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继承了千年传统艺术精髓的潮州麦秆画,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以立体浮雕的手工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平面麦秆画,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厚德潮安》之《郑烨娃:潮州麦秆画的“守艺人”》即将播出。)
(主持人 王漫):美丽家园,厚德潮安。人杰地灵的潮州大地,养育出一代又一代智慧灵巧的潮州人。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文化源泉,滋养了无数的艺术精英。他们用出众的才艺,在艺术的殿堂上,放射出一道道独特绚烂的光芒。
郑烨娃,便是这万丈光芒中的一束光。郑烨娃是中级工艺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研究员、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现在的郑烨娃,从事的是麦秆画的创作。
483-0821(主持人 王漫):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非常生动灵巧,据说都是以麦秆为原材料制作出来的。而作品的创作者之一,就是我身边的这位美女——郑烨娃。你好,我没想到这么古朴典雅的作品居然出自你的手,因为你看起来太年轻了。(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谢谢,我是一名八零后的“守艺人”。守住这门工艺,然后发展传承它,这是我的初心。(主):一根根麦秆变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你学这个学了很久了吧?(郑):是,我从艺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了。//因为我爷爷和我爸爸就是从事麦秆画这门工艺的,我爷爷当时是这门工艺当中一道工序的师傅,但是我爸爸一辈子就是从事麦秆画的研究,从制作,创作到创新。我从小在家里这种氛围中长大的,耳濡目染。等到我长大毕业之后我才系统地学习了麦秆画的工艺。//
麦秆画始于隋唐时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麦秆画艺术在潮州已经相当成熟。出生于工艺世家的郑烨娃,因了爷爷与父亲的缘故,一出生,就置身于麦秆画的环境中。从孩提懵懂开始,目之所及的就是父亲一幅又一幅的麦秆画作品。虽然那时的她对这门技术一片空白,但是不妨碍她将一根根的麦秆当做玩物来丰富自己的幼年时光。稍大一些,有时候父亲会叫她帮手自己简单处理麦秆。在这种不经意的参与中,郑烨娃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门艺术的植根。爷爷和父亲给了她一个特别的童年,也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纯手工制作的古老工艺都不容易,干这行出身的父亲,对这门技艺也是爱恨交加,非常矛盾。一方面父亲对这门技艺的深切热爱,内心深处希望女儿能够传承,一方面出于一个父亲的现实考虑,又不希望下一代延续着跟自己一样的清苦生活。
483-0823(主持人 王漫):从小你父亲就教你麦秆画的制作吗?(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他也没有刻意地去教我。在我小的时候,潮州的麦秆画市场已经受到限制,(以此)维持生计是比较困难的,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父亲是很矛盾的。虽然他有目的性地去培养我的美术基础,包括书画书法等传统美术,但是他又担心如果我将来从事这一行,生计上会有困难,他也是挺矛盾的。(主):他有没有表达过想让你继承衣钵的愿望?(郑):在我小的时候,等到我毕业之后他才表达了如果我有(继承)的想法的话他会系统地教我。//我觉得父亲的矛盾其实也是所有传统艺人的矛盾,因为坚持不容易,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需要一个人一辈子的坚守和投入。我觉得现在我们潮州的手工艺乃至全国的手工艺,传承是一个重点的瓶颈。
每一个工种的人,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迷茫,都可能有过踌躇。父亲的矛盾让郑烨娃有了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她继续画她的画,读她的书,对于年少的她来说,理想与就业还都是遥远的未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故事,悄然变成往事,在懵懂的同时,郑烨娃的人生已经来到了青少年。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毕业后的就业,就不得不摆上了台面进行抉择。对于郑烨娃来说,是选择顺势而下,学习麦秆画,延续父辈辉煌;还是对麦秆画就此别过,拥抱新的生活,这是道需要深思熟虑的选择题。毕竟一个选择,可能就要用一生去承担。在权衡之后,郑烨娃还是选择了以后的人生与麦秆画相依相守。下定决心之后,她开始对此进行了计划与策划。
