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正在实现由“大朗制造”到“大朗智造”的深刻转变。
东莞大朗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依托散裂中子源打造科学城,依托支柱产业打造制造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的内核驱动之下,大朗毛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焕发新活力。
围绕散裂中子源做好科学城规划
2015年,大朗新增16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3.9%、14.9%,投入各类研发经费4.59亿元,增长6%。
2014年,大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硕果累累。松湖云谷创意产业园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迈科、创群、龙昕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有4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不同层次的研发机构。
目前,大朗镇拥有169家企业研发机构,2家市创新型龙头企业,5家企业获批省、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2家企业获批市重大科技项目,散裂中子源也将在2017年试运行。
大朗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用好散裂中子源做好“科技+规划”文章,在市委市政府打造"1+2+N"“创新轴-创新廊-创新网”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一园一群一中心四产业”为主导的东莞(大朗)科学城。即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引进更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重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群;建设云计算中心,推动大朗进入“大数据”时代;发展新材料、民用核技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四大配套产业。
打造科学城,仅是大朗对于以散裂中子源为核心的智慧产业先行举措,科研结果更是急需转化为生产力。依托散裂中子源的集聚效应,大朗力图把科学城打造成大朗乃至全市原始创新能力的动力源、科技企业孵化的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加速科学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
这其中,包括积极谋划和吸纳一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科学装置和实验室,重点引进中子科学、先进材料、高性能计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国家级实验室,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更需发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培育单位松湖云谷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孵化链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孵化器建设。
支柱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朗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产业支撑,必须把加快科技创新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大朗毛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大朗制造”迈向“大朗智造”。
提及“大朗制造”,毛织产业功不可没。过去几年,毛织产业持续开展机器换人,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接下来,大朗将继续推动数控织机高覆盖,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积极引导毛织企业申请技术改造资金,鼓励企业开展设备更换和技术更新。
此外,围绕“大朗价格、大朗标准、大朗平台、大朗市场”等四个大朗元素做文章,引导企业在质量、销售环节中创造品牌特色,提高毛织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做好品牌资源共享,鼓励优质企业用好“大朗”商标,进一步擦亮“大朗”区域品牌。
借势市发展“机器人先导”计划,用好市每年2亿元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重点鼓励电子、机械、纺织、物流等行业领域开展机器人应用示范。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进行智能技术改造,提高智能化水平。
大朗镇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要推动发展3C装备制造业和“工业母机”类制造业,力争年内引进1至2家优质机器人企业,努力打造覆盖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同时引导企业重点突破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技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加快构建创业创新支撑平台
依托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大朗将以“环境优化年”为工作主题,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壮大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将大朗打造成为“创业之城、创新之都”。
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营造宜工、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支撑。补齐城市功能配套短板,推动大朗新图书馆、展览馆、中国毛织文化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公园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四馆一园一中心”的规划建设。
据了解,大朗每年“双创”资金不少于300万元,接下来将加快构建创业创新支撑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
在建设“众创平台”方面,围绕"3+2"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以“空间办公+空间活动+系统服务+孵化投资”为主的众创平台,力争到2016年中新建成2个众创平台,到2020年底全镇众创平台达到10个,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建设“众包平台”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众包”创新平台,定期发布产业高端环节核心技术的研发任务,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参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在建设“众扶平台”方面,探索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创新建设“众扶”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专业咨询的一站式服务,助力创新企业发展。
在建设“众筹平台”方面,探索由政府、银行、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小微金融服务平台”,鼓励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以创新方式搭建融资新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支持“众筹”融资平台的建设,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