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大朗镇库 > 新闻报道

非遗 的生命力 在于主动贴近群众

2021-06-08 16:15:21 来源:东莞日报

2015年7月月初,东莞市清溪镇传出消息将投资建设5A旅游景区,打造中国“非遗园”项目,除了展示东莞非遗也将引入国家、省级非遗项目,使之得到发展和传承。

上周,非遗保护的话题再度见诸报端,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跻身2015年东莞文化惠民演出扶持的市内业余艺术团队。此举意味着,传承了上百年的“市级非遗”大朗木偶戏今后将有机会巡演镇街、登台亮相,可获得更多展演机会以及更宽广的舞台。

东莞打造“文化之城”,对扶持本土文化一贯不遗余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东莞最有代表性的本土草根文化,理所当然受到东莞各级部门的重视。近年来,为了挽救这种曾经盛行一时,如今日渐式微的草根文化,东莞市镇村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在大朗,为了传承百年木偶戏,镇、村两级都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每年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大朗都会举办文化活动,巷头木偶戏都是固定节目,必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在东坑,为了传承木鱼歌,每年卖身节文化演出木鱼歌都是“重头戏”,同时东坑还将木鱼歌引入校园,希望能为这项国家级非遗留下“香火”。道滘、厚街等编织业曾经兴旺发达的地区,也在努力挽救濒临失传的莞草编织……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几乎每个镇街都参与其中,不胜枚举。

除了政府的大力引导,也有许多民间人士在为保护非遗积极奔走、呼吁。然而,实际效果却与人们的期待存在较大的落差。一些非遗红红火火,再次走进辉煌时期;一些“非遗”却叫好不叫座,精心组织的演出吸引不来观众。

笔者认为,在保护传承非遗这个问题上,除了善于借势更需自力更生。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技能和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它会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改变,甚至消失。只有让“非遗”重新融入人们生活之中,它才会拥有时代的张力和生命力。

今天的东莞,已经不是当年的农业社会;如今,这座城市拥有数百万人口,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城市的气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传统正面临着时代潮流的冲击,跟不上时代、脱离了大众,这会让一些传统接不到“地气”而失去了生机。

说到底,文化活动终究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不可能反过来,让群众去迁就。只有积极“回炉”生活,主动贴近群众,“非遗”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在获得更多表演机会之后,大朗巷头木偶剧团正在加紧排演普通话版的新剧目,主动争取以“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更广大的观众群体。当然,木偶戏的改变远远不止演出语言,巷头人还将结合时代需求创作新剧目,甚至向年轻人抛出橄榄枝,邀请他们参与进来一起玩。

积极创新、主动融入,正是这项“非遗”重获民心的法宝。我们希望有更多“非遗”项目从中得到启发,希望他们在东莞找回“家”的感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