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青釉瓷器上出现的窑变,最初曾被视为不祥,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厚德潮安》之《许泽荣窑变陶瓷:烧出来的诗情画意》即将播出。)
483-9743
(主持人 李清):美丽家园,厚德潮安。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产物,那就是“陶瓷文化”。已获“中国瓷都”称号的潮州,是中国“陶瓷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其陶瓷门类众多,这当中就包含了神秘的窑变釉陶瓷。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偶然,且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 “窑变无双”。谓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许泽荣,一个生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瓷都潮州的年轻人,在高温窑变结晶釉陶艺创作上,引领了一种全新创作的风格。
483-9745
(主持人 李清):泽荣你好,这是你所有的窑变作品吗?(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这个展厅所有的窑变作品都是我这个窑变艺术馆研究创作出来的,所有的作品都在这了。(主):作品琳琅满目,大概有多少件呢?(许):大概存放300件左右的作品,展厅面积大概300平方米。这是我创办艺术馆以来的第一个展厅。//(主):这些作品看起来很相近,但近看却又不是完全相同,这里的作品大概分成多少门类?(许):这个艺术馆我创办至今大概十年,研究了很多的窑变技术,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窑变结晶釉,这是吸引我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类别,第二类是虹彩天目釉,第三类是金属窑变釉,第四类是红天目釉,第五类似紫天目釉,第六类就是绿天目釉。但是每一个大类别中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小分类。(主):我眼前的这件作品大概是什么门类的呢?(许):这件作品是经过20多小时高温1360度烧成的虹彩窑变釉和钧釉融合为一体的花瓶。2016年获得了中国陶瓷“大地奖”的金奖,这是陶瓷中的最高奖项。//
手工瓷器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名片,得益于中国“水土宜陶”的先天条件。水土是一切的起点,最寻常,又最难测。对于瓷器制造者而言,对待泥土,各家有各家的要求和提炼的技术含量,许泽荣一开始对自己作品的高起点定位,决定了他在使用泥土上,更为严苛。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配比,呈现出来的才能是眼前的异彩纷呈。
483-9753(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普通的土坯原材料是由潜石,石英,粘土所组成的,跟普通陶瓷厂(所用的)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因为我的窑变釉温度比市面上的陶瓷都高了很多,所以我必须自己研制成品土。//工序就是所有的瘠性料用球盘进行磨制,黏性料必须捶打至产生黏性,之后洗泥,加上我的配方,和瘠性料按一定配方进行配比,抽起来压榨成成品泥//因为窑变釉的釉面比普通的透明釉厚了5倍甚至不止5倍,窑变釉作品的釉面都必须厚,因为釉面拉力大,厚度达到了拉力才大,土坯如果太薄强度不够,温度不够,就容易产生土坯被釉面拉裂,拉变形的可能。//我必须按照自己对釉的要求去制作出适应的泥。//
千百年来,瓷都潮州手工瓷经过演变和发展,已是形状各异,万紫千红。无论怎样变化都成就于自然界的水土,以何种方式结合,与什么结合,以及那些拥有匠心的匠人们,用双手无数次的尝试。在这个领域能成为翘楚,许泽荣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和独到之处。
