对于他来说,名和利都不是自己的关注所在,毕竟家族传了几代的老招牌摆在那,技艺不容置疑。他眼下最关心的,是大吴泥塑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年轻一代有没有耐心接棒传承,毕竟大吴泥塑盛况远不复当年了。
483-1551(主持人李清)那现在订单多吗(市级非遗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吴汉松)我主要做潮汕地区的纸影班,和民间神前的戏剧纱灯头,大小规格不等,一年都有订单。后来我做这些戏剧脸谱,这是祖上所没有的,也陆陆续续做这些摆件和配饰//(主)你有没有打算让谁传承下去,//继承你们“文合”的字号(吴)//这两年我儿子也在学习,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我希望(他)不放弃这些祖传的珍贵的技艺,//这两年有非遗项目大吴泥塑进校园(的活动),(我也参加了)。//有时我也会在牌坊街演示,也参加社会各地的非遗活动。(主)你怎么会这么积极(地做宣传)呢?(吴)因为大吴泥塑是我们祖传传下来的东西,非常宝贵,我们应该要发扬下去,不单要让家里的子孙发扬下去,还希望我们社会(特别是)大吴的青年也来学习,将这个项目保持传承下去。//
(主持人 李清):一方乡土养一方手艺,700多年来,大吴泥塑靠着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衣钵相传,将古老的民间技艺传承下来。我们希望,大吴泥塑能继续在各家开枝散叶,让这一扎根乡土的传统工艺再次掀开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