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察巷12号,湘桥区上西平路的一座老房子,大门上挂着一块“光荣烈属”的牌匾。很少人知道,这里深藏着革命烈士柯国泰的一段往事。
近日,在西湖街道文化站站长李若莹的指引下,记者敲开了这座老房子的大门。82岁的柯加辉老人接待了我们,他是柯国泰的胞弟。“我们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才迁到这里,几年后兄长就去参加革命,在这里住的日子很短暂。”柯加辉说。
1924年,柯国泰出生在潮州市区羊玉巷,1935年随家人迁居至刘察巷12号。1936年,柯国泰考进了校址在潮州西湖的潮安县立中学。当时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的时期,柯国泰在读书的同时,也开始关心祖国的命运,并逐步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在校期间,他带领同学编辑刊物、开办夜校宣传进步思想,在组织学生运动和坚持抗日救亡的运动中,他逐渐成为一个有着明确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柯国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但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为家人所知。
随着日本侵略者南下的步伐,潮州面临沦陷的危险,考虑到国外有亲属,柯国泰的父母做出了举家迁往马来西亚的决定。此时,年仅14岁的柯国泰却提出与祖母留在潮州,不随父母一同出国。“母亲事后回忆,当时家里人百般劝说,兄长都不愿意去。”柯加辉说,直到后来柯国泰被捕,家里人才明白他放弃与家人外出避难是为了参加革命。而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与柯国泰这一别,再次相见已经是11年后。
由于战事的影响以及自身工作的需要,在父母双亲前往马来西亚后,柯国泰甚少与家里人联系,在这漫长的11年间,也仅仅通过三封书信。“现在距离太久了,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大致记得这三封信是他在大学读书,随学校回迁上海以及逃往台湾期间写的。”柯加辉所说的这三封信,正好反映出柯国泰那些年的革命历程。沦陷期间,遭到叛徒的出卖,柯国泰是共产党员的信息被日本侵略者所获知,日军曾两次派人到刘察巷12号的家中搜查,但因找不到相关证据只能作罢。“直到这个时候,家里人才知道他是搞革命去了。”柯加辉补充说。
1943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组织派柯国泰到暨南大学(当时校址在福建建阳)读书,为了筹措学费,柯国泰给家里寄出了第一封信。收到信后,家里人几经周折才将学费送到柯国泰手中。到了暨大之后,凭着其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柯国泰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上海,立即将此消息通过书信告知家中,这也就是第二封信的由来。到了上海之后,柯国泰曾任暨大学生会主席,主编《中国学生导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成为暨大学运领导人之一。鉴于他受到国民党的注意和监视,1947年5月,经党组织决定,他离开学校,转移香港,是年9月又转到台湾彰化,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此期间他又寄出了第三封信件向家里人报平安。
1948年夏天,柯国泰没有告诉家人就悄悄返回家乡,重新走上革命征途,之后参加凤凰山游击队,任文化教员、连副指导员。随后调到中共潮澄饶平原工委负责学运工作,并兼任平原工委机关报《海啸报》编辑。1949年5月9日,柯国泰领导并组织澄海中学青年学生100多人上凤凰山参加游击队,震动全潮汕。1949年7月初,柯国泰在澄海程洋岗仙美渡口不幸被捕,并转押潮安监狱。狱中,他坚贞不屈,尽管国民党反动派用尽酷刑,却无法使他屈服,遂把他押回家中,在其母亲、弟、妹面前灌三合水,但他坚决不泄露革命秘密,视死如归。1949年8月28日,柯国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潮安县城(今湘桥区)南较场,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