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潮安区库 > 专题片

柴烧的诱惑

2018-10-20 20:00:00 来源: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在陶瓷的烧制工艺中,柴烧是最为古老的一种,与现代的电烧、气烧相比,柴烧成品率低,烧成的瓷器具有独一无二的斑纹釉色,特有的“稀缺美”让柴烧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一期的《行行看看》跟舜鑫一起,到信靠龙窑感受一回柴烧的魅力。(出头镜)

078嗨观众朋友大家好,大家还记得我们上期节目的约定吗?我们约好这期节目继续在信靠龙窑看出窑的过程。经过了三天的高温煅烧之后再经过三天冷却,现在的龙窑可以出窑了,我们去看看陶罐在出窑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080好,咱们现在进到龙窑里头,看看出窑是怎样的。我已经是进到龙窑里面了,光线相对就暗下来了,但是进来之后第一感觉是里面有些闷热,虽然是冷却了三天,但可能是龙窑相对密闭,又或许是陶罐还存有余温,所以进来后有点像是进到桑拿房的感觉一样。找一下小卫在哪儿?

0800:50)小卫,在忙啊?给我们介绍一下出窑的情况吧,这已经是出窑了吧?是。我一进来还热热的,大概温度是多少?大概有四十多度,而且是干燥的热。和夏天外面的湿热不一样,是的,很容易就满头大汗。那你们在这里头工作也不容易,我刚进来的时候你在敲什么?这是我们烧出来的陶罐,因为烧的时候是一个叠着一个,有时候就会粘在一起,我在给它们分开。//跟我们上一期的节目对比最直观的就是陶胚经过烧制之后颜色发生了变化,并且摸上去也还有余温。其实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就是你所说的颜色,还有一个是入窑的时候是到这个地方,烧好了是在这个地方。缩小了?缩小了大约12%13%。陶胚竟然会缩小?不是热胀冷缩吗?因为烧的时候水分流失了,分子水、结晶水都没有了,所以变小了。

一个个分离出来的陶器被陆续搬到窑外,这一窑的烧成率大概有80%,小卫说,这个烧成率算高的。柴烧是最古老的烧制技艺,在柴火的作用下,陶胚中含有的天然色彩颜料会在陶器上方形成一层薄釉,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图案,在特定火候下还会形成斑驳点状的特殊效果,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窑变”。

0802:41)我们在出窑的时候偶尔会发现一些窑宝,因为成品率低,往往有些变得非常出色。

带着隐约的期待,骆志敏一头扎进窑里“淘宝”去了。

085志敏,看你心满意足的样子,淘到宝贝了?嗯,整个器型不错,从落灰跟整个完整度都不错。看起来也很古典。是,还不错吧?像这样的作品多吗?也还好,上面有一些在我工作室那里。那上去你工作室看一下。好!

骆志敏是信靠龙窑大学生创业平台的追梦人之一。来自河源的他是雕塑专业毕业的,在这里他已经呆了三年多。依靠龙窑搭建的大学生创业平台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他选择这里作创业的起步。

在骆志敏的工作室里,错落摆放着许多的作品,既有类似卡通猫的造型,也有其他的艺术造型,其中最多的就是茶具及其衍生品。从龙窑出来,裸烧无法预计的着色和纹路,对玩家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0882:03)像这个釉色是柴木灰落在上面形成的釉面,肌理的斑驳,呈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现在市面上对柴烧纹路感兴趣的人多吗?其实是一个小众的群体,人数倒不多,但还是有喜欢的人。

三年的碰撞,积累下来的买家大多是来自一线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但陶艺把玩不是人们生活的刚需,所以时有时无的收入正动摇着骆志敏坚持的信心。

0913:06)这个行业,能否继续坚持下去?不好说,比较难去坚持,坚持到现在三、四年起色是很缓慢的,无法预测到后面会怎样。

与根不在潮州的骆志敏相比,2018年从广州美院陶艺专业毕业的苏子炜,是凤塘本地人。借着创业平台,子炜去年在龙窑旁边弄起了个人的陶艺工作室,将它布置成一个专属的展厅。

1011:38)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创业是带有冒险性质的工作,对我自己而言,我喜欢自由。

和骆志敏一样,苏子炜同样面临着收入不稳的问题,但家在这里,柴烧和手工,让他看到的更多是希望。

1018:50)每个月存点钱养活自己还是可以的,就是不太稳定。//手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只是我们国内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日本这方面做得挺好的。

苏子炜将自己的作品定义为“实用器皿”,即有艺术造型,兼具收藏与实用的柴烧器型。本着务实的态度,现时的创作必须考虑实用价值才容易打开市场。

103这把壶是我自己的原创。做实用器皿首先考虑的就是功能实用,所以壶身采用的是简洁、简约的器型,在这个基础上我把它的把手换了自己的语言,也符合人体工程学,拿上去很舒服。

苏子炜选择龙窑,也是看中柴烧的魅力,古朴自然的草木灰釉,对做陶艺的人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致命诱惑。

1016:42)我们这条龙窑是潮汕唯一一条“活着”在烧的龙窑。大家慕名而来都是对柴烧感兴趣,刚好我这边也是做一些跟柴烧相关的器皿。//他们经过这里,看到我的作品,也对柴烧感兴趣;看见你的东西不一样,就会了解你,去关注你,慢慢就会收藏。

柴烧陶艺的千变万化,成为做缶人的一个历史情结和情感纽带。信靠龙窑,为有着共同爱好和理想的做缶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业平台。

1141:28)我从广州回来其实就是为了龙窑的非遗技艺能够得到发扬,但是当我回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局限性:第一是因为专业的缺失,毕竟需要一些现代的审美或者是美术基础去支撑,后来我认识到,如果有更多相关的人才参与进来,对这个传统技艺的发扬会更好;第二个原因是我去到外面,比如景德镇、德化、佛山,看到他们那里年轻人的氛围非常好,陶瓷的艺术氛围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年轻人留得住,许多的艺术生在那里能站得住脚。

115我们希望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不仅是民间,也不仅是艺术,而是任何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伯伯或是高校的艺术教授,都可以在这个地方参与创作,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平台。

植根传统,依靠创新,让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在邢小卫以及众多“做缶人”的共同努力下,信靠龙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信靠龙窑文化博物馆”也入列市博物馆之城纪念馆。备受艺术界注目的龙窑越来越吸引外界的眼光,陶器制作技艺的交流与传承默默上演。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做缶人”会迎来人生更多的小春天。

【邢小卫吉他弹唱】做缶如做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