483-7795(主持人 王漫):烨娃,你最终还是走上了麦秆画创作这条路,当初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去走这条路呢?(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因为我从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对这种东西感情很深厚,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我爸爸乃至像我爸爸一样的老一辈一辈子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在麦秆画的创新和发展上,而因为没有年轻一代来传承而断层了,我觉得那是一种遗憾。所以我就有了发展和传承的强烈想法。(主)觉得之后你也有一些前期的准备和计划吧?(郑):是,从我觉得要全心投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门传统工艺存在很多发展上的问题,于是我有计划性地一步步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原材料的供应问题,风格,市场上等问题。//因为目前潮州的麦秆画还是比较传统的,审美情趣包括作品风格跟年轻人的审美有了一定的距离,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希望将自己的审美,以及我身边朋友的建议进行参考,然后做出一些改变,让麦秆画年轻化一点。
(节目导视:八零后“守艺人”郑烨娃,突破潮州传统麦秆画瓶颈,推陈出新,延续潮州麦秆画的生命,拓展潮州麦秆画新的发展方向。《厚德潮安》之《郑烨娃:潮州麦秆画的“守艺人”》正在播出。)
如果想做一件事,就别问值不值得,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郑烨娃说自己从小在父亲的规划之下生活,有着倔强的叛逆。而恰好是这份叛逆,养成了她不服输的拼劲。一旦决定下来的事,就要尽善尽美尽己所能去完成。这样的一种情怀,使郑烨娃在对待麦秆画上,方方面面不将就,比如对原材料的苛刻。
483-7796(主持人 王漫):(麦秆画创作),我们一般用大麦的麦秆还是小麦的麦秆?(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一幅麦秆画当中需要用到大麦的(麦秆),也需要用到小麦的(麦秆)。但是潮州的麦秆画主要还是以大麦的麦秆为主。//因为大麦的麦秆比较柔软,所以需要表现柔软质感的东西,比如花,花瓣,鸟的羽毛等这些形态(就要用大麦的麦秆),小麦的麦秆用来表现比较坚硬的东西比如石头,树木等。因为潮州麦秆画细切法的手法,切丝法是我们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技法,这也是区分南北方麦秆画的一个重点,所以用到大麦的麦秆进行制作的面积就比较大,用它柔软的表皮进行羽毛等方面的制作,非常细腻。(主):麦秆画对麦秆的要求很高吧?(郑):是的,因为普通的麦秆无法进行麦秆画的制作,//现在北方大麦的种植技术和种植要求,是把更多的营养供给果实,所以麦秆比较脆弱和硬,不适合进行麦秆画的制作。//为了有更好的原材料我也花费了一定的心思,以前潮州麦秆厂原材料就是自己种植的,后来倒闭了,它的原材料后来也出现了供应上的问题,这是这门技法为什么会断层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寻找原始的麦种,然后和一位老师傅合作研发了一种特别的种植技术,让种出来的麦秆能够承受得住麦秆画前期9道工序的摧残。//
厚积薄发的艺术底蕴与足够的灵动储备,给了郑烨娃创作上的得心应手。只是从创作风格到创作题材再到创作载体,郑烨娃都不想单纯地复制前辈,想让传统工艺在此继续生长,就必须打破传统,衍生出新的东西。所以就算是传统的创作题材,郑烨娃也尽量在构图、色彩等方面改变,尽量打造属于自己个人的风格。
483-7801(主持人 王漫):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创作麦秆画作品的?(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从2004年我就开始制作小幅的作品了,2005年开始就有了一些大型作品的创作(主):你父亲的作品应该相对比较传统,你呢,你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郑):一开始我作品的创作也是在爸爸的指导下完成了,所以也相对比较传统,后来慢慢地我就有了自己个人的风格,也即是比较素雅,禅意,简约。//我会从颜色上面做一些突破,在构图上会适当地留白,使之更适合年轻人的审美。比如这幅《水仙》。传统的麦秆画水仙的题材是比较少表现的,传统的麦秆画更多的是松鹤延年,年年有余等喜庆的,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材,水仙比较文雅,现代人更喜欢一些素雅的题材。这幅《水仙》我加入了自己一些创新的元素,比如新材料的运用。像水仙的叶子,我采用了大麦的麦壳进行制作,这是材料选取上的创新,为了达到让水仙的叶子颜色渐变的写实效果,我选用了两种颜色染制的渐变的手法,又加入了烫烙工艺,勾勒出边缘的轮廓,使之非常接近写实。为了表现水仙的层次感,我也采用了前后空间感的半立体手法。水仙的根茎一根一根非常逼真,其实就是用麦秆进行剪贴的,水仙的花采用的是通草的材料。通草是潮州花灯中常用的材料,我结合这种材质的特殊性表现水仙玉骨的通透和品质,再用渐变表现这种特点。花蕊中的花柱上一粒圆珠,这也是我创新的一种制作方法,在大方向和小细节我都倾注了心血,把我的想法和创意表现出来。//
