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公务员,然后又从公务员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周友智每一次“跨界”,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尽管已经71岁,但作为皮具龙头——德津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还时常出现在东莞大朗,因为新的企业总部将在这里崛起。在他的描述里,这将是一个世界顶尖的工业园。
周友智几十年的奋斗史,励志而又充满时代特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但他希望他们一定要勤快,一定要奋进,因为这是成功的基本前提。
农民变身公务员
1
带领福建百余农民在深圳立足
1944年出生的周友智,高中毕业后,为了生活上山当了农民。因为有知识,他在农场凭借技术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
深圳改革开放后,一批福建永春人响应号召,到深圳“淘金”。由于水土及市场的原因,原本打算通过种植蔬菜和养殖“淘金”的方式陷入了困境,求助信如雪花般飞向永春县的领导手中。
经过多方考量,政府决定派周友智到深圳,领导组织这些农民想办法在深圳安居。周友智临危受命,在没有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他大胆提出“在深圳建设一个观光农场,接待香港同乡会的乡亲联谊”的设想,并成功得到了当时香港永春同乡会会长颜彬声先生的支持。如今,还有数千永春人在深圳安居乐业,深圳大磡村也成为闻名的“福建村”。
东莞时报:您出生在解放前,青少年生活对您后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周友智:我是农民出身,高中毕业后,为了每天能有四两米和三斤地瓜,我从挑夫开始做,一开始只能挑90斤,后来能挑150斤。我现在的身板,就是在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那个时候很穷。裤子破了一个洞都没有破布去打补丁,只能缝起口袋,把布剪出来才有布打补丁。生活艰苦到如此境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无法想象。但在那时候,为了生存,只能如此。
东莞时报:去农场做农民,你学到了什么?
周友智:我当时有个信念,不能当一般的农民,一定要出人头地。别人可以生活得好,我也一定可以。由于我是高中毕业,懂一点知识,我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比如柑橘的嫁接,有些人知道怎么嫁接却不知嫁接的原理,我通过学习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嫁接,怎样才能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那时候,其他人忙了一天农活,到了晚上就休息,而我仍在继续看书学习。我学习掌握的理论,已经可以去教农业中学的学生。也正因为有知识,我很快脱颖而出,受到大家的重视。我经常跟自己说,再苦再累,也要踩着自己的汗水一步一步往上走。
到了1966年,永春县掀起种植柑橘的高潮,急需技术人才,我被政府从农场调去辅导农民种果树,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之后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当时,我提出要建立一个柑橘良种场,进行培育改良品种,因为品种的优质与否决定着其发展前景。这个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后来政府欣然采纳了我的建议。
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从一个农民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
东莞时报:你后来怎么来了深圳?
周友智:这得从深圳的改革开放说起。深圳改革开放时,广东省的省长是福建永春人。当时永春县的柑橘已经名气在外,他在回乡考察时,也将深圳改革开放的消息告诉家乡人。家乡的农民听说深圳有钱赚,就有100多人自发来到深圳。
他们准备到深圳种菜,但当时深圳的人口还很少,种出来的菜卖不完。他们又种甘蔗,但对土壤不懂,种出来的甘蔗每节都长根。这些农民感觉在深圳待不下去,就给家乡的政府写信,表达想要回去的想法。县里综合考虑认为,与其让他们回来,不如想办法让他们在深圳能真正扎根。
东莞时报:那些人在深圳已经待不下去了,还怎么扎根?
周友智: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很多人都不敢来,政府再三考虑,决定动员我过来,并给我定下“四自”政策:自筹资金、自选领导、自带口粮、自力更生。
东莞时报:什么资金和扶持政策都没有,您怎么做?
周友智:我到了深圳就开始调研。发现有两个有利条件。第一,当时到处都是荒地,而且地价便宜,我们可以承包土地和山头,进行开荒种果。第二个就是可以搞来料加工,只要有人肯来办企业,就免税3年。想法有了,但还有一个大问题,缺乏资金。
东莞时报:那您怎么解决资金问题?
