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在潮州》系列报道。金山,位于市区北隅,韩水西畔,位置得天独厚,风光旖旎。千百年时光更迭间,无数学子文人来往于此。“韩水增辉熏桃李,金山灵气育英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粤东教育名山。
宋大中祥符年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大规模开辟金山,使其日渐成为观景胜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勒石于此,“始开金城山记”“第一山”“拙窝”“清辉同趣”....一幅幅摩崖石刻带着光阴故事和先人智慧,历经风雨沧桑留存至今,向世人展示着府城千年前的人文盛况。
市金山实验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 蔡晓丹:“拙窝”是宋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题书。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第一山”这三字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手,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所以此石刻极具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展示了金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山开辟后的千余年里,这片学士乐土上滋兰树蕙、桃李芬芳。明代天顺年间,潮州知府陈瑄在金山上创建“玉华书院”,又名“北山精舍”。
晚清时期,潮州教育相对于以广府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还是比较落后,对此,总兵方耀拨出一批款额,兴建、重建包括金山书院在内的一批书院、私塾。陈维岳、廖廷相、吴道镕等相继到金山书院担任掌教,在教学内容上开始注入朴学或实学的成分。作为当时潮汕地区的一流书院,金山书院的师资和生源无不出类拔萃。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吴榕青:到了清朝末年,根据《岭东日报》的记载,潮州的教育无论是在全省或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的水平。金山书院是以高水准的办学还有鲜明的学术导向而驰名的。当时它是面向潮州府九个县招生。招的全部是优秀的秀才,也就是生员。
兴学的同时,方耀以其远见,为各书院筹措办学资产,其中金山书院最为丰厚。如今,金山上尚存六块光绪十八年立的“潮州金山书院租业碑”,记载了书院在饶平、澄海、汕头等地的产业。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吴榕青:包括在饶平跟澄海的那些沿海的塭田、沙田,还有在汕头买了行铺,可以收铺租,还有在沿海一些渔行等等,作为经费。
从清末到民国,金山书院先后易名为潮州中学堂、省立潮州中学、省立潮州金山中学堂等,也正是在此期间,造就、影响了以温廷敬、饶锷、饶宗颐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学者。民国时期,金山作为新文化的沃土,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莘莘学子立德修身、立志成才。
市金山实验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 刘霞:著名的张竞生博士就是金中的第一位海归博士校长,他从法国留学归来时就主张男女平等,倡导男女同校,向社会招收女学生,第一年就招收了八名,开创了潮汕地区男女同校的先河。在办学理念上,张竞生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增设外语、算学、生物等实用课程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经常鼓励学生通过游泳来锻炼身体。
风卷云涌的革命年代,李春涛、杜国庠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任教金山中学,在新思潮的启蒙下,洪灵菲、梅益等学子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肩负起救国救民的使命。
市金山实验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 刘霞:比如非常著名的左联六杰,就是从金山培养出来的,后来还有一部分金山学子到了凤凰山进行革命,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当中。1949年10月23日,解放军进入潮州城,我们的金中师生是亲手绣了两面五星红旗,一面是在金山上,一面是在西湖那里,冉冉升起,迎接潮州的解放。
悠悠历史,岁月如歌。如今,金山之上依旧草木葱茏、书声琅琅,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市金山实验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 蔡晓丹:作为金山人,我们将不忘初心,严谨治学,立德树人,为党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希望我们的金山学子,能够奋发攻读,全面发展,为校争光,为国成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