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市城乡规划局官网公布了《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并将东莞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
按照《总规》,东莞将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塑造功能清晰的经济区格局,以经济区统筹打破行政区藩篱,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实现从“街镇组群”走向“都市区”,从“中间城市”走向“中心城市”,从“世界工厂”走向“创业乐园、宜居家园”,加快实现高水平崛起,成为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中心组团”由莞城、南城、东城、寮步、大岭山、大朗、茶山、松山湖八镇(园)组成。我市提出,将对中心区进行扩容提质,形成主城区、松山湖、生态园三位一体的城市布局,进一步提升首位度,把中心区建设成为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中心。
提升首位度
“同类型经济区一体化”是东莞确立“一中心四组团”城市格局的出发点。我市将根据各区域、各镇街的资源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以“经济区”的概念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分布、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从而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大组团式经济。
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功能划分,“建设高品质城市中心”是中心组团的发展定位和主题。位于城市中央核心区域,这是中心组团的先天优势,然而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中心组团”也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事实上,“中心”的归属更要看其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辐射能力。
东莞城市总规指出,目前中心城区龙头地位不明显,集聚功能不突出,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要增强“中心”效应,就要进一步提升首位度,让中心组团真正成为东莞城市的首善之区。
提升首位度,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发力。当前我市规划了八大市级战略性产城融合区,其中市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区、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区、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三大战略性产城融合区就位于中心组团,一个区域几乎占了总数的“半壁江山”。
通过三大产城融合区,中心组团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这必将有利于吸聚更多高素质人才到东莞就业创业,从而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规划》草案对未来15年我市人口发展作出如下预测:到2030年预测全市人口规模为950万,城镇化率达9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为160万人。
提升首位度,更要依靠中心组团成员的给力,共同为提升中心区首位度、建设高品质城市中心贡献正能量。当前,南城提出建设“富裕之城、美丽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法治之城、平安之城”实现高水平建设城市中心;大岭山通过接轨大市区、融入松山湖,建设倚山傍湖的现代生态新城;东城将根据城市总规布局要求,打造以现代商业商贸为重点的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智慧商贸新城……可以预见,未来东莞中心优势将更加凸显。
增强向心力
按照组团定位,中心组团将建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这需要八镇(园)站在新的发展格局上,对照组团定位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努力寻找最佳契合点。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大力推进“三个走在前列”,其中创新驱动为重头戏,作为东莞的创新中心,我市众多创新资源正朝着中心组团区域集聚。按照规划,松山湖将整合资源要素,打造东莞中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区;大朗也将依托中国最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东莞科学城,打造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和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市中心南城通过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如今南城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成为了东莞镇街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头羊”。
东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中心组团也提出了建设“文化中心”的定位。事实上,中心组团八镇(园)各具文化特色——莞城,拥有千年历史,坐拥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南城,拥有东莞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蚝岗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寮步,昔日檀香集散地,莞香文化源远流长;大朗,中国羊毛衫名镇,毛织文化产业兴旺;大岭山,东莞抗日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革命老区;茶山,南社古村落声名在外,东莞农耕文化的代表作……可见,东莞文化土壤并非“沙漠”,在组团式的格局下,镇街之间逐步加强资源整合、协调发展能力,东莞文化必将开出似锦繁华。
除了科技力量与文化精髓,中心组团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坐拥青山绿水。黄旗山、水濂山、松山湖、佛灵湖、同沙水库、大岭山森林公园……这些山水资源也许未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但却是促进东莞人口、经济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没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留不住优质企业,正因为如此,“国际制造名城”与“现代生态都市”才能相得益彰。未来,东莞将强化“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促进城市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心组团同样是这座城市的“绿色心脏”,是东莞培育绿色增长点,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中坚力量。
中心组团八镇(园)发展路径
南城:高水平建设城市中心
坐落在东莞城市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南城成为了东莞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2015年南城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80%,成为全市唯一达到这一指标的镇街。此举标志着作为城市中心,南城总部经济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财富集聚能力加强。