483-9754(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釉是窑变中最难的东西,也是我技术的最高点。我根据不同的器皿不同的造型去设计不同的釉,在不同的窑炉中烧制不同的造型,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看着十分复杂的釉色,都不是单纯靠刷釉的。有很多种上釉的方式,有喷,吹,刷,点等各种各样,只要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不破坏到坯体,哪种方式都可以采用。//土坯的制作也是我独家的技术,最好的技术。因为我的每一个土坯都是一体成型的手拉坯,高温烧成之后,我的作品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不变形。景德镇做手拉壶也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们的土坯不适合,比如这个造型的花瓶,景德镇的必须分成三部分进行手拉,拉完了再内外修坯,再拼接在一起。高流动性的釉在高温情况下是液化的,会渗透进接缝中,当温度退至正常时,釉的膨胀容易令土坯断成三部分,所以用拼接的土坯不可能成功烧制出窑变釉作品//
技艺在革新,时代在变迁,但是瓷器在经历烈火淬炼之后,带给人们惊心动魄的激越却从来没有改变。火是最后的升华,是匠人的心血与上苍的最后一道赌注。最终的胜负,便是最后那一堂炉火的淬炼。许泽荣挑战高温瓷目前的极限,在温度上把关控制,浴火新生的作品,就这样成为了“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的精美绝伦的鲜活生命。
483-9756(主持人 李清):一件作品的成功出窑,除了釉的调配之外,烧制过程也很重要吧?(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烧制过程是决定一切结果的最关键所在。之前99%都做好了,如果因为烧制不好,那么一切就前功尽弃了。窑变,就是在窑炉中的变化和控制。比如这个电窑,前后左右都装有探温器,某个地方温度不够就会进行人工干预:升温;哪个地方温度太高了就人工进行降温,从而使整体均匀精准地达到我们想要的温度。(主):窑变釉需要高温烧制,你的窑炉能达到多高的温度?(许):我的窑炉都是特殊制造的,所有材料都是非常耐高温的。市面上传统的电窑中温的温度都不会超过1300度,但是我这里的窑炉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以上,甚至达到1380度,这是非常高的温度了。//(主):你刚才说烧制过程中温度必须有人工把控,如果产生温度的误差,会产生什么情况?(许):如果判断错误,一些比较敏感的釉种中,如果误差超过3度,釉可能全部流光了,如果少了3度,釉面会打不开,没有光泽度,//窑变釉为什么难,就是因为它对温差特别敏感,抓住那一瞬间就成功了,抓不住那一瞬间就报废了,这就是它的珍贵所在。(主):如果误差在3度以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许):我们以这两个美人瓶进行说明,这个瓶子用的的绿天目釉,整个瓶身晶体密密麻麻,瓶胸处土坯比较厚,造成釉面无法匀不开,没有光泽,机理呈现不出来,没什么美感,就是因为温度误差了3度造成的。这个瓶子的温度就恰到好处,晶体打开,釉面的荧光感和立体感非常均匀地呈现出来,很漂亮很耐看。//(主):这种成功率大概有多高?(许):不同的窑变釉技术要求和敏感度都不一样,容易点的可以达到50%到60%的成功率,刚才的这一类成功率大概在10%到15%,还有更难的,5%左右,非常敏感,非常难以控制。//
(节目导视:窑变陶瓷大家许泽荣将泥、火、釉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自我突破与创新,使窑变文化一路传承,演化出更复杂的气质。《厚德潮安》之《许泽荣窑变陶瓷:烧出来的诗情画意》正在播出。)
窑变釉有一种说法,叫“七分人工、三分天意;变幻莫测、独一无二”。“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识预定某色也。”它就像一个不受匠师掌控的精灵,自由地在土与火的世界里挥洒生发,每一次精彩诞生,都像是自然赐予的礼物,匠师们也难以复制,正是它独一无二的万千姿态,使它在瓷器领域中熠熠生辉,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任何一件看似精美华丽的作品,都是在随机、巧合、缘分以及上苍的眷顾中创作而出,这也是每一件作品都极其神秘和珍贵之所在。许泽荣凭借着过人的领悟和才情,融入诗境画意,于是山水星辰、烟霞云雾、四季美景,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最终的作品形态极美,五光十色,异彩纷呈。
