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最具特色的题材之一。潮州靠海,作为渔民喜爱的吉祥物件,龙虾蟹篓传达出当地百姓对江海中水族的喜爱之情。一个龙虾蟹篓,更是潮州木雕艺人高超技艺的体现。龙虾蟹篓究竟长什么样?在艺人们的手中,有无数种可能。
刀起刀落,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慢慢变成一个蟹篓的形态。广济桥上的非遗集市中,这名年轻潮州木雕艺人的身影,引起不少游客的注意。
游客:很震撼,这个美女看起来很柔弱,但是每个动作又很有力量,而且很精巧,整个看起来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游客:潮州这边的文化底蕴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而且艺人都是新人辈出。
陈嘉是一名90后,学习木雕技艺已有13年。从小在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对木雕有着浓厚的兴趣。
潮州木雕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嘉:从小就看我爸爸在做木雕,以前我的玩具就是木屑,所以也觉得很神奇,能够把一段木头做成一件艺术品。
在陈嘉父亲陈培希的木雕展馆中,大大小小的龙虾蟹篓形态各异,各有千秋。这件《九九归一》长约2.1米,9个篓结构紧凑浑然一体,19只龙虾、40只螃蟹分布其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培希:《九九归一》这一段木材2000多斤,直径是70多公分,做到现在剩下七八十斤。 树皮在做的过程,我们说就是很妨碍刀,难度就是做到哪里设计到哪里,又要布局比较好又要有层次,几个篓的分配要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陈培希从19岁开始创作木雕,师傅就是父亲陈舜羌。1957年,陈舜羌和张鉴轩创作了立体通雕《蟹篓》,获得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铜奖,这是潮州木雕第一个世界级奖项,也让潮州木雕蜚声中外。
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培希:我父亲以前做的是31厘米高,变化到现在是2米多高,从一篓做到两篓三篓四篓五篓六篓,篓中篓。
把实心镂空,把木头变活,把瞬间再现,把艺术升华。蟹篓没有固定尺寸,全凭艺人的灵思妙想。80后陈树远创作的这个龙虾蟹篓,高仅有12厘米,4只虾、9只螃蟹妙趣横生,生动逼真。
工艺美术师 陈树远:篓篾是小到0.5毫米左右,所以在用刀过程,刀要非常锋利,如果雕错一刀,篓就作废了。 一些是自己做出来的刀才可以雕,要用台灯凑得很近,甚至有时候雕刻时间太长的话,眼睛都看得模糊了。
匠心筑梦,精益求精。在近50年的实践中,辜柳希突破前人传统,摸索出高档硬木雕刻技法,并成熟运用到工艺创作中。这件《三层龙虾蟹篓》高3.28米,采用质地坚硬的花梨木雕刻而成。径路分明的竹篓、张牙舞爪的80只螃蟹、姿态各异的30只龙虾,还有纵横穿梭的海鱼、翻腾的浪花,呈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
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辜柳希:包括徒弟、师傅加起来6人做了6年的时间,从6.8吨,做到现在剩下580公斤。雕法技法就更多,因为樟木雕刀是很平常的,一般在18度至23度就相当好做,做硬木的话没在36至38度的刀刃,根本就没办法做。
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艺人智慧和灵感的结晶,是一代代木雕艺人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珍之作。在辜柳希看来,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辜柳希:老前辈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文化底蕴相当浓厚,你怎么去探索,怎么去发展,怎么去继承,做到精、巧,不断创新。
正是一代又一代潮州木雕匠人的推陈出新,才成就出这些玲珑剔透、精致生动的艺术珍宝。如何更好地把潮州木雕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