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大朗镇库 > 新闻报道

队员练球记工分 享受“职业”待遇

2021-06-08 15:53:48 来源:东莞日报

东莞市号称“篮球城市”,大朗镇也以“篮球名镇”自居。这个小镇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CBA“镇级”主场,过去九年更在篮球高手遍地的东莞创下了九年八冠的“奇迹”。深谙大朗篮球发展的人士认为,坊间积累、草根力量才是支撑大朗篮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黄草朗社区成为了大朗篮球发展的缩影——大朗第一个灯光球场、第一支“职业”篮球队,都出自黄草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黄草朗村民脱产训练,首创“练球记工分”制度;上世纪70年代大朗两夺东莞县农民篮球赛冠军,四名主力来自黄草朗;1963年至1979年间,黄草朗连续16年夺得大朗春节篮球赛冠军……日前,记者走进黄草朗社区专访74岁老人李楚洪,倾听这一段尘封多年、鲜为人知的大朗往事。

建起全镇首个灯光球场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朗就掀起了“篮球热”,当时几乎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都有篮球队,一年四季,大大小小篮球赛不断,成为大朗人最热衷的乡土文化。

“那时候,人们都过着早出晚归的农耕生活,体育娱乐方式匮乏,篮球是唯一的运动。”一谈到篮球,李楚洪便滔滔不绝。老人衣着朴素,头上缕缕银丝,然而精神矍铄,一举一动自然流露出豪迈之情,让人肃然起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黄草朗老人曾两度带领大朗篮球队夺得东莞冠军。

上世纪60年代初,篮球运动便在大朗坊间兴起。因为热衷打篮球,1963年黄草朗人建起了大朗第一个灯光球场;因为场地好,就连常平、厚街等镇的球迷也慕名而来,与黄草朗村民切磋球技。“那时候,一到傍晚球场上哨子吹响,大人、小孩就会跑去看比赛,来迟的人找不到好位置,就爬到荔枝树上去看,小孩子也坐在爸爸肩膀上看。”李楚洪深情地回忆说。

黄草朗更成立了大朗第一支“职业”篮球队。最让李楚洪骄傲的是,与其他村篮球队相比,黄草朗是最特别的——队员们脱产训练,实行“练球记工分”制度,享受着“职业”球员待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让村民接受这一决定,可见黄草朗人对篮球运动确实情有独钟。

连续16年获得大朗冠军

火热的篮球氛围,造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篮球高手。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的张志鹏与刘杨茂、刘杨庆两兄弟,以及毕业于广州业余体校的张明,都是当年黄草朗乃至大朗的“篮球明星”。这四人均是大朗1976年、1977年连续两年夺取东莞冠军的主力,成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莞篮坛的风云人物。

在众多篮球高手的合力下,1963年至1979年间,黄草朗连续16年获得大朗春节篮球赛冠军,成为了那个年代大朗篮球的“常胜将军”。

如今,黄草朗一骑当先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大朗篮球进入到群雄并起的新时期。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黄草朗人对篮球的热情从未消退。黄草朗老人李耀秋也曾代表大朗参加过东莞县农民篮球赛,老人告诉记者,他的车尾箱常年放着一个篮球,虽说已年过七旬但他每天早上还会去打篮球。

“每天晚上灯光球场都很多人,哪怕是关了灯,也有人借着微弱的星光接着打,真是够疯狂的。”李楚洪说,他很喜欢社区的这一股篮球风气。老人说,为了培养更多好苗子,上月黄草朗特意聘请了一名篮球教练,专门教授黄草朗青少年篮球技术。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