483-9746(主持人 李清):泽荣,如何能让每一个土坯都体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窑变釉不同于陶瓷产区普通的陶瓷,潮州的陶瓷比如卫浴或者日用陶瓷,所有陶瓷用的几乎都是透明釉,也就是白釉,是一种含玻璃质的非常单一的釉,呈现出来的就是白色。但是窑变釉反其道而行,是在基础配方中加入各种各样的物质,金属物,氧化物,让它们进入饱和状态后再调整配方,当中某种物质与这种物质在高温下产生了结合,于是就产生了变化,产生了析晶。比如在水中放入盐,在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盐花,道理相同。//(主):我看到的这些像花像叶的图案都不是人工的,是纯天然的吗?(许):能够烧成这种釉面效果,当中有一半是人工意图,另一半是通过不确定的因素使之进行高温烧制和融合而变化而成的东西,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随心所欲),但是有我们的思想意图在里面。这种结晶体跟水晶的成分几乎相同,都是指高温熔化,在中温段进行长期的保温,使之析出晶体,它是硅酸锌的结晶。//窑变结晶釉就是结晶釉和窑变釉融合,烧出各种各样的花饰,有圆形的,扇形的,蝴蝶形等等。//
陶有所思,釉有所语。许泽荣的陶艺是泥、火、釉浑然一体的创作,也是艺术形式的一次自我突破与创新。对于许泽荣来说,这一切光鲜的背后,都有不可说,不可见的阴影。只是窑变釉的神奇与魅力,使许泽荣一路奋战一路追逐,成就了自己。
483-9749(主持人 李清):这里的作品都很令人惊艳,你从事的时间很长了吧?(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我进入都这个行业大概有13年的时间。(主):你多大就开始接触了?(许):17岁时我向学校申请出来实习,进入一家原料厂做学徒,每天给从各个矿区来的各种矿物质做试剂,测性能,判断价值,研究土矿的特色等等,从最基础最底层做起。//(主):在潮州,从事陶瓷工作的人很多,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涉猎窑变釉这个少人做的领域?(许):我从小喜欢画画//我当初在原料厂当学徒的时候,原料厂有一家合作的陶瓷厂,经常来原料厂买土,有一天师傅不在,而那家陶瓷厂的土出了问题,于是我代替师傅过去看看。那家瓷厂规模很大,聘请了一大帮的专家学者专门研究红釉窑变釉。他们当时不知道我的身份,觉得我就是个孩子,就跟我说你别走得太近,说那个瓷器近百万元,是整个研究团队画了两年多耗资几千多万研究出来的。当时是2008年,我那时候的工资是一千块钱左右,他们说那个瓷器大概是在80万到100万左右,如果我磕碰到了,那就一辈子都还不来。当时我非常震撼,第一是觉得怎么会有那么精美好看的陶瓷,之前我从来没看过,第二个震撼是在传统的认知中,潮州的陶瓷都是比较评价也比较普通的东西,没想到陶瓷居然还能有价值这个高的。我研究土,研究配方,研究如何制土,那不如研究这种东西,这辈子更有价值,我被这种美所吸引,于是后来在我22岁的时候,我创办了这个艺术馆,从零开始,研究釉类//
有些伏笔,埋了很多年。当年年方十七的许泽荣青春正好,跃马扬鞭。对美的追求,对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使他怀揣孤勇,进窄门,走远路,从而见微光。从一无所知到功成名就,虽然在这条路上走过无数艰难,但对于许泽荣来说,心之所向便是快乐的源泉,为所爱之事付出便是值得。
483-9750(主持人 李清):在你之前,家里有谁也从事窑变釉工作的吗?(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在我之前我的父母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从我开始才研究窑变陶瓷的。(主):窑变釉不是简单的刷刷,它是一个比较高深的少有人涉猎的领域,你一个20几岁的小年轻,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许):我对美丽的色彩非常敏感,当时研究(窑变釉)是零基础,我们家没有制陶的传承//那时候还没有高铁,我坐大巴车到各个陶瓷产区转,//去拜访每一位制瓷人,学习他们各自的经验。因为当时我年纪小,又是外地人,大家对我没有顾忌,愿意教我,所以我从中学到了些皮毛,回来再自己结合。潮州虽然从事窑变釉的人多,但是陶瓷技术,包括好的专家还是不少的,我一家家拜访,汲取众家之长,再在网上搜索基础配方,进行不断的尝试。就这样从零开始尝试//(主):多久之后你才试验成功?
