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潮汕古民居将传统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除了其内部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厝头山墙”也是一大亮点,而成就这些经典的则是一个个将毕生献给砖瓦作艺术的匠师们。《厚德潮安》之《古建名匠吴楚平:承而有变 粗活见精工 》即将播出。)
潮汕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潮汕传统古建筑是潮汕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布局合理、工艺精美、特点鲜明,单是山墙的脊端筑造,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造型,配以嵌瓷,灰塑,彩绘等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即传承了中原民居文化,又融合当地建筑工艺,是潮汕本土地域文化的代表,极具历史价值。
(主):美丽家园,厚德潮安。潮汕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而说到潮汕传统建筑的装饰,必定绕不开一个名字——吴楚平。
吴楚平,潮汕知名建筑名师,荣获“第二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砖瓦作)”。65岁的吴楚平出生于素有潮州建筑之乡的彩塘镇龙吉美村,他对传统古建筑的这份执着与热爱,缘于自幼随师学艺。从小耳濡目染,吴楚平对砖瓦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十几岁便开始跟村里的老匠师学习各种砖瓦作技艺。
483-2170
(主持人李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建筑行业的?
(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吴楚平)我从十六岁就开始做建筑。
(主)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出来做?
(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们村里都是做建筑行业的,遇到好师傅就出来做。//跟着我们村里的一个做建筑的已经去世的老工程师,吴明辉,吴金泉,还有我丈人辜长庆,我们潮汕一带的好木工。//
483-2171(接483-2170)
(吴)我本身文化程度比较低,相当于没读书,入门就要拼命做,跟着师傅做,就是做错了之后师傅来教怎么做,这些工作我一学就会
(主)你每天具体做的工作是什么?
(吴)就是先学搅灰,后来去搬砖,学会之后就跟着师傅去刷墙,之后木匠师傅觉得我能干就带我去做木匠//他去哪里干我就跟着,比如他要去葫芦市 ,我就一大早从家里拉着一车材料去葫芦市,他去哪里干我就跟着去哪里,早上拉的这些材料就是要做的,到了晚上卸掉木屑之后就要拉回来做燃料。
由于秉性聪明,勤奋好学,敢于拼搏,吴楚平遇到了人生的大贵人,也就是后来的岳父辜长庆,岳父的家族是潮州知名建筑世家,家族以丈杆法(设计)为家传,砖瓦作、木作、棚前作之优秀者代代不泛名师,在岳父亲随的指导下,吴楚平以砖瓦作为基础,兼学丈杆法、提高砖瓦作技能,对潮州传统建筑砖瓦作有了全面的研习。
483-2173
(吴)一年后,因为我比较机灵,被(木工师傅)辜长庆叫去帮他做大木(木工)。
(主)所以说辜长庆是你做木工的师傅。那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跟他呢?
(吴)//在当时,既要学会做泥工,也要学会做木工,这样的话,我就泥木结合。// 跟着他做了两年多三年。
(主)这么说来,你泥(工)和木(工)就都会了,你后期还学了什么吗?
(吴)你泥木(工作)一做,就必须和这些图纸连接 // (做)图纸,还要学设计。学设计之后还去进一步设计。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学徒生涯,吴楚平很是感恩,严师们的考验和谆谆教诲让他在后来的古建生涯中找到了精致之道,再加上他生性好学,勤于思考,使他的建造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二十多岁就成了远近知名的匠师。
483-2174
(主)一开始进入建筑队是学习建房子这些,那什么时候(你)才开始接触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这些呢?
(吴)大概是1971年开元寺在修要找一些潮州的大师傅进入开元里,我在外面可以说学会了基础,算是师傅。但是进入开元里,看到这些大师傅在做,(我)又变成了个小工。
(主)所以说他们是在做传统建筑这些(工作)的,那他们是谁呢?你学习了他们什么?
(吴)当时刚进去(我)是学习了泥(工),泥工(师傅)就是林钧河大师傅,他就在里面处理墙体、结构、厝角头(这些工作),这是学泥(工)。那你看到他做这些,就跟着他学这些,学了这些,厝头、结构一做完,就进入嵌瓷(阶段)。当时看到怀思伯做得好,怀思伯是大师傅啊!看到他做得好,(我)就想跟他学嵌瓷,就跟着他学嵌瓷。学到嵌瓷才刚会做,看到尺寸的图纸牵连到,看到做设计的郑炳照大师傅,就去跟着他设计。
匠师建筑乃百业中之苦辛者,吴楚平生性好学,每有未知之艺,务必穷追其师至授之为止,且秉性勤思,习艺后必冥思苦想,知其然而必究其所以然,故潮州诸师曾对他有“其艺粗中尤见精致,其术师承而有变通”的评价。
(节目导视:建筑匠人吴楚平,勤补文学之学通八宅之安置,精尺度之计算,晓老宅之机杼,知装饰之年代,以其所学,于潮州传统建筑之修复中播名于外,工程业绩颇丰。《厚德潮安》之《古建名匠吴楚平:承而有变 粗活见精工》正在播出。)
传统建筑是千年大计,而由于年代久远,传统建筑必须保养修葺。潮州传统建筑经历了历史上破旧立新的年代,在80年代以前,被拆毁许多,而遗留下来的,也是残损严重,80年代初,由于经济活跃,潮州出现了修复历史名建筑的风气,在这个时候,很多庙宇祠堂、亭台楼阁是修复的主要目标,这给了吴楚平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483-2178
(吴) 从1983年,去做庵埠宝陇林氏家庙青窗祠,//做完之后,这个村乃至整个庵埠对我的评价算是不错的,(评价我)做事认真,工作做得好。在这之后,庵埠外文杨氏石鼓祠听说后来看我工作并且请我去做。
(主)(外文杨氏石鼓祠)是出什么问题了?
