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改变世界,创新催生公民,创客欢迎来秀。
2015年的互联网+创业一片喧嚣,经过寒冬的沉淀之后,2016年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制造业,将其视为下一个风口。力创“机器人特色市”的东莞,今年有了市政府“一号文”的加持,企业还是面临各种技术上的难题———
“非标自动化,给钱市场上都不一定做得出。”
“国产智能装备有价格优势,但稳定性与寿命还是跟进口设备有差距。”
“我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只是能用,不一定经得起大批量生产的考验,怎么办?”
……
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师生,上周末给东莞带来“锦囊”。MIT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ChinaLab创立者黄亚生教授带队调研,提出“企业悬赏令”的概念,让国际创客来攻克技术难题,最后通过考核指标,达成技术输出。
困境
市场无法满足个性化机器人
2015年1月23- 24日,MIT教授黄亚生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客座教授劳维信,带领学生一行调研东莞制造业。
东莞大朗信易电热机械是此行的调研对象之一。据介绍,该企业在“机器换人”上先后投资600万元,对塑胶成型辅助设备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生产自制率高达90%以上,每年生产各类塑胶成型辅机3万台以上。这改变了过于依赖人工生产的局面。
新三板挂牌企业德尔能则专注于新能源科技。企业自主研发了自动化设备,部分取代人工,目前拥有800余名员工,数量与2013年持平,但营业额却同比增长了四倍。
“锂电池行业竞争激烈,我们产品这几年单价没变,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盈利还是比较可观。”德尔能公共事务部总监辛创引领M IT访问团参观了车间,原本一条需要38人的生产线,推进自动化生产之后,人员降至9个人,用工成本大大减少。目前公司在自动化研发上的投入也颇大,研发人员从4个迅速扩张到130多个,其中有17个负责自动化系统的运营和维护。
M IT学生称这家锂电池企业也能做出自己的自动化设备之时,辛创笑言:“这也是无奈之举。在市场上,符合我们工序的设备,要不就是匹配度不高,要不就是找不到人可以做,所以只能自己组团队来做。”
“企业对智能设备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在市场上买到的智能装备多是标准化的机械手,并非可以直接适应生产,手脚拿回来了,需要大脑融合在一块,对机械手进行个性化、工艺上的整合。没有研发团队,设备买回来了怎么处理?”大朗镇经济科技信息局谢主连指出,东莞像德尔能面临同样难题的企业不少,生产中涉及许多个性化需求,只能靠自己组建团队进行研发。因为“无人工厂”而走红的瑞必达,则是一家手机和电脑触摸屏盖板玻璃制造商,为了提高生产率,从英国请来专家组建团队研发出“无人工厂”自动化系统。
突围
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诉求强烈
然而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系统也带来新的问题。
“公司毕竟不是专做设备的,搞自动化不专业。只能达到‘能用’的效果,技术是否先进,能否经得起大批量生产,这也要打个问号。”辛创说,德尔能作为一家中型公司,对于这部分的技术创新需求是很强烈的。
东莞的机器人明星企业伯朗特面临相似的问题,公司成立专门的技术部门攻克难题。然而正如厚街巨冈机械总经理黄光景所说的,中国的机器人制造与进口的相比,在稳定性、寿命等参数上还有距离,有一些技术难题连国内的高校也无法解决。
1月26日,东莞发布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特别针对这种问题,提出“东莞加快制定出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扶持政策”,具体来说,通过众包准确搜集东莞机器人产业科技需求,以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发包,充分汇集众智为机器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以后不是只有互联网+才能做众创空间,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可以搞众创,企业对于机器人产业升级的问题可以众包。”东莞副市长贺宇说,东莞将在平台认定、场所租赁、经营活动、项目孵化等方面给予奖励补贴。
前景
东莞急盼国际创新技术输入
MIT就是来东莞“接包”的。
按照此次M IT师生调研活动的赞助者天时国际创业实验室的设想,制造型企业可以将机器换人或者是主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悬赏”的方式挂到平台上,远在大洋彼岸的M IT专家或者学生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可以“揭榜”。
“平台会设计一定的考核指标,如果M IT方面能够顺利帮忙解决问题并通过考核,工厂付费购买这一服务。”天时国际创业实验室C E O林涛解析,M IT每年都有很多优秀技术研发出来,对接市场的愿望同样强烈,天时实验室作为纽带将连接双方的创新需求。
谢主连则透露,目前大朗正在成立一个东莞市大朗智能装备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把企业组织起来抱团,邀请制造型企业“自曝”问题,希望把国际创新的技术“请”进大朗。
“其实不只是机器换人的问题,我们做锂电池也需要和高校新材料、新技术结合。”辛创也说,石墨烯面世的时候,公司老总还不远万里到英国剑桥的研究中心讨教,对方都热情开放,“国外高校在技术开放和交流上更为灵活,我们很有意向与这样世界一流的高校合作。”
创新访谈
黄亚生:
产业集群的创新
应是开放式创新
MIT教授认为,校企合作创新可助推“东莞模式”转型
南都记者:你觉得目前产业集群的创新与高校合作有何契合点?
黄亚生:从我看到的情况,东莞目前的创新,主要还是依靠企业的力量进行自主研发,如果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借助国际的创新能力,有可能帮助他们直接获得最新的技术资讯,如果借助国外大学的平台,会加快这种速度。
南都记者:这是国际高校和产业合作的惯例吗?
黄亚生:是的,而且M IT尤其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觉得很难和M IT建立合作,是因为他们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在我们看来,校企合作不是一种你给我钱,我给你做项目的关系,而首先满足科研和教学的使命,但我们认为,这个过程能为企业带来创新成果,我们应该将这些成果看作M IT的创新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效益。
南都记者:M IT师生到以东莞大朗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集群进行联合创新,主要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
黄亚生:未来如果我们的学生参加天时创业实验室在东莞开展的创新协作平台,首要的任务是实现M IT教学科研以及培养学生的需要,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在这个目的下,我们建立平台有可能可以帮助企业,因为M IT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如果政府和企业要与我们合作,一定要考虑这一点。
南都记者:东莞26日刚发布了政府第一号文,提到以众包的方式,搜集机器人产业需求,征集解决方案。你如何评价?
黄亚生:这绝对是一个更开放的做法,不能说众包可以解决所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产业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但我觉得整个发展方向是对的,国际上强调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企业和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协作发展,而不是封闭的,单一的创新主体的发展。
南都记者:你早在2009年就到东莞做过产业调研,你如何评价东莞当下的产业水平和转型情况?
黄亚生:东莞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转型,从劳动密集,低科技的产业结构,转型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目前,国际高度关注中国的转型能不能成功,步子有多快,从东莞来看,这一转型已经进行到相当的程度。
南都记者:东莞的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一个转型样本,你认为东莞在转型升级的路径中,政府应该如何起到推进作用?
黄亚生:我只能阐述我看到的,政府在推进转型升级,比如通过对转型的企业进行补贴。我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值得讨论的是政府是否应该直接去补助企业。企业如果碰到劳动力和成本压力的话,没有技术和实力的企业就应该倒闭或搬迁,你去补贴这些企业,会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而作假。这并不是可取的办法。
政府的钱应该服务于整个社会。比如说,机器换人以后,操作机器的岗位是需要高级技术工人的,这一培训过程让企业去做是不经济的,因为企业培训完工人以后,如果工人离开,对单个企业而言就让培训的投入划不来了。政府应该针对全社会的工人进行培训补贴,并引入开放式的技术创新的平台,这个事情是应该由政府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