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代表着喜庆,潮语灯与丁同音,更有一番寓意。以前逢年过节,潮州家家户户挂灯笼,宗祠宫庙,商业铺户,更是张灯结彩。现在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挂灯笼这一习俗。
在潮州,提起灯笼,很多人都会想到灯笼世家“黄合利号”。82岁的黄荣森老人,是第十代传人。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繁荣的灯笼产业日渐失色,但看到父亲对这行当的执着和坚守,黄秋权坚定接过传统灯笼制作的担子,成为祖传黄合利号新一任掌门人,也成为"潮州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黄秋权告诉记者,“黄合利”灯笼是传统灯笼典型的代表,大红字号,淡黄色油纸,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
“黄合利”祖传制作技艺非常繁琐复杂,整个灯笼需要十多道工序:原料制作→削竹片→编织灯笼坯→修脚→做样定型→砂光→糊纸→画花纹起线→写字→彩脚→上桐油→加装饰件等等。最重要的是修脚、写字,上桐油要看老天的脸色,不够光亮都要从头开始,道道是法,这就是潮州灯笼制作关键所在。
写灯笼,要熟悉姓氏、宫庙、祠堂、商铺、婚丧、喜庆等灯笼字的各式写法。“黄合利号”有一本祖上传承下来的灯笼字谱,包含一百多个姓氏的字样,尤为珍贵。
十几年前,黄秋权全面接过父亲灯笼制作生意。他制作的灯笼式样繁多,常见的有传统的冬瓜形、葫芦形、柿饼形等等,同时还推出适应现代装饰的新款式新样式。
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潮州灯笼也不例外。曾经辉煌的灯笼铺,仅剩下黄秋权和父亲仍在坚守。
“做得辛苦,利润也薄,但会坚持把手艺传承下去。因为火红的灯笼,是潮州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黄秋权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