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库 > 新闻报道

有新意!乌洋乡村灯光秀 点亮传统工艺新风采

2021-07-09 10:03:44 来源: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点击查看原图

近年来,在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下,潮州多个村落村居众人筹款集资改造升级乡村面貌。今年赶在正月民俗活动前,浮洋镇乌洋村组织村民捐款美化村居面貌,乌洋后巷热心青年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布置灯饰,亮灯工程如期完成,吸引众多村民及周边观众欣赏。

点击查看原图


现场村居内外装饰一新,而且今年还将后巷“特产”之一的竹器纳入展示内容,让今年的民俗活动有了一层不一样的韵味。

点击查看原图


据了解,后巷的竹器是该村落一大传统手艺,源远流长。过去的手艺人,秉承传统农耕之余编织竹篾,以补家用。

点击查看原图


后巷竹器,品种繁多,门类齐全,按其用途,大致分为:农用制品,如筐、戽斗;生活用品,如吊篮、吊箕、土筛、竹扇、竹笠、鱼盘、筐头、揽椅(也称“粿炊”,分“脚”及“顶”,成套)等。

点击查看原图

浮洋镇乌洋村村民 陈树彬:后巷竹器,所用材料多为绿竹。过去,交通工具落后,需步行到潮州府城下水门等地购买绿竹。一百多斤绿竹,肩挑步行而回,其艰辛,可想而知。那个年代,成品竹器,不像现在有卖家上门收购,需肩挑竹器制品,到外乡挨家挨户,吆喝叫卖。那时候,后巷除了编织竹器,还有“补箩”、“补筐”技艺。哪家的箩、筐破旧残缺,后巷竹器师傅便上门修补。这也成了竹器师傅谋生的另一手艺。

点击查看原图

浮洋镇乌洋村村民 陈汉明:老一辈说,一把“厚刀”当两亩田,有这把“厚刀”就可以度生。以前,到其他村相亲,大家听了都说后巷不错,后巷是个工夫乡。

△传统起篾青的方法

点击查看原图


岁月流逝,由于竹器制作费时费力,所以目前村里从事竹编工艺的师傅越来越少。同时随着市场对竹器的需求变化,后巷打造的竹器类别逐渐减少。

点击查看原图

浮洋镇乌洋村村民 陈树彬:现在主要做的是,筐头,吊箕,揽椅, 鱼盘,鱼生盘。

点击查看原图


市场推动着传统手工艺一步步改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人能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一项工艺,在今年村里举行的民俗活动中,村民们集思广益,精心制作、挑选后巷竹器,装扮上灯饰进行集中展示,让质朴的竹器多了几分灵动,让传统工艺焕发光彩。

点击查看原图


在展览上还展出了许多以前祖辈们制作的竹器。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浮洋镇文化站站长 林培强:过去后巷的竹器手工艺人心灵手巧,勤劳刻苦。现在,通过竹器工艺展现,向年青一代昭示工艺文化,希望青年人了解竹器传统手工艺,学习先辈勤劳刻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潜移默化于生活、工作中。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