周友智: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求助于香港老乡。我找到香港同乡会的会长,想办法说服他来投资。但你必须有一个好的项目,让他们觉得值得投资。
经过多方考察,我提出建设观光农场的想法。这样,香港老乡来了,能吃上家乡口味的饭菜,临走时还能带些水果,就像现在的农家乐一样,这个想法在当时算很超前的。而且我还出了一个计划,承包300亩土地,在三四年间见成效,五年就可以回本。此为一,有利可图。另外,我和当时的会长说,做了这件事等于帮助了很多家乡人,家乡人都会一辈子感谢香港老乡。此为二,流芳百世。
这两点得到了同乡会会长的赞同,他投钱让我们办了一个南春果农场,那些农民因此安定下来。
东莞时报:那些从家乡出来的人也要感谢您。
周友智:这些农民能够安定下来,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功劳。永春人离开家乡,能够在深圳立足,从100多人发展到1万多人。这些老乡都很感谢我,也很感谢香港同乡会会长。他们说,没有我们,他们不可能几代人在深圳住下来。
公务员变身商人
2
要在东莞打造世界顶尖工业园
周友智55岁的时候,从公务员的岗位上提早退休。但他没有去过休闲的生活,而是帮助女儿的皮具公司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如今德津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是皮具行业的龙头,旗下迪桑娜品牌占据国内中高端皮具四分之一市场,而它的总部将落户在东莞大朗。未来的总部,由顶尖的设计公司设计,将装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配备世界一流的皮具设计师。周友智的目标是,将迪桑娜皮具打造成百年品牌,将总部建成世界顶尖的工业园。
东莞时报:老乡们在深圳安定下来了,那您呢?
周友智:1988年,我的事基本做完了。当时国家有个政策,公务员要归队,这让我陷入两难境地:回去,这些农民刚刚组织好;不回去,我的公务员身份就没有了。
东莞时报: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周友智:可以说,我是遇到贵人了。当时深圳市准备办个生产基地,第一步就是搞个180亩的农场,需要招聘一名场长。当时很多人去应聘,我也去了。但当时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我一个总经理做不了苦活,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其他应聘的人,要么不敢做,要么不适合,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
无奈之下,政府找农科中心的所长推荐人选,所长再次推荐了我。与市领导见面那天,我没有穿西装打领带。因为长期干农活,整个人都晒得黝黑。市领导觉得,这是干活的料。但他们说,要先干出成绩,才能把我调入深圳的公务员系统。
东莞时报:做农场没有那么快出成绩吧?
周友智:建农场,一般要三五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我那时已经44岁了,再过一年就进不了政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种西瓜,因为西瓜4个月就能成熟。结果4个月之后,领导看到农场里长满了西瓜,非常高兴,觉得我这个人有头脑又实干,于是就把我调入深圳的公务员系统。
到了2002年,国家又出政策,满55岁的公务员要离岗退养。我刚好符合条件,就提早退休。
东莞时报:退休之后,才开始做皮具生意吗?
周友智:皮具生意是我女儿一直在做,我主要是给她出出主意。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只要有东西就有人买,所以要以快取胜,加班加点搞生产。这就积累了第一桶金。但是当物资丰富的时候,人就开始挑东西买,就会开始注重品牌。我们那时候也意识到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从头开始创立一个品牌,难度非常大。于是,我们去意大利收购了一个当地的品牌“迪桑娜”,并成立深圳市迪桑娜皮具有限公司去运营这个品牌。现在迪桑娜这个品牌在意大利、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销售都很好,在南非也有加盟商。
东莞时报:您已经退休了,怎么还有这么大的激情投入到做生意当中?
周友智:主要是我女儿说,既然我已经从公务员系统里出来了,就帮帮她。她觉得我眼光比较长远,也敢跨出去。事实上整个生意都是她在主导,我只是帮她出一些点子,策划一些项目,比如东莞大朗的这块地,就是我决定买的。因为当时我意识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可能会遇到瓶颈,需要买这么一块地。
东莞时报:怎么会到东莞投资建工业园?