(吴)他们祠堂前厅的整个屋顶都塌陷了,桁都腐烂了,东脊也弯了,东桁腐朽之后下面堵了四根支撑的柱子,当时进来做是说要把整个前厅都拆掉重新做,我看到大脊前面是祠堂公的一生,背面是潮州八景,这些泥塑非常好,看着非常可惜,拆了容易,要升脊换桁有难度。当时要做这个的时候,(我)刚好去庵埠陈厝街买东西,看到他们要赛龙舟,大脊俗话称为龙舟脊,划龙舟时将龙舟杆拧紧,龙舟就十分坚固。我看完之后就受到启发,把龙舟杆放到屋脊上拧紧,保留并且升高灰脊,才能拆掉旧桁换上新的东桁,这个我成功完成了
(主)所以就是你说的升脊换桁是吗
(吴)是,这就是升脊换桁。//我的目的就是,这个有历史价值也有文物价值,要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就要保留这些东西,屋顶做完之后要做到“修旧如固”,开始是“修旧如旧”,和它原来的结构、派性、质地、工艺要做得一样,现在是要做得坚固。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前代建筑名匠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吴楚平创新性地提出了升脊换桁的全新修建方法,这在当时潮汕地区古建筑重修工程中是前所未有的,他多次参考建筑书籍,咨询古建筑行业前辈,最终完成了整个屋顶的修复工作。大脊经过适当修补后又呈现出了原有的风采,最大地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同时节省了修缮造价,广受好评。此后,这一升脊换桁的创新做法也被运用到其他古建筑的修复中。
483-2180
(主)楚平叔,杨氏家庙做的很成功,那找你做工作的人多吗?你修复过多少东西?
(吴)别人来找我,修复了彩塘的从熙公祠、潮州的己略公祠、三饶的道韵楼,这三个都是国保。//
(吴)还有做省保工程,庵埠文祠,这是省保工程,龙湖寨岩公祠,省保工程,饶洋镇的新彩楼,省保工程,这三个是省保工程。
(主)市保有做过吗?
(吴)有,市保还做过庵埠的林氏家庙,青窗祠,这些以前的市宝,现在是省保。还有石鼓祠,包括庵埠的一青窗、二石鼓、三亭下、四老虎,这四个祠堂都是我做的。
(主)那在修的时候你原则是什么呢?国保也好,省保也好,市保也好,你的原则是什么,怎么修呢?
(吴)原则就是保持它的原型、原貌、原结构、原派性、原质地//,这五项做完之后,对我本人(来说)完成后还要做到“修旧如旧”。保留是修旧如旧,完成(也)要修旧如固
(主)按你这么说,我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纸,这些应该是你把原貌想了之后记在心里,再画出来的对吗?//这些都是你一笔一划画出来的?
(吴)对。//
(主)这样就是说,你画了它的原貌出来,然后你再按这些画的一笔一画再修缮起来
(吴)对。
(主)听你说了这么多,现在我非常地好奇,我们潮汕的建筑在重修、修缮的时候要做什么?
(吴)//地面做完就做石,石做完之后就做大木,大木做完就做泥。
(主)你主要做的是哪个部分?
(吴)我本人为主是做泥工方面,泥工就要做山墙,(做)山墙之后就来做屋面,屋面就是这是叫做厝头大柱的意思
潮汕传统建筑最讲究的是厝角头的制作形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潮汕古建筑厝角头做成金、木、水、火、土五星造型。金星厝角头圆而足阔,无棱角;木星厝角头圆而身直,有棱角;水星厝角头平而生浪或做成三个金式组合,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星厝角头尖而足阔,呈尖锋或三角状; 土星厝角头平而体秀,略矮胖。在吴楚平看来,古建筑建设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工匠是否讲究施工技巧,更取决于工匠施工的心态,容不得一丝马虎。吴楚平精通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天干地支之术,故建造的古建精美绝伦,独具一格,造型稳重而不呆板,线条灵动而不漂浮,从艺五十年来完成的工程不计其数,受到社会及业界的一致好评。虽已年过六旬,但吴楚平仍活跃在潮州各个传统建筑工程的施工场上。
483-2172
(主持人李清)工程比较庞大,一个人应付不来时有没有团队在帮忙?
(吴楚平)有,我这个班就是一个团队,//大概三十人左右,主要的师傅有七八个人,一直跟着做了三四十年//我们这七八个(主要的师傅)年龄都是差不多的,现在年轻人有来接手,古建筑有残缺的、漏雨的、破烂的,年岁比较久,这些要来修复,这,里面特别是漏母比较难做,俗话说十条漏母九条漏,这些需要硬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传统建筑不可避免地面临断层困境,然而让苏楚平高兴的是,传统文化的复苏让古建筑艺术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古建名师,吴楚平坚守这一艺术,收徒授艺,期望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为潮汕古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以前有没有年轻人来跟着你做
(吴)以前反倒没有,//以前他们觉得做这个行业不好
(主)比较辛苦
(吴)对,现在社会比较重视这个行业,这些师傅的孩子们接手帮忙做
(主)有多少人跟着你做,家里的孩子有吗
(吴)我家里的孩子也有(跟着做的),家里两三个侄子在帮忙做,这些工作如果没人来帮忙将来就没人接班,我年龄也大了//我在这里工作的目的就是想让年轻人来做,因为我做的这些工作想要让下一代人来接手//将样品的工艺留给下一代人,并且传承下去
(主):生活实苦,但不是你认输的理由,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终有一天,你所经历过的一切,会变成光,照亮前方的路。这是吴楚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我们也如吴楚平一样殷切期望,能有更多的后起之秀,接棒吴楚平们的技艺,让古建技艺不止于面临失传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