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库 > 大朗镇库 > 新闻报道

“朗”字成名片 擦亮文化品牌

2021-06-25 15:29:59 来源:东莞日报

如果说毛织产业是东莞市大朗镇一张闪亮名片的话,那么接地气、贴民心而又丰富多彩的“朗”文化活动,则是另一张洋溢书香艺韵的新名片。在这方面,大朗镇为东莞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板”。

大朗镇在全力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拓建产业集聚区和配套区的同时,巧妙推出“朗”字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擦亮大朗文化品牌,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000场次,累计受惠群众达150万人次,并同步实施五大工程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民众获得更多幸福感与满足感。

拓建产业集聚区和配套区

作为中国毛织重镇,大朗镇在毛织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的基础上,注重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通过实施城市品质3年提升计划,在多个村(社)街道安装美观通亮的灯柱,成功打造长盛南路、松佛路等一批“星光大道”;以“花小钱”的方式,巧妙改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旧外墙,全镇共打造银朗路、迎宾路等十多条“彩色路”,以“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将大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全省首个彩色之城。

同时,大朗镇抢抓中子科学城规划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协助推进“中子源——光明科学城”主通道规划建设,依托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南方光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项目,加快推进犀牛陂村、黄草朗村和黎贝岭村多个“三旧改造”项目。整体对标国内最优最好城镇,把象山片区打造为中子科学城的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生命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同时主动融入松山湖片区统筹发展,做好产业对接、道路对接和人才对接等文章,抓好华为周边环境整治,把临松山湖片区规划建设成为产业配套区。中子科学城和松山湖高新区的加持,为大朗崛起与腾飞提供了良好产业承载空间。

面对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土地利用率不高的窘境,处于爬坡越坎阶段的大朗如何巧妙破局?大朗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面摸清大朗工业厂房底数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镇村产业共建,出台镇村工业厂房分类改造、土地置换、收益分配等政策,并设立改造专项资金。对全镇28个村(社)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办公用房、老校舍和仓库等物业,进行资源整合、二次开发,并提高工业厂房容积率,按照市里最新要求力争整合盘活厂房资源20万平方米以上,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空间。

精心擦亮大朗文化品牌

没有乡村的振兴是不完全的振兴,而没有文化的振兴同样是有缺失的振兴,在这方面大朗为东莞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板”。该镇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过1000场次,累计受惠群众达150万人次。

在繁华的街道中,有一栋建筑静静地坐落在大朗金丽大道56号,这就是大朗人熟悉的大朗图书馆。来到这里,人们的声音会自动变小,脚步也会自动变轻,以至于拿起书本、翻动书页的动作都会变得小心翼翼。大朗图书馆身为镇一级公共图书馆,始终不遗余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推出“织城书香节”的基础上,陆续打造了“朗读会”“智朗团”“朗味书屋”和“朗读亲子馆”,以及“朗读天使”等大朗镇“朗”字系列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每年开设系列阅读推广活动30余项,举办活动近千场次,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近5年来“朗”字系列阅读推广品牌共获得了3次“国”字号奖项,4次省市重要奖项。其中,2018年大朗镇“朗”字系列阅读品牌活动获中国图书馆学会2017年阅读推广优秀项目,而《“朗读亲子馆”亲子阅读推广案例》则荣获今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论文和业务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并推荐长塘图书馆、求富路图书馆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书香社区”申报工作,秦梅家庭入选第三届全国“书香家庭”。由文广中心报送的歌曲《红红的木棉花》和《车轮上的故事》,亦分别获得广东省文学艺术精品奖和精选项目奖。

今年上半年,大朗镇文广中心举办的主题晚会,走进了央视新闻直播间。下半年,该镇将加快大朗文化分馆建设,并建成3个“阅读驿站”,以文化创新吸引群众,以文化赛事激发群众,为文化振兴注入活化剂和催化剂。

实施五大工程传承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大朗镇近年还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实施优秀文化创作创新等5大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近年除编撰《大朗镇志》《大朗年鉴》外,还先后出版发行《朗读》《聚焦大朗》《大朗文丛》和《大朗姓氏探秘》,以及《薪火弦歌—大朗传统文化寻踪》《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等优秀文化作品。

在保护弘扬优秀文化方面,大朗镇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全镇文物资源数据库及文物资源总目录,适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目前,该镇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个,而大朗龙舞、木偶戏及焙荔枝干、土法凉茶春明茶等6项入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另有革命文物10处,并建成大朗镇红色文化主题馆,馆内配备沙龙交流区、红色书屋和红色亲子图书园等功能区。

大朗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大朗将不断增加文化自信,弘扬大朗特色文化,加强大井头古村落等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积极申请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继续擦亮篮球名片和舞龙舞狮等文化名片,办好“朗”字系列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形成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民众获得更多幸福感与满足感。

弘扬奋斗精神

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000场次,累计受惠群众150万人次。

全镇共打造银朗路、迎宾路等十多条“彩色路”。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