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做缶,很多人的记忆仍停留在电影《人鬼情未了》的经典镜头:悠扬的旋律中,男女主角手把手捧着陶胚,随着泥盘旋转……简直是浪漫到了极致。那么,现实的制陶究竟是怎样的呢?《行行看看》,我们来体验一回做缶人的酸甜苦辣。(出头镜)
【出《做缶人》的前节唱词】
00028父母唔惜奴,放仔玩缶土。从邢小卫这一首《做缶人》的唱词中,我们似乎能听出做缶的几分艰辛。实际上在潮州,许多做缶人自从选择这份职业开始,就注定了要与艰辛为伴。那这一期的节目,我们就专程来到潮州的信靠龙窑,来看看做缶究竟是怎样的一番体验呢?走!
唱着《做缶人》的是邢小卫,他是信靠龙窑的第二代当家人,从一个理工男转变成做缶人,已经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来,一手陶土一手胚,做缶已融为小卫的生活。
00030我后面这位戴贝雷帽的兄台是小卫吗?过去问一下。你好,你是小卫吗?是!你好,哈,没办法握手,换一只吧。我们今天来信靠龙窑看看怎样做缶,你带我们参观一下,可以吗?当然,欢迎。
在信靠龙窑,各式大小陶罐随处堆放,阳光下折射耀眼的光芒。穿行其中,好似是在游览一个陶艺博物馆。
古朴的陶器是怎样做出来的?小卫从原料开始,开始带舜鑫来一段陶艺之旅。
00059这就是最基本的陶土。那这个是由什么组成的?陶土里面的主要含量是铁、硅、铝,大部分是这几个元素。做缶的土是有一定讲究的,如果含硅量太高则太软不耐火,如果含铝量太高温烧不熟。那要如何看含铝量是否适中?我们有一个很土的方法,这块比较坚实,泡水后一捏,越捏越干,说明含铝量高和耐火;如果是越捏越软,就说明含硅量高,则不耐火。
陶土混合搅拌制成泥,便可制坯。机械制胚兼顾产量和质量,但千篇一律缺乏生命力和艺术性。小卫推荐的是传统的成品工艺:盘泥条,即纯手工捏制。盘泥条可随心造形,但老手艺绝非一时半会就能练就!舜鑫现场拜师,从底做起。
00036(4:00)这只手顶着,这边的手捏起来?陶土要盘在手上,里面的手指要伸直。哦,看着容易,学起来就难了。//断了!//没法照你这么来,我捏成这样可以吗?这样捏不起来,等下就塌了。阿伯连着做起来,看起来就很漂亮,我做得乱七八糟,赶紧补一下。
阿伯看不下去,拎上陶土过来救场。一开一合的反复捏合,三两下就把舜鑫捏坏的地方修复好。
00036(6:10)捏起来收口的地方还很漂亮,一道一道像饺子一样。老师傅的工夫果然不一样。我刚才做得歪歪的,被你一修好看多了。哈!
见舜鑫好奇,阿伯又放了一招,教他敲缶,是把半成品的陶胚打结实的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如果两手配合得不好,也极易敲裂胚体。
00047今日我是用了非常短的时间体验了一下敲否,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两把锤子有点重,所以没一会儿手就开始有点酸,当然对于阿伯这种几十年工龄的做缶人来说,拿这两把锤子简直是轻而易举;并且他还成天要在这里转圈,我才转了一会儿就有点头晕,阿伯在这里转了几十年,这种艰辛可想而知。
盘泥条适合大件陶器的制作,想做一些精细别致的小工艺,需要用到拉胚工艺。归中、开孔、开底、拔高、塑形,小卫做起来是一气呵成。舜鑫坐上凳子,准备小试牛刀。
00079(0:47)找到节奏之后,跟着它转就容易点。其实泥有它的泥性。//要了解它的脾气,要人、手、泥三者合一。//(2:00)已经接近个碗,我不是接近个碗,是接近个盘。(2:23)我给你修一下吧。
终于,小卫也看不下去,出手了。
00079(3:08)看人家手拉好像很容易,很有趣、很浪漫,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很吃力的。好,盘子成品了。哇,谢舜鑫和邢小卫共同合作出品的手拉盘。人家做手拉壶,咱做成了手拉盘。
陶胚成型晒干之后,等待的是窑火的高温铸就。从制作区出来,小卫带舜鑫往龙窑方向过去,期间不断有工人挑着已经晒干的陶器进入窑内。这是一条长约60米的古窑炉,是1992年邢小卫的父亲邢宋明从村集体盘下来作为生产利用的,几十年不间断的炉火萃烧,龙窑历久弥新。
00087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龙窑。看起来前面像个灶门,窑和灶相似吗?是,但灶很小,这个很长的窑体,叫斜卧似龙。它其实很像一条龙的脊椎,咱们中国人又喜欢龙这个大气的名词,那么就赋予它叫龙窑。
龙窑是中国江南地区原始烧制陶器的一种窑炉,最早始于商代。作为南国瓷都,潮州的龙窑曾经遍地开花。工业现代代进程中,绝大多数龙窑被快速淘汰,信靠龙窑是少量存在使用的活龙窑。
00087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的龙窑依然还在使用,且活着,主要是出于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潮州作为“中国瓷都”,陶瓷的发展史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要见证每个环节,虽然现在的陶瓷产业日新月异,也很高科技,但是如果龙窑的历史记忆都没了,那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为了这种非遗的技艺能够展现给后代,我们还是坚持使用它。
与燃气窑的稳定可控不同,龙窑有着许多不可控性。依赖人工,柴草、火候时刻影响着成品的质量。烧窑时,各种元素在窑中剧烈反应,氧化、还原不断交替,因而古法制陶的一大特色便是窑变,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00090来到龙窑里头发现这个龙窑还蛮宽阔的,站两个人也没问题。长是六十米,宽大约是两米,乘以两米高。整条都这么大,还是越往后越大?前面窄,宽度的后面基本都这样,呈喇叭状。看起来有点像是一个防空洞,不过窑里面的内部结构就非常奇特,比方这个墙体的颜色有些渐变,来到上面全都白花花了,这是什么现象?这是因为烧柴火,里面有钾、钠、磷的元素,它们在高温的情况下会玻璃化,形成了这一层玻璃。
此刻,窑洞内已经整齐有序地码好器物,从大酒缸到各式小巧玲珑的玩意,龙窑接纳了前段时间师傅们辛苦创作产出的作品,舜鑫刚刚完成的处女作也在其中。装窑、封窑之后,经过72个小时炉火的萃烧,陶器得以浴火重生。
00090(2:45)但我看龙窑的走势整体是有坡度的,但这里面的摆放却是很笔直的。是垂直的,要不然烧起来会倒,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就是解密龙窑里面的秘密,虽然我们了解的东西还是很少,但是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也是深入到龙窑里面,看到了龙窑的内部结构,虽然今天无法感受到烧窑的过程,但是大家通过节目,可以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看看烧窑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后有机会,小卫可以带大家看看烧窑和出窑的过程。好,欢迎。
(出尾镜)在信靠龙窑,舜鑫除了体验一回做缶的乐趣,还见识了龙窑装窑的过程。在下一期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龙窑的探秘,看看烧制及出窑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