(许):我从2012年开始烧制,直到2013年才基本完善,(完成)从试验窑到成品窑的转换。在小窑烧制样品很简单,但是换个窑炉烧制一些比较大的样品就不简单,单单是从小窑转到大窑我就用了大概八个多月的时候,报废了接近270窑//常规的陶瓷是烧完了就打开窑门让其降温,当时因为自己心比较急,基本上都是早上烧制,晚上我就打开查看结果,这是窑变釉不允许的,而自己又不懂,总是烧完就立刻打开窑门查看。后来由于一次意外事件,非常劳累,我当晚没有回来开窑查看,隔天上午也没有开窑,直到隔天下午才打开窑门,发现成功了。当时觉得莫名其妙,觉得之前也是一样的上釉,同样的材料和造型,用同一个窑炉烧制,为什么之前就一直是失败死循环呢?后来才明白之前自己都太心急了,太早开窑,必须让其慢慢降温,釉面才漂亮,而造型也不会因为太早开窑而炸掉,炸坯//
故事之外,是天机;对于顿悟,是契机。人生的玄机,本就难以捉摸。一切的好运都是过去努力与善意的积攒,许泽荣冬去春来。他的身上,有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有对成败得失的淡然和笃定,这是匠人特有的精神情怀。从一开始作品的图案单一,釉色欠缺,到现在的随心所欲,技术臻熟,许泽荣的坚守,终于云开见月。
483-9751(主持人 李清):从失败走向成功,是你当时最开心的事。那一批的作品现在还存在吗?(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这个葫芦瓶就是当时我研究窑变釉成功的第一批产品,是结晶釉作品,我刚开始做的就是这一类。釉面比较简单,就是不同颜色晶花的呈现,我在结晶釉中放入了含钴的结晶,含铁的结晶,含锰的结晶,让其产生不同的颜色,但它只是一个晶体的变化,没有更多美感的变化。只是初看漂亮而不耐看。//而这个是我最新研究出来的作品,是我十多年来的研究心血,代表了我目前最高水平的釉面技术。//最初的只是技术攻克之后的产品,谈不上艺术品,只是简单晶花的呈现。现在的这个作品颜色和变化更加丰富,釉与釉之间产生的对冲,融合,析晶之后再变化,画面感非常强,很特别的一种抽象美,让人看了之后能够产生直接的共鸣,精神上能产生共鸣的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品。//(主)://这一路走过来你应该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吧?(许):我看了很多国内各个陶瓷产区,目前的现状是年轻人继承的比较少,而传承下来的都是相对比较固守老技艺的,技术上没有进行革命,也就是传承为主,创新较少。我从2016年开始就走出去,参加一些国际展览,接触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很多的专家,//我现在追求的不是单纯地制作花瓶,陶瓷和花瓶只是我的载体,我现在追求的是能够刺激视野,能够让人与之之间交流的漂亮的抽象美的东西,跟我从小所喜欢的相吻合,可能说不上美在哪里,但是看了之后你能跟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现在的许泽荣名声在外,好评如潮,作品多次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多件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展示并被收藏,2001年他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窑变艺术馆。如今担任着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潮州市工艺家居陶瓷协会常务会长的他致力于传播窑变瓷艺技术,弘扬潮州瓷文化成了他的奋斗重心。
483-9752(主持人 李清):你什么时候开办这个博物馆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许泽荣):2015年开始艺术馆进行了装修,2019年就获得了博物馆的称号。(主):当时是怎样的一种考虑和打算?(许):我想通过更多的平台,让窑变艺术作品传播出去。潮州是中国陶瓷之都,但是窑变釉陶瓷是相对比较少的,作为瓷都的一个年轻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东西做出来之后借助各种各样的平台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潮州,知道中国有这么一种艺术作品,这是我(创办这个博物馆)的初衷。(主):接下来自己有什么样的打算?(许):我接下来的打算是“走出去”和“引进来”。我现在每年都会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的专家来中国,和我合作创作作品。他们带着陶艺和技术,我也带着我的窑变技术,两者结合,做一些比较国际范的东西。我现在也准备走出去跟各个国家进行交流,展览和学术的研究,近几年我也经常到各所大学进行讲课,把我自己的心得和技术分享给那些有专业技术的学生们,让他们提升自己的技术。
483-9744(主持人 李清):许泽荣浸淫瓷艺近十载,汲古开今,自出机杼。用新时代的窑变语言,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星空。这是对传统陶艺的继承,也是瓷都年轻一代陶艺者对新时代审美的理解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