周友智:我觉得“一流的皮具品牌,就应该拥有一流的现代工厂”。我们请了美国的知名设计公司来设计。这是一家世界设计100强企业,林肯艺术中心、911废墟重建等都是他们公司的作品。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为此也特别用心。我们希望把它建设成为世界顶尖工业园。
东莞时报:这个工业园现在建设已经过半了。当它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时,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周友智:这个工业园有5大特色。从外观上来说,它的建筑风格一定是时尚的。从生产工艺来说,是皮革行业中世界领先的,世界上做皮具最好的工匠在意大利,我们就请意大利最好的工匠来主导,培养中国的设计师。我们的高级定制现在可以卖到十几万,在内地几个大城市巡展反响都很好。
工业园里的机械设备,也是世界上领先的。我们引进这些先进设备后,进行改革创新,变为我们自己的元素。
另外,我们还投资几百万打造一个精美的苏州园林,以后也许会成为拍婚纱照的一个必选。我们还打算建立一个皮包博物馆,自己品牌的皮包,再收集一些世界名包,作为历史回顾。
这将是一个集研发、设计和生产于一体的极具人性化和环保的企业总部,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一流的国际化品牌运营平台。未来这里就是东莞制造业的参观点,一个新的地标。
回想 年人生路
3
71
对改变命运执着
做每件事都要成功
工业园打造完成后,周友智的下一个目标是将公司运作上市,然后才真正退休,开始过休闲的生活。现在回想过去71年的人生之路,周友智说两个意念使自己走到今天。一个是对成功的追求,就是做每件事都要成功,另一个是对改变命运的执着。
东莞时报:退休之后,其实您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周友智:当然可以过喝茶钓鱼的生活,但我是闲不住的人,我喜欢一天里做些工作。工作对身体有好处,但也要懂得劳逸结合,累了就明天再做。我现在的思想是,今天做不完的事情还有明天。
但这只适合我,年轻人不能这样,年轻人要勤快奋进,今日事今日毕。
东莞时报:您对年轻人的要求会很严格吗?您为什么会认为一个人值得你去培养?
周友智:碰到一个人,该帮一下就帮他一下。我曾经在路边,看见一个小伙子,大热天的中午,蹲在路边种草菇。我看他很勤快,就递给他一张名片,说 “如果碰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没想到有一天他真的来找我,说自己失业了。于是我让他到女儿的工厂去做饭,一开始我想磨炼他,不给他安排太好的工作。
如今,他已经自己办厂,还把家乡的兄弟姐妹也带到广州。逢年过节他都会给我打电话,有时带家乡土特产来看我。其实我也没帮很大忙,但是他成才了。我培养人是没有目标的,能培养就培养,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成功。
东莞时报:您要培养一个人,主要看他身上的什么品质?
周友智:勤快,奋进,不能有不良嗜好;尤其赌博,我是深恶痛绝的。最后是朴素。
东莞时报:对自己家族的孩子,您是怎么培养的?
周友智:现在已经开始考虑第三代人的问题了。我是有方向地培养他们,毕竟我们是家族企业,希望他们将来能够继承家业。比如我会有方向地培养大孙女学设计;有个孙子喜欢电脑编程,我就往这个方向去培养,让他学习工厂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我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去培养的。
东莞时报:那您希望家族后代身上要具备哪些品质?
周友智:现在跟小孩说吃苦耐劳,他们可能听不进去了。我会教他们凡事要有计划。比如如何规划钱的花费。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懂得计划开支,那他以后就会懂得做生意,就懂得人生的规划。
东莞时报:有没有回想过,自己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周友智:两个意念。第一,我一贯的作风就是每件事一定要做到成功。回过头看我所走过的路,每一步都一定要成功。碰到困难,我都会想办法解决。这是我的工作方法。我现在也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和孙子,碰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是破墙而过。人不能硬拼,要想办法拐个弯走路。
第二个就是自己对改变命运的执着精神。我是穷人出身,小时候家里因为穷被人看不起,为了生活还不得不卖掉祖传的家具。这深深触动了我,我从小下定决心要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改变我自己的人生命运。后来我走出农村,有各样的机遇,我都有发展的念头,就是这样鞭策我一直往前。
而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我经常做到不争,让人家慢慢领悟你。今天在某件事情上,即使我对了,我也不争,争有什么用呢?事后其实大家都会反思,事实证明一切。
东莞时报:您准备什么时候真正退休?
周友智:把这个工业园建完,然后把整个公司运作上市以后,我就去过比较休闲的生活。
人物简介
姓名:周友智
年龄:71岁
籍贯:福建永春
职务:东莞市德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福建商会名誉会长
履历:
1963年-1966年,高中毕业后在永春县一个农场当农民。
1966年-1984年,凭借技术,从农民变成公务员,建立永春的柑橘良种场。
1985年-1988年,带领闯深圳的永春人,在深圳安居。
1988年-2002年,进入深圳市公务员系统,55岁时,从处级干部内退。
2002年至今,德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运营为一体的大型中高端品牌手袋企业,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多品牌时尚配饰运营平台。公司经营中高档真皮手袋DISSONA(迪桑娜)、GILLIVO(嘉里奥)和DANIE HECHTER(丹尼爱特),其中迪桑娜女包占据国内25%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公司正在大朗建设一个占地75.2亩的总部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