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知名的毛织名镇,毛织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代表们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全球每5人就有1人穿东莞大朗出品的毛衣,大朗有3000多家毛织企业,大朗毛织产业早已过了拼量的时代,如何把品质和品牌做好,才是眼下最关键的问题。”大朗代表团团长、该镇镇委书记说。
记者从代表们的讨论中获悉,目前东莞大朗3000多家毛织企业中,只有180多家企业有其研发中心,只有36个自主品牌和2个国家驰名商标。按照“微笑曲线”的理论,大朗目前在曲线两端都存在明显短板。
书记认为,大朗镇应该鼓励和支持镇内的毛织企业做好研发和销售两端,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协助毛织企业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这是摆脱低端生产的关键点之一。
据了解,目前东莞大朗的毛织产业有75%的生产是专供出口的,在未来镇政府会引导企业借助互联网的渠道,打开国内市场。
“大朗的毛织产业必须有‘互联网+’的思维,要做好‘互联网+毛织’的工作,就要抓好电商的销售渠道。”镇委书记说,以往大朗的毛织企业都接惯了大单,但互联网时代更讲求个性化订制。“大企业要注意转变思维,而个性化订制的趋势,对为数众多的中小毛织企业来说是个机会。”
众所周知,毛织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早在15年前大朗镇的毛织企业就迈出机器换人的脚步。“目前大朗有5万台数控机床,一台机器可以代替原来的6至8人,产量相当一个人的36倍。”大朗镇镇长说。
从产业的转型升级来看,产量和劳动力早已不成问题,目前制约大朗毛织业发展的是品牌的缺失。
镇委书记说:“我们要引导毛织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而对于那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让他们统一使用‘大朗毛织’的这个区域性品牌去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