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的民主政治版块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人大创新调行” 大篇幅报道了“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的报道,其中东莞大朗人大工作也在报道中被提及。
地方人大创新调行的内容主要围绕广东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放在法治轨道上解决,让人们看到了地方人大工作的生机活力等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而在报道中提到了东莞大朗的毛织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人大代表周淦华得知情况后,就在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这引起了大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在提交了建议的10 个月后,金融服务平台建成,企业也解决了资金问题,经营也重上轨道的这一举措,这也真正是人大代表履职尽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了人大的职能。
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大朗镇毛织相关企业的总数超过1.4万家,虽然数量庞大,但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
2018年1月初,联迅公司负责人叶伟民通过人大代表的“服务联系卡”,找到镇人大代表周淦华,向其反映了毛织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希望人大代表可以帮忙解决。周淦华收集到问题后,经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由于季节性原因,在从事毛织服装生产和纱线辅料经营中的不少中小微企业都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而银行不愿意高风险为其做授信,企业因为缺少流动资金难以持续运营发展。于是,周淦华在1月25日召开的镇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通过对该建议的处理,镇人大办意识到,大朗作为中国羊毛衫名镇,同毛织有关联的市、镇代表近10名,应该把他们联合起来为毛织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征求镇毛织管委会、各行业协会以及资深“毛织人”的意见并充分酝酿后,“毛织商圈人大代表工作室”于2018年3月成立,凝聚毛织商圈人大代表的力量共同推动毛织行业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周淦华联合其他驻室代表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平台项目的落实,在经过与镇毛织管委会、行业协会和银行进行多次研究讨论,最终提出由大朗镇、行业协会和银行三方合作,共同建设“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并由毛织管委会向镇政府提交请示。经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大朗镇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获批准成立,并于2018年11月3日正式揭牌试运行。
让广大毛织企业受惠
金融服务平台由大朗镇政府、行业协会共安排总额20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其中镇政府出资500万元,行业协会出资1500万元,银行按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10倍(即2亿元)作为贷款授信额度。需要融资的企业,由毛织管委会、银行、行业协会三方推荐,并经过风险资金池管理小组评审推荐,最终由银行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快速审批并发放贷款。
大朗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试运行后,首先对有贷款需求的行业协会会员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优先受理申请,与此同时逐步完善申请贷款、审批资料、发放贷款等业务流程。2019年1月,大朗毛织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成功批出金额为200万元的第一笔贷款,至2019年7月初,共放贷4笔,涉及金额600万元。平台试运行预计于9月底结束,届时将全面放宽贷款范围、加强宣传推广,让广大毛织企业受惠。
毛织商圈人大代表工作室作为大朗镇特有的代表履职平台,截至2019年7月初已开展活动21次,参与代表55人次,走访接见企业代表近百人,推动了毛织商圈电动三轮车安全、毛织贸易中心楼顶漏水、毛织人才缺乏等一批长期困扰毛织业发展难题的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