“十三五”期间,南城将以高水平建设城市中心为总目标,以全力打造东莞总部基地、金融中心,争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区为总要求,围绕将南城建设成为富裕之城、美丽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法治之城、平安之城的工作思路,不断开创南城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莞城:构筑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作为东莞的老城区,莞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莞城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彰显旧城特色、焕发文化魅力、促进产城融合,努力走出一条旧城转型发展路子。
目前,莞城正配合市有关部门和国家名城委专家学者,开展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焕发老城魅力,并发动市民参与开展“莞城传统老字号”评选活动,展示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商贸历史。
莞城还大力发展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影视、动漫网游等文创产业,目前辖区内的文化创意相关企业超过2500家。莞城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东城:打造副中心智慧商贸新城
根据东莞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要求,东城将打造以现代商业商贸为重点的城市副中心,着力发展智慧商贸新城。
围绕这个城市定位,东城找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契合点,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吸引优质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平台等资源,形成资源要素集聚效应,着力打造面向全市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区。
在环境建设方面,东城将深入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集约、高效、生态的现代宜居城市。
东城还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创建,坚持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导向,推动数字城管、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防涝、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救助等智慧应用平台,形成覆盖城市各方面的智能应用体系,让群众感受智慧城市的便利和舒适。
寮步:重塑沉香圣地打造东方香都
未来几年,寮步镇将推动莞香文化产业纵深发展,形成千亿莞香产业集群,重塑“莞香祖源,沉香圣地”,打造“东方香都”。
经过近五年多的通力打造,香博会乃至莞香文化已成为东莞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作为莞香文化策源地之一,寮步先后获得“中国沉香之乡”、“全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镇”、“广东省莞香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寮步香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寮步镇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实施“一会、一馆、一街+古村落”文化休闲工程,即做强中国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提升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牙香古街,整合西溪古村、横坑古村等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配套,培育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中国香都”文化品牌和“香市古镇”旅游品牌。
接下来,寮步镇继续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大力推动香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繁荣和发展香文化产业链,着力打造中国香都文化品牌。
松山湖:打造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
经过十多年发展建设,松山湖(生态园)在经济基础、产业支撑、形态布局和创新资源条件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探索和实践,已成为我市推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重大平台。
如今,园区成功集聚了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建成了松山湖华科、中科云智、创留园3家国家级孵化器,成为了东莞创新驱动集聚区、生力军和加速器。
同时,松山湖(生态园)围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机器人和现代服务业“4+1”主导产业体系,先后设立电路设计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专项资金。
未来几年,松山湖(生态园)将进一步完善高端生产性服务规划布局工作,打造现代服务业生态产业带。
大朗:打造未来科学中心区
毛织业是大朗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早在10多年前,大朗便鼓励企业引进数控织机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目前大朗全镇使用数控织机5万台,节省人力10万人,成为全世界使用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期间,大朗将深入推进“两城一区一体化”,加快融入“中心组团”、“东莞创新中轴线”步伐,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加快科学城建设,打造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和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进而打造华南地区科学中心和人才洼地。
茶山:打造东莞城市新门户
2015年茶山被纳入市中心组团,东莞火车站地区被纳入市特别政策地区,2016年轨道交通2号线茶山站也即将开通,茶山作为东莞城市新门户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食品是茶山镇特色产业,在生态食品城项目中,该镇将抓紧谋划食品一条街、“食博汇”食品产业电商项目,想方设法推动时捷物流、生态食品城等重大项目早日建成,为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树立“茶山食品”的品牌形象,提升茶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未来几年,茶山镇将全力扶持南社古村创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加快开展牛过蓢古村的文物保护和项目开发工作,理顺保护规划主体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同时,茶山还将通过“三旧”改造,引进大型商贸物流等项目,建设高品质住宅、高档写字楼、国际酒店、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地标式精品建筑,真正打造成为东莞城市新门户。
大岭山:建设现代生态新城
大岭山毗邻大市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处于“大市区——同沙——松山湖”的中间地带,接轨大市区、融入松山湖,建设倚山傍湖的现代生态新城,成为了大岭山镇的城市目标定位。
在新的城市格局下,大岭山将突出大市区的组团镇区的作用,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做到既充分承接大市区的功能辐射,又为大市区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融入松山湖方面,大岭山将瞄准松山湖的产业空档和有利因素,借势松山湖大力发展商贸业、配套产业,互促发展。
拥有森林资源优势是大岭山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建设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素。未来几年,大岭山将善用生态资源,依托大岭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与休闲旅游配套的产业,全力打造生态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