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学习木偶戏,到现在已将近半个世纪。他叫陈绍初,大家都很亲切地称他初叔。虽然是土生土长的老一代东莞人,但初叔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这也为他将东莞传统粤曲演绎木偶戏转变为普通话演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据悉,东莞市大朗镇巷头木偶剧团是目前东莞市唯一一支木偶戏演出团队,经历了没落、兴起以及如今的创新演绎。2009年,大朗巷头木偶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跌宕起伏和“转型升级”使它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
木偶剧团常去各地演出
据了解,大朗巷头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它属“杖头木偶”,用樟木块、竹、纸等材料制作,经过雕刻、漆色、配服装等工序制作而成。上世纪40年代初,大朗木偶剧团为逃避战乱而迁到香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演出的剧目有《三英战吕布》、《赵子龙拦江截阿斗》等。后来,村里的老前辈又将木偶剧传回了大朗。
大朗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表演时后台由3-4人操纵木偶,每人操纵1-2尊,后面伴唱、伴乐者9-12人;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一说起木偶戏,初叔便滔滔不绝。初叔1968年便开始学木偶戏,那时的木偶道具需要去福建买。初叔说:“当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所以木偶戏非常受欢迎,我们团还经常会去香港、宝安等地演出。”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演出,初叔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木偶团在深圳表演的那一次。“人山人海,观众至少有1万人。”对表演者来说,观众便是他们奋力演出的动力。
动员家人加入木偶团
据悉,2006年巷头重新成立木偶剧团,由社区投入6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道具、器材,并向社区招募成员。
初叔将自己的家人也动员了进来,几乎每一场演出,除了有初叔亮相,还总能看见他的儿子、女儿和妻子的身影。
“一开始,孩子很不理解我,常问我‘没有钱赚,为什么还要去演?’现在他们知道了,传承是有希望的。”初叔说,现在一有演出,儿子负责舞台电脑、灯光、音响,女儿负责字幕,妻子负责后勤工作,如果人手不够,妻子还要作为“后备队员”上台举起木偶演出。
如今,大朗巷头木偶剧团的团员大致固定下来了,虽然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个体劳动者,还有的是在企业、单位上班的员工,但是只要一上场,一具具美轮美奂、制作精良的木偶,在他们的手中总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从语言入手创新演绎
一直以来,大朗巷头木偶戏的表演保留了传统的粤剧表演形式及剧目,为了让“非遗”木偶戏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注入了不少新时代的元素。
今年,该剧团排演了三个以普通话为表演语言的现代木偶剧——《东仔劝赌》、《东仔还金》、《梦溢书香》,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新莞人的喜爱。
“这三个改编的新剧,不仅由传统的粤语版变身普通话版,而且演出由一个多小时‘浓缩’到15至20分钟,剧情更紧凑,故事情节也更吸引人。”初叔说,“粤剧是广东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忘记,还要继续发扬,但又不忽略普通话的剧目。我们以后也会尽心全力做好传承发展。”
刚开始,初叔还有点担心观众接受不了普通话剧,没想到第一场演出就爆场。初叔掩饰不住兴奋,回忆说:“今年9月10日,我们第一次尝试用普通话表演木偶戏,还配合有LED屏幕,现场来了3000多名观众,好多小朋友都赖着不肯走,看不够呢,反应非常热烈。”
其实,巷头木偶戏的改变远远不只是演出语言,初叔将结合时代需求创作新剧目。同时,木偶戏还将走进校园,与在校学生互动,“如果木偶能够做成玩具,就更好了,”初叔相信,木偶戏一定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