传统的麦秆画,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风物风景、花卉动物,色彩艳丽,画面比较讲究华丽,是一种比较老派的视觉效果。传统性太强反而不利于麦秆画的流通和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吸引讲求时尚和简单的年轻人的眼光,从而延续潮州麦秆画的生命,成了郑烨娃着重思考的课题。自己也是年轻一代,从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入手,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郑烨娃灵机一闪,将麦秆画的传统工艺精髓和书签、手机壳、冰箱贴、加湿器等现代生活产品相结合,创作出一批价廉物美、精致度不输传统麦秆画工艺品的文化创意作品,不仅在传统技艺上创新,也适应时代变化发展而创新。这样一来,麦秆画的崭新发展思路就打开了。
483-7797(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因为我想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使之年轻化生活化一点,所以我把麦秆画的技术和手机壳相结合,为了使之年轻化,所以我加入了一些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的干花元素,使(制作出来的手机壳)更适合我们现在的审美。你看,蝴蝶就是用麦秆画的工艺制作出来的,虽然小,但是精致,体现了麦秆画的精髓,整个构图非常年轻化,活泼。//我还创作了日用的杯垫,潮州市茶文化之乡,每天与茶的接触非常频繁紧密,这个(杯垫)作为手信礼品也是非常适合的,我将麦秆加入了这个载体中,这个上面的图案都是用麦秆进行制作的,包括蝴蝶,花等,都非常有质感。我又考虑了实用性的问题,麦秆怕水,不能长期接触手,所以我在杯垫上加了一层滴胶进行保护。//(主持人 王漫):这些东西推出之后,市场反应如何?(郑):手机壳是非常热销的产品,杯垫是送礼佳品,有合作商大量订购,近期我还制作了一些麦秆包包,非常适合年轻人。包包的里面采用布艺,非常实用,外面的图案主要是用了麦秆进行表现,再加上滴胶进行保护。一般的包包都是布的,我用了木质的,跟麦秆结合会显得更有质感,使之不会撞包。//
郑烨娃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培育,也没有辜负父亲对她的期待。三代人都跟麦秆画打交道,郑烨娃深切地感受到这门技艺的短板,作为一种纯手工的产品,价位和工值不成正比,这导致了它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大家对这种工艺认知度不高;最重要的一点,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人才断层问题。如何更好地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才是让麦秆画焕发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灵丹妙药。于是,郑烨娃走进校园,教授学生关于麦秆画的课程;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着力于麦秆画的推广和传播,研究与创新;更是打造以工艺为主题的客栈,让入住的客人能够亲身体验麦秆画的制作,集合多方资源,打造住、学、游、研全方位以文化为主线的研学路线,助推潮州传统工艺的传播发展。
483-7797(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其实我很希望不止是在产品上的创新,更希望在传承上也是有创新的。麦秆画的传承一般都是师传徒,是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几等,现在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当(麦秆画)以专业课进入校园的时候,我进入了校园进行技艺传播,这是我从2012年就开始着手的一件事。另一方面我也希望(麦秆画)能更大众化,我将麦秆画打包成可以DIY的材料包,附上视频,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材料包和视频,能够制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作品,这是我想要的,更加能开枝散叶,更加大众化,更加普遍的一种(传承)形式。
483-7800(接7797)
(麦秆画工艺美术师 郑烨娃)://我有一个方向,就是如何将麦秆画结合更加年轻化的语言传达,就是以IP形象进行传达,用3D技术制作IP,然后结合麦秆工艺制作出3D立体的个人形象,这就能用更年轻的形式对麦秆画进行推广了。
(主持人 王漫):人生最好的境不是诗,也不在陌生的远方,在于平静下来去发现:眼前熟悉的一切皆心之所系并且自己也愿意与之相守相依。希望通过郑烨娃等年轻一代的努力,潮州麦秆画能够欣欣向荣,长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