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大朗镇库 > 新闻报道

时尚·电商促大朗毛织微笑延伸

2021-06-01 15:30:21 来源:东莞日报

  2015年是纺织服装行业深入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随着纺织经济迈入“新常态”,如何借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东莞市大朗镇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毛织行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今年全面打响了毛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攻坚战,并确定今年的主题为“产业提升年”,认真做好“毛织+电商”、“制造业+机器人”、“服务业+品牌”三道“加法题”,加速建设十平方公里的毛织商贸城,全力推进毛织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与此同时,大朗镇还坚持“政府推动、协会承办、企业参与”的运作模式,在务实、节俭、高效的办展基础上,致力把今日正式开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简称“织交会”)打造成为“时尚”与“电商”共赢的毛织盛会。

  毛织产业 借助“互联网+”

  从1979年率先承接香港毛纺织产业转移开始,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大朗人承天时、禀地利、聚人和,硬是凭着一股子创新劲儿,让毛织产业已成为了大朗“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而大朗也因此跃身为“中国羊毛衫名镇”、“中国毛织纱线集散基地”、“中国电脑针织横机集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中国毛织文化艺术之乡”……

  当前互联网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消费的模式。纺织服装行业如何借助于“互联网+”,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早在2012年,大朗镇委、镇政府便提出了“两城一区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并携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编制《大朗针织毛衫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近几年一直在全力打造“大朗价格、大朗标准、大朗市场、大朗平台”四个“大朗元素”,构建大朗毛织新格局。同时,努力做好“毛织+电商”、“制造业+机器人”、“服务业+品牌”这三道“加法题”,促进大朗毛织产业从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大朗毛织特色产业的“升级版”。

  转型升级 三道“加法题”

  “毛织+电商”。成立东莞市大朗电子商务协会,专门设立2万平方米的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推动3300多家毛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15年,大朗镇设立200万元的毛织电商专项扶持资金,鼓励近200家企业上线“大朗毛织”阿里巴巴“淘工厂”专区。今年前三季度,全镇毛织类电商交易额35.5亿元,增长60.2%;全镇毛织跨境电子商务销售额总额约3.2亿元,大朗镇电子商务呈现高集聚度、高发单量、高销售额“三高”发展态势。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被市政府认定为“东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大朗产业园”,并获评“中国毛织服装电商品牌孵化基地”。

  “制造业+机器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朗毛织业因为率先实行“机器换人”。如今全镇数控织机使用量已近5万台,集聚了近20家数控织机生产企业和近100家数控织机销售企业,成为全世界使用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助推大朗毛织实现了工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120亿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190.6亿,工人数量从2009年的超过12万人减少到现在的9万多人,产值用工比是2009年的2.1倍。

  “服务业+品牌”。随着工业的有力推进,“大朗品牌”发展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升,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大朗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0个,其中毛织名牌名标14个,并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大朗”和“大朗毛织”区域品牌进行了注册。如今,大朗毛衣年出口意大利、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

  完善平台 办好“织交会”

  大产业,必须要有大平台。为了实现毛织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大朗镇不断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毛织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三届,且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效果一届比一届好,影响一届比一届深,成功完成了从“地方性”走向“全国性”再到“国际性”的完美蜕变,成为大朗毛织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大朗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今日起至本周四举办的第十四届“织交会”,主会场展览面积近12万平方米,展品覆盖毛衣、机械、纱线、辅料及配件等全产业链。围绕“时尚·电商”这个主题,展会期间将上演毛织服装设计大赛、毛织服装网上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动态发布、流行趋势静态展示、毛织风情节以及展客商交流对接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以《时尚织城·收获》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共收到来自意大利、北京、香港等多个地区的参赛作品共573份,稿件数 量稳步上涨,大赛的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

  作为本届活动的重头戏,本届展会还结合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突出大朗毛织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大朗毛织产业的创意设计水平和市场发展前景,拍摄了第二部产业微电影《织城梦想之织越时空》,并在“织交会”开幕前进行了首映,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共鸣和好评。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