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东凉茶,市民们大多会想到王老吉、杏林春等一些知名品牌,其实东莞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凉茶——春明茶。这种只在每年清明前后制作的凉茶如今已列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人刘金玉老人7日坦言,由于所需草药繁多,制作工序繁琐,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春明茶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清明前后制
流传五百年
岭南天热地燥,性凉而不寒,味甘而不苦的春明茶有着除湿去热、清热消暑等作用。这种土法凉茶的做法早在明朝中期已经在东莞出现,在民间风靡一时。几百年后,随着其他饮料的兴起以及加工中草药手段的多样化,如今懂得制春明茶的人越来越少。今年已经78岁刘金玉感叹道,“熬制很多人还懂,但采摘涉及几十种中草药,能清楚辨认的人并不多。”
今年78岁的刘金玉既是春明茶的“非遗”传人,也是东莞大朗镇水平村制作春明茶时间最长的村民之一。每年清明节前后,她都先从山上摘回田基黄、金银花、雷公根等数十种草药,带回家洗净、晒干、储藏,等到天气炎热或身体不适时熬水饮用。刘金玉说,传统的春明茶融合上百种草药,村民一般采集三四十种药材也可制作,熬制好的春明茶呈金黄色,具有祛除人体毒素、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柔润肌肤等功效。
在大朗镇水平村,几乎每个上年纪的村民都会像刘金玉那样制作春明茶,在娶媳妇、嫁女儿等喜庆筵席上,也少不了春明茶的身影。常常有些香港同胞回来走亲戚,将春明茶当成手信带回香港。
无书亦无图
靠口口相传
春明茶还有一个别名叫“清明茶”,过去清明时节制作春明茶是一种民间传统。然而这种土法凉茶的制作方式,并没有写成书,也没有图片资料,人们学做春明茶,一直都是靠口口相传。
“我奶奶王丽珍和母亲吴希笑会熬制春明茶,我也从小就跟随母亲上山采摘春明茶,不过那时候不懂,直到30多岁时才真正学会如何辨认草药。”刘金玉说,学制春明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学会辨认草药,做传统的春明茶要有多达上百种草药,而简化的春明茶至少也需要几十种草药熬制而成。“但认这些草药没有捷径,只能靠记忆,采摘多了自然就能辨认出来。”
“这么多草药,弄错了可不得了。”刘金玉说,为了弄清楚草药的药性,刚开始时她经常拿着采摘到的草药向有经验的老人确认,前后花了两三年时间她才基本把草药的药性一一弄清楚。
工序很繁琐
传承不容易
作为春明茶的非遗传人,刘金玉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春明茶的传承问题,因为现在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冒”,只有那些制作了几十年的老人还舍不得放手。
在刘金玉看来,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学,主要是制作春明茶太麻烦,一是需要辨认的草药太多,二是从采摘到熬制成茶,中间工序较多且繁琐。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把草药拿出来晒,防止返潮发霉。如此花心思制作的春明茶,由于纯天然制作,保鲜期只有两三年。
为了让春明茶能传承下去,刘金玉经常约儿媳等人一起上山采草药,如今儿媳也能辨认出不少草药。老人还不顾年迈,多次参加公众活动现场熬制春明